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亞
摘 要: 兒童的問題行為是指妨礙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給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它具有一定的經常性和擾亂性,同該年齡階段兒童的正常行為表現差距較大。兒童問題行為不僅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影響我國素質教育的進程。問題行為不僅“難教兒童”才有,“好兒童”也可能有。為了減少和避免幼兒問題行為的發生,父母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教養子女。在學校學前教育過程中,老師應對兒童的各種行為表現做出合理的評估,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關鍵詞: 問題行為 成因 教育對策
一、對兒童問題行為的界定
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在此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對“問題行為”進行了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如下六種:(1)在心理學中,問題行為泛指那些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行為,一般包括那些使他人不可理解的行為及那些反社會的、破壞性的、分裂性的或明顯順應不良的行為。(2)指不符合社會規范并引發某種社會控制的行為。(3)指所有顯著異于常態而妨礙個人正常生活適應的行為。(4)問題行為是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干擾學生或班集體發揮有效的作用),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5)問題行為是兒童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6)問題行為是指給家庭、學校帶來麻煩,妨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容易導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正確行為。
二、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
(一)引起兒童問題行為的內在因素
Eysenck提出,遺傳在學生的問題行為上產生的重要作用。陳安福在《德育心理學》一書中,將兒童問題行為產生的內因(不涉及遺傳或生理方面的因素)概括為:(1)個性社會化過程遲緩、社會成熟度低、對學校、社會適應不良;(2)問題行為常由情緒緊張的心理沖突而產生和加劇;(3)問題行為的引起和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許多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遭到挫折和失敗的結果;(4)從小形成的某些性格弱點可能容易導致某些問題行為的產生;(5)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特點也可能成為產生問題行為的一個內部原因。
(二)引起兒童問題行為的外在因素
1.家長過多保護。
由于獨生化的社會影響,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明顯提高,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對子女普遍采取“過度保護”的養育態度。父母總是注視著孩子,唯恐孩子發生意外,壓抑孩子活動的愿望,易使孩子出現依賴、順從、退縮等問題行為;一味地嬌寵孩子,使孩子的欲望不斷膨脹,易產生自私、任性、蠻橫的不良品質。
2.家庭氣氛不和諧,家庭教育獎罰不當。
家庭感情氣氛是家庭氣氛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家庭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的綜合表現。不良的家庭心理與生活氣氛是造成兒童攻擊性行為、多動不安、違紀等行為及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三、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教育對策
(一)家庭教育的策略
1.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立即給予明確的結果。
孩子行為的后果不管是正向的或是負向的,父母都必須立即作出反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孩子不適當的行為。在這方面要注意以下兩點:(1)后果要一致。后果一致性的概念是掌控孩子行為的關鍵。這包括要在不同情境、時間及父母之間的一致性。(2)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例如下雨不帶傘會淋雨,父母只需在安全的范圍讓事情自然發展。合理的行為結果是指違反社會法則的結果,例如走路這遵守交通規則可能受傷。當父母需要干預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可以自己設計一套合理的行為結果。和孩子說明合理行為結果時,應該強調父母與孩子雙方的權利與彼此尊重。
2.父母有效的命令。
父母應做好以下幾點:(1)說話算話:當要求孩子做什么時,父母給孩子適當的反饋結果(包括正向和負向的),表示自己所說的是認真的。(2)父母不要用詢問或請求幫忙的方式說出指示,要以一種認真的語氣,簡單明了地表達指示。(3)不要一次給太多指示。(4)確定孩子注意到父母正在給指示,確定雙方有視線上的接觸。(5)在給指示前先減少會引起分心的事物。
3.關注孩子,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完成父母的指示或命令時,父母要用關注鼓勵孩子,即父母要立即對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回饋。(1)一旦孩子順從了命令或要求,立即鼓勵孩子的順從行為。(2)若發現孩子自動自發地把工作或家事做完,要給孩子特別正向的鼓勵。甚至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特權,讓他記得而且自動遵守家里的規定。(3)在每次給孩子命令時,都給予孩子正向關注。父母要學會“停、看、聽”,即當孩子說話時,暫停手中正在進行的工作,注視孩子,提供孩子表達感受的時間和空間。
(二)學校教育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十分復雜,糾正兒童問題行為的教育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任務。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同伴是學校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而學生的問題行為并非完全是個人缺點或不足的產物。不少問題行為是學校中人際交互作用的結果。要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可以從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入手。在實際的教育和生活中,必然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指導和被指導、領導和被領導的不平衡的關系,教師在師生關系中處于主導性的地位,所以師生關系的促進和改善也應該以教師為重點,建立具有以下特點的新型師生關系。
2.老師與家長密切配合。
經常和家長保持良好的聯系。孩子的問題行為包括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行為表現,老師和家長最能詳盡地觀察到這一表現。只有老師和孩子的父母經常保持聯系和溝通,才有助于雙方協助孩子健康成長。
兒童問題行為在全球范圍內顯得日益突出,無論是發達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成為國社會共同關注的研究領域。兒童問題行為導致兒童學業失敗青少年違法犯罪及成年期的精神障礙,不僅給家庭和學校來麻煩,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要切實解決兒童的早期問題行為,必須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