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并未要求在教學中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我們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比如認真閱讀的教學方法本來是基本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讀題能力很有幫助。同時我們也要接受新的教學方法比如重視實驗教學和探究式學習。
關鍵詞:高中化學;閱讀;實驗;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14-01
我們的時代在進步,進步的時代需要新的人才,則我們的教育也必須改革。新的教育改革已經談了很多年,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需要改革的同時也需要繼承。新課改的目標要求高中化學教學從傳統的講授方式轉變為以采用講授、討論、合作、探究性、網絡多媒體等各種各樣的適合于高中生成長學習特點的教學方式,[1]但并未要求在教學中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要求在已有的基礎上完善教學方法。例如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十分強調學生對課本和材料的閱讀,這一點并沒有是什么不好,完全可以繼承下來。而傳統的教學中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不怎么重視探究,這是它的不足,我們需要改進。本文分享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高中化學教學的三種基本方法:閱讀、實驗與探究。
一、養成認真閱讀教材和材料的習慣
閱讀是人類學習的最基本途徑,指人們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一種重要能力。對于教學而言,閱讀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即便是化學課堂也不例外,化學閱讀能力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化學資料,獲取化學知識,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化學試卷中,試卷長度的增加和信息給予題的大量使用對學生化學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教材是我們學習化學的依據和準繩,是我們學好化學的入手和抓手。從知識體系角度來看,教材是一本比較完整的化學讀物,里面有詳實的對于物質性質、變化規律、用途及物質轉化的描述。因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科書,教材的基本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標題、概念、定律、例題、實驗、插圖、習題”等七部分,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2]除了教材,化學課外讀物也是值得閱讀的,化學課外讀物的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教科書上所沒有的、更為具體、更為深入的科學史實等,通過課外讀物的閱讀,積累豐富的課外化學知識。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選擇一些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但是這些材料應該和所學的知識能夠結合起來。
高中化學閱讀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帶著問題去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使學生明白閱讀的目的,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在學生閱讀后回答,然后師生共同討論總結。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以后自己提問。第二,教材中的重點內容,要讓學生反復去讀,直到理解為止。如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中“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很繞口,學生也分不清“一種碳原子”、“其它原子”和“該種原子”。這些詞語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仔細反復閱讀,并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才可能理解和應用它們。第三,化學中有許多知識學生容易混淆。如學習同系物,同分異構體,同素異形體三個概念后,為了消除這種思維混亂,可以讓學生將三者對比閱讀,找出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能正確區分容易混淆的知識,并能將新舊知識進行前后聯系,深化理解,準確掌握知識。
二、實驗教學不可忽視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對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本身就是來源于實驗,實驗教學不僅可以驗證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以為我們探究未知的知識提供一個極好的機會。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知道者,教師應該考慮到高中生的知識水平的有限,必須針對實驗展開詳細的講解,保證實驗的安全性和操作中的指導性,以確保實驗效果。在演示和講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真實的過程中感受理論和實際的差距,動腦、動手。在操作過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加強溝通配合,同時相互幫助提高。[1]在實驗結束以后還要注重學生實驗的總結,要求學生必須提交書面的實驗報告。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還處于貪玩的年齡,必須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以促進學與思、思與行的結合,更好的促進實驗效果,避免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僅停留在觀察和有趣的表面。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教師還可以聯系日常生活設計一些簡易的課外實驗,讓學生們在實際中去運用,以找到學習化學的樂趣。
三、小組探究更能提高學生
新課改最主要的特征是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尤其近些年吵得沸沸揚揚的高效課堂,更是倡導把課堂交個學生,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設計研究情景,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討論、分析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解決問題。探究性教學是一種啟發性的教學方式,不僅老師啟發學生,學生也相互啟發,學生能夠在自己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知識。在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同時注重和其他同學的合作和交流。
深層次的小組探究對于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而言更有幫助,因為探究學習就是主張舉一反三。例如在學習金屬的性質時,我們對鈉與水的反應學習很有典型性,但在學完之后,我們可以提出新問題,Na與CuSO4 溶液會有怎樣的反應?不同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明自己的觀點。然后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嘗試,觀察現象。學生會發現既有氣體產生也有藍色沉淀物出現,但沒有生成紅色物質。在觀察了現象后,讓學生繼續回到小組對實驗現象進行思考、討論,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并寫出其方程式。探究性教學將學生作為主體,讓學生自己主動的進行學習實踐,可以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溝通交流能,這也是新課改對化學教學提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靜:高中化學教學的教學方法淺析,課改前沿[J],2011.7
[2]馬曉青.淺談高中化學新課改下的探究性教學[J].數理化學習,2010(09).
作者簡介:王愛麗(1969-),女,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回民中學高中化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