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
【摘 要】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全面推動學生、教師和學校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對于構建和諧校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 校園文化;和諧;高中
校園文化是師生在教和學的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反映學校整體形象的一種意識和精神狀態,是學校神和形的統一。它是學校在長期教育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育風格、培養目標、學校傳統等因素,包括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網絡文化、班級文化等。它為學校成為管理之優、育人之范的名校奠定堅實的基礎。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學校管理層應該努力培育校園文化,構建和諧校園。
一、塑造校園精神,培育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是學校師生員工精神面貌的總體現。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培養愛國愛校的家園情感,增強師生職工的凝聚力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立足之點;樹立遠大理想、強化成才意識、共創學校美好未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如何塑造校園精神,培育精神文化呢?
首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全體教師。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因此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武裝師生員工,深化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敬業意識,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師德風范,加強師德建設。
其次,狠抓班集體建設,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認真抓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第三,增強“以校為榮,為校增光”的強烈向心力和凝聚力。確立校訓、校歌、校徽、校旗、校報、校刊等校園主體文化作品,編寫校史,弘揚學校光榮的歷史傳統,抓住學生評“三好”、“優干”、入團、入黨等關鍵點開展好愛校建校的主題教育活動。
二、完善校園網絡設施,培育網絡文化
信息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該體現現代化與時代性、開放性的結合,必須完善校園網絡設施,培育網絡文化,尤其是要加強校園信息和網絡建設。
校園網建設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校園網硬件方面,建成校園網絡系統,主要包括Internet及校園網絡系統、衛星電視接收系統、監控系統、多媒體編輯制作播放系統、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其他電教設備系統。以校園網絡為基礎,把學生機房、學生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校園電視臺、圖書館、信息中心等各處連為一體,真正實現信息的高速傳遞。同時,有線廣播、有線電視系統應遍布學校各個角落;二是軟件建設方面,建立自己的資源庫,通過購買、改造、開發等途徑積極收集各種素材;開展電子課件建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圖文聲像并茂、宏觀微觀模擬、多種感官接受大量信息等。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來注重課件的制作和積累,已有600多個課件在教學中應用,其中有幾十個課件在省、市、區評比中獲獎;學校網站建設要體現“對內服務,對外宣傳”的原則,可以開設《學校概況》《信息頻道》《教學科研》《德育天地》《學生頻道》《圖片頻道》《視聽頻道》《下載中心》《校園論壇》《訪客留言》等欄目,社會各界可以通過網站了解學校,同時也提供了校內師生信息交流的平臺和展示自我、創造自我的舞臺。
校園網絡的出現,使校園文化的內涵、內容、教育目標以及主要任務發生了重要變化,已逐步體現出網絡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點。網絡信息資源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信息高速傳輸,網絡交互性、實時性日益增強,已在悄悄地改變著師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逐漸成為廣大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積極的、消極的網絡資源都對學生產生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加強以體現信息化、人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校園文化建設,通過一臺(學校電視臺)、三站(校園廣播站、心理健康輔導網站、校園文學網站)、五頁(學校主頁、科組主頁、班級主頁、個人主頁、專題主頁)為主題營造健康活潑的、信息化的校園文化生活,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去學習知識、體驗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覺成長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現代人。
三、美化校園環境,培育環境文化
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是辦好學校的物質前提。古人曰:“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獲超然世外之感,在萬籟空寂之中悟通反真。”我國古代書院大多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優雅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首先是校園標志建筑的文化設計。校內建筑群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而校園標志性建筑則是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園建筑布局的靈魂和統領性建筑。要確定學校已有的標志性建筑中哪些屬于重點標志性建筑并加以保護,同時進行新的規劃,如附加雕塑,改善綠化。對新修的標志性建筑,要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并進行精心論證,充分展示其文化內涵,使新建標志性建筑體現意識形態與學術特征的結合,體現現代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其次是學習區、活動區文化氛圍的營造。學習區文化氛圍的營造要體現嚴謹治學的文化主題。在教學樓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學家和學者畫像,著名的治學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主要教學樓或閱讀場所設立著名學者雕像,書寫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標語,如校訓、校風、學風等內容,懸掛學生書畫作品;活動區是進行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要注意發揮其綜合功能,在主要的藝術和體育場館,塑造以藝術、體育為主題的浮雕、標語等。
四、引領學校活動,培育活動文化
加強課余文化建設,開展各種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要遵循自主性、實踐性、愉悅性、發展性、教育性的原則。
一是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繼續貫徹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堅持每周升旗儀式,進行國旗下的演講,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給校園文化注入政治導向功能。
二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優質的社會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進一步開闊視野、鍛煉能力,讓他們更多地認識和了解社會。
三是通過大型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的視野、磨煉學生的意志。
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職工文化娛樂活動,塑造向上的人文精神。
五、加強班級建設,培育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一門隱性課程,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是一種“教育存在”,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文化通常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是班級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學校要引導班主任重視班級文化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營建班級文化要體現班級特色,要有藝術氣息,要用環境來熏陶人、感召人。班級應有自己設計、制作的班徽,有自己作詞、譜曲的班歌,有壁報、藝術角。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班歌的譜寫,班標的征集,班規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會的設計……學生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增知識,長才干,明道理,在營建過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體。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班級的目標內化為自己的追求和行動,一旦發現自己和班級的進步,獲得成功喜悅,就會更熱愛自己的班級,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全面推動學生、教師和學校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對于構建和諧校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洪疆. 論校園文化建設[J]. 華夏地理中文版,2016(5).
[2] 吳波.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 文學教育(下),2016(6).
[3] 吳顯敏. 校園文化引領學校發展[J]. 教書育人,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