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霞
摘要:民辦高校的供給側改革從源頭上說是資本投入的結構性改革,本文在分析了民辦高校資本供給影響因素的同時,從宏觀上的制度、資金供給和微觀上的補內部短板兩個方面對改善民辦高校供給的質量及效率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 投入 供給側改革
一、教育的供給側改革需要社會資本的深度融合
(一)教育供給側改革與教育資本投入的結構性改革
2015年12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蔡昉發文稱:“供給側改革要求教育體制改革突破。”
2016年4月14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魏禮群在《人民日報》發文指出,當前我國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供給短缺和質量不高的矛盾尤為突出,需要把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教育這一公共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也一樣,需要對教育供給的量和質進行結構性改革,從源頭上說則是教育資本投入的結構性改革。
民辦高校是我國教育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資本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民辦高校和國外一流的私立大學相去甚遠,突出表現于教育資本供給結構上存在的問題。
(二)新常態下,高等教育需要深化教育資本投入的供給側改革
1.新常態下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呈下降趨勢
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增長緩慢,我國在著力于經濟結構轉型改革之下,經濟發展也進入由高速到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201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甚至出現了小幅下降的趨勢,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披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為4.28%、2013年為4.16%(2013年《公告》為4.30%,2014年《公告》核實后修改為4.16%)、2014年為4.15%。
2.教育資金的大量外流進一步影響了國內教育資金的供給
據統計,中國留學境外的學生總數為300多萬人,每年大約回國100多萬,在境外的留學生仍有約200萬。自費留學占全部學生的90%以上。如果按照一個學生的年費用25萬元人民幣計算,全部留學生的費用金額達4500億人民幣。而教育部76所部屬高校2014年度決算數據共2824億元,這4500億元流向國外的資金是76所部屬高校2014年決算資金的1.6倍!為什么該部分資金會流向國外?歸根結底是我國的教育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教育資金的外流更進一步加劇了教育資金的不足。
3.從“加大”到“擴大”,教育資金的供給側改革需民營資本有效投入
國家財政的投入增長有限,當前的教育供給又無法滿足需求,那就需要深化投入的供給側改革,多渠道籌集教育投入資金,以改善當前的教育供給。從教育生態的角度而言,民辦教育的發展有利于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促進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時倒逼公辦高校的改革。在這一點上,美國繁榮的高等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
2013年,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在這里,由過去“加大”變成了“擴大”,體現了教育投入(供給)結構的改革,即尋找新財源,擴大教育投入的渠道。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2015)》中指出:“加大政府對教育、衛生等的投入,鼓勵社會參與,提高供給效率。”這里講到“供給效率”。杜玉波副部長在直屬高校財務工作會議上指出:“保持經費投入強度,重點在‘擴渠引水上下功夫。”
所有這些,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于教育多元投入供給側改革的定位和部署,也呼喚更多的社會資本更為規范和有效地投入。
二、影響民辦高校資本供給的因素分析
民辦高校的資本供給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資本的投資或捐贈
就我國現階段而言,捐贈辦學的理念和經濟條件尚未成熟,絕大部分的民辦高校屬于投資辦學。既然是投資,就涉及產權和收益權的問題。然而,現有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此的確認并不明確,同時,政府對于小眾的民辦教育也并不重視,支持、管理和監督力度均不夠,這就必然影響社會資本投資教育領域的信心,也助長了已經投資教育的民間資本的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而民辦高校內部治理不完善,未形成決策、運行、監督有效分離的治理閉環,又讓舉辦者的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得以輕易實現。
所以,民辦高校投入的供給側改革首先需要從外部和內部改革其治理,外部完善《民辦教育促進法》,促進“依法治校”;內部完善學校治理,形成科學決策、有效運行和全面監督的治理閉環。
(二)財政補助
民辦高校不像公辦高校,有大量的生均財政撥款,民辦高校只有極少量的學生獎助學金和幾乎可以忽略的個別專項款。民辦高校提供的是準公共產品,而公共產品應由國家財政買單。所以,民辦高校也應該享受一定額度的財政撥款,作為購買民辦高校提供的公共產品費用。事實上,財政撥款運用得當,才能成為教育發展的“指揮棒”。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建立起公辦和民辦高校的競爭機制。因此,民辦高校資本的供給側改革也需要改革國家財政撥款的方式。
(三)學費
學費是民辦高校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美國,很多私立大學是全球的頂尖大學,而我國的民辦高校在國內主要定位在本三和大專層次,絕大多數也招不了研究生。截止到2014年,來自教育部統計的數據,民辦高校的在校研究生人數僅408人。由于民辦高校錄取批次靠后,社會定位低,又未形成自身的獨特優勢,導致生源質量不高。近幾年,隨著總的生源的下降,部分民辦的大專院校已經面臨生源不足的壓力;部分民辦本科院校雖然暫未面臨生源的壓力,學生學費標準也由政府部門核定,與學校本身的教學質量相關性不大,這也導致了該部分學校沒有改善教學質量的動力。
三、對民辦高校資本投入供給側改革的思考和建議
(一)民辦高校資本投入供給側改革的宏觀層面
1.加快《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為民辦高校投入供給側改革提供制度保證
