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轉股并非真正的利好,而是“僵尸企業”的茍延殘喘,是一場尋找買單者的財務游戲。
葉檀
在20世紀90年代,債轉股似乎解決了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解決了國有企業的高負債,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了一切,最后還能實現盈利。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觀點。20世紀末經濟危機的解決路徑是通過提振房地產與汽車消費,通過加入WTO實現去產能,最終銀行與國企上市,通過牛市稀釋了“臟水”,而不是靠債轉股這種掩人耳目的伎倆。
債轉股的本質是玩弄資產負債表轉移的把戲。馬靖昊表示,銀行將債權換成投資,企業將債務轉為資本。具體表現為:銀行將“貸款”科目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企業將“長期借款”科目換為“股本”科目。銀行和企業的財務報表雙雙被扮靚,銀行降低不良貸款率,將這筆貸款從資產負債表的信貸欄抹去,避免其成為不良貸款,使盈利受到影響;企業杠桿被降低,再沒有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這個看上去近乎完美的計劃,卻沒有被普遍推行,原因是不到萬不得已,銀行不會走這一步。首先,法律上行不通。按照現行《商業銀行法》第42條,借款人到期不歸還擔保貸款的,商業銀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證人歸還貸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該擔保物優先受償的權利。商業銀行因行使抵押權、質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者股權,應自取得之日起2年內予以處分。
高盛高華證券報告分析,銀行可能會通過表外實體(例如投資實體和合資企業)持有債轉股,從而降低資本支出。對銀行盈利的初步影響可能有限,因為來自正常貸款的債務不需要額外計提撥備。其次,銀行作為債權人的優先權利被剝奪。債權優先于股權,銀行從債權人變成債務人,并不是什么利好。當然,有人會認為,這比出現壞賬好。但既然走到了債轉股這一步,說明這家企業缺乏正常的現金流,甚至連支付利息的能力都沒有,即使銀行作為股東,企業也難以起死回生。
熔盛重工已經完成了債轉股,從其2013~2015年歷年年報中可以看到,企業凈流動性資產情況大幅惡化,員工數量也從數萬人降低至幾百人,但這家企業竟沒有破產,原因何在?截至2016年2月,熔盛重工負債總額上升至226億元,中國銀行是其最大的債權方,債務總額為63億元。發行股票債轉股后,中國銀行在總股本中的持股占比將高達14%,居第一位。而筆者查看更名為華榮能源的股價,沒有任何起色,中國銀行這個大股東顯然難以脫身。最后,債轉股想要成功,只有讓企業經營出現起色或是股價大幅上升。有人已經把債轉股當作利好大肆炒作,如果沒有贏利的真正上升,所謂債轉股就是債務杠桿從企業、政府轉移到銀行、股市,如果情況糟糕到股市也炒作不起來,只有維持高流動性這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