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出現很多問題。一是提問不注重藝術性,過于簡單。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二是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問題過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教師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思維水平難以提高。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把握提問的“度”、時機、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也就是說,只有當教師提出了有效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提出恰當而有效的問題。如何在課堂上把握好有效提問的方式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以學生為本,主動式提問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學習內驅力,教學環境是作用于兒童主體發展的重要因素,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僅有益于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調動兒童的情感參與。
以學生自主提問為導向,創設思維場景,激發其學習興趣,形成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促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索動機,有利于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情感探究,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研究習慣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整個過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以小組合作為主,探究式提問
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是老師最糾結也是最害怕的事情。有的老師說:“口都講干了,學生還是一頭霧水,越講越茫然。”有的說:“當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講了整節課效果還是不太好,還要再講一次啊。”其實,這些現象折射出教師在課堂中越俎代庖、包辦代替的教學行為,學生當了錄音機,教師不斷地放音,課堂死氣沉沉。老師沒有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和時間,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要想解決重難點,教師應著力組織小組合作,倘若問題設計得好,引得巧妙,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大腦皮層興奮,從而把學生的思維點引向教學主題,逐步深入,激發學生有效參與。
三、以教材為主,補白式提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新課程積極倡導“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一個參考,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好教材補白,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編者的意圖,從而培養學生個性化朗讀,獨特的創造力和無限的想象力。補白是學生思維與課文思想感情的橋梁,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思維視角。新課程積極倡導“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一個參考,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好教材補白,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個性化朗讀,獨特的創造力和無限的想象力。文本補白,就是教材的再創造。不但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內化了知識,豐富了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文本補白,放飛學生思維,自由地創造,深入地感受,使孩子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好的提問總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好的提問,總能啟人心智,令人浮想聯翩。讓我們精心設計好的問題,恰當地用好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