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皖萍
語文,包括語言和文學。語言是我們每天都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文學是人們喜怒哀樂情感和道德情操的載體。語文學科的日常教學往往要依此展開,如何能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又能日有一得、一文一獲磨煉學生的技能水平;上課時而讓學生聽得如沐春風,時而引導學生寫得下筆如有神;在熟練運用語文各項技能的同時,思想和認識都有一個質的飛躍,培養中學生閱讀習慣刻不容緩。
一、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方法的知識
初中語文課本有容乃大,六冊書近一百八十篇文章,從到主題到題材應有盡有,這就體現出日常的教學過程的重要性。而教學研究的重點一直以來都是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只有交給學生,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培養他們質疑的勇氣和膽量。如果按照常規教學,以既定的思維和套路來引導學生,把學生的思路強行歸納到已有的標準答案,閱讀的能力就很難得到訓練,學生只能是筆記記錄員。只有讓學生成為文本的閱讀主體,讓討論成為課堂的常規形式,才能擺脫思維定式,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效參與教學過程呢?必須要找準學生的軟肋,要知道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方法的知識。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首當其沖就是他們的閱讀量,沒有閱讀量的保障,什么也不談,所以同類型的文章推薦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課堂上的薄弱環節在哪里呢?閱讀理論,如何區分文章的體裁,如何判斷語段的基本表達方式,如何分析句子的表現手法……這些內容學生說到理論頭頭是道,可是一拿來運用就立刻捉襟見肘。如果為了交而交,課堂交了出去,不加控制的任他們討論,一堂課下來幾無收獲。所以必須要有的放矢,課前準備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相關的理論可以提前準備,如課文所涉及的一些閱讀技巧,應在預習階段讓學生熟悉熟悉。有了這些專用工具,學生在預習和討論中才能夠駕輕就熟、游刃有余。閱讀結束后的感悟如果能形成書面文字效果就更好了。
二、學習目標因人而異
當我們的閱讀目標是讀懂一篇文章,這里的“懂”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是否已經讀通了全文,對文章包含的重要內容是否能夠提取概括,對表現中心的手段是否能夠準確的加以區分……如果是文學作品,學生還應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一篇文章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和規劃,學生往往會偏離閱讀重點,可是參差不齊的閱讀水平也給師生雙方都帶來了各種困擾。如何依據學生的差異性設計相應的閱讀思路,這是每一位老師都要考慮的問題。大到整體的要求,小到題目的設計,針對不同學生,從內容到主題,從結構到手法都可以按照由簡單到繁雜的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事可做。
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有計劃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核心,以中學語文各階段閱讀要求為目標,可以將整個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學生可依據身情況加以甄選,
第一階段:閱讀離不開對漢字的把握、理解和運用,所以打好基礎尤為重要。
第二階段:增加閱讀量,大多數事情都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閱讀也不例外,如果沒有每天3000字左右的閱讀保障,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第三階段:批注、評價和讀后感是良好閱讀的必備武器。要達到這種良好閱讀,首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還要擁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如抽象的思維模式,豐富的語言知識以及科學文化知識。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系統的閱讀習慣,不僅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能提升學生思維分析能力的構建,這種思維的構建直接關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提高,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中學教育階段,加強閱讀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在這一階段,有針對性的語文閱讀訓練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