賈康指出:“供給側改革最需要有效制度供給。”供給側改革首先是法律制度的改革,需要頂層設計好的有利于供給側改革的制度,需要良法驅逐劣制。
《民辦教育促進法》自2002年頒布實施后,因其對于“產權”和“收益權”等規范的不明確,2015年修訂后提交全國人大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又未通過審議,由此,民辦高校此類問題的解決一直缺少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也是民辦高校存在各種經濟亂象的原因之一。我國的民辦教育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特色,所以應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先進做法,區分營利與非營利,盡快通過《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訂給民辦教育投資的“產權”和“收益權”一個明確的說法。民辦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教育健康生態的形成首先有賴于明確清晰的法律規范。
2.改進財政撥款方式,為民辦高校投入供給側改革提供資金保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四十三條規定:“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2012年11月18日,《教育部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重點工作方案》第8條指出:“設立國家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然而,現實中財政資金惠及民辦高校的范圍和金額都是極少的。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之一就是保證有效供給。
3.改革學費定價方式,為民辦高校投入供給側改革提供公平的市場環境
袁貴仁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擴大民辦學校在教育教學、招生、收費等方面的自主權。”如果把學生和學校雙方的選擇權都交給他們自身選擇,把收費定價權交給學校,則學校可能因市場的競爭壓力而不得不去深度思考如何提高辦學質量和錯位確立自身特色;學生也可以在市場中選擇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學校。
(二)民辦高校資本投入供給側改革的微觀層面
1.改善民辦高校治理,合理保證民辦高校資產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民辦高校要有效防止舉辦者的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提高辦學的質量和資產使用效率,需要改善其治理。于決策層面,應提高董事會董事結構的科學組成和決策能力,增加具備決策能力而又客觀公正的獨立董事和決策所需要的法律財經等專家,以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民辦高校特色定位的高度,防止舉辦者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的得逞。于執行層面,應改變執行層特別是領頭人——院長的遴選機制,民辦高校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要更多的尊重市場規律,順應市場的需求,包括院長等執行層的遴選。這樣,民辦高校才能與市場更好地融合,運行效率也由此得到提高。于監督層面,應建立起由監事會、內部審計和監察、紀委等組成的對人和事、經濟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全面監督,以合理保證民辦高校決策的科學性、資產的安全性和運行的規范性、效率性。
2.建立民辦高校的內部控制,構建民辦高校質量體系的機制
民辦高校要想由過去的外延上的規模發展過渡到質量上的內涵發展,必須加強內部控制建設。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印發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12月21日,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內部控制尚未建立或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單位,必須于2016年底前完成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工作。”然而,作為民辦高校,其從類別上來說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多數民辦高校的內部控制非常薄弱。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主要包括: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以上目標,正是民辦高校規范和內涵發展迫切需要改善的,也正好與供給側改革所期望的質量和效率目標相統一。民辦高校由于其民營資本的性質,內部控制的建設則更為必要。
3.加強民辦高校財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其投入供給側改革落地
于宏觀層面,民辦高校投入供給側改革需要政府部門的相關配套改革;于微觀層面,民辦高校資本投入供給側改革則需要專業的財務隊伍的落實。民辦高校要完善治理機制,建立內部控制體系,提高信息化水平,補齊財務管理各方面的短板,都需要改變當前專業人才隊伍不足的狀況。加強民辦高校財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才能促進其投入供給側改革的落地,進而進一步提高民辦高校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民辦高校投入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從而真正落實我國民辦高校優質人才培養的有效供給。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辦高校財務監管研究”(2015SJA630003)。
參考文獻:
[1]龔雯,許志峰,王珂.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N].人民日報,2016-1-4.
[2]金碚.科學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N].人民日報,2016-3-7.
[3]商灝.賈康:供給側改革最需要有效制度供給[N].華夏時報,2016-3-12.
[4]沈坤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求是,2016(7).
[5]魏禮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N].人民日報,2016-4-14.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