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鋒
摘要:如何構建、優化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并使之符合高校經營性資產特點和發展需求,充分發揮高校經營性資產的經濟效益和獨有的社會效益,助推高校使命、價值的實現,是高校資產管理的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實踐推進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三個基本方向,并闡述了四個方面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高校 經營性資產管理 績效評價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和《教育部關于高校產業規范化建設中組建高校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見》頒發以后,高校的經營性資產已經改由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進行監督與管理,建立起新型的法人治理結構,高校對資產經營公司的債務只承擔以出資額為限的有限責任,較好地解決了高校在經營性資產運營管理中比較突出的投資風險問題,也增強了高校及其資產經營公司的市場抗風險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然而,兩者分離以后,如何構建、優化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并使之符合高校經營性資產特點和發展需求,充分發揮高校經營性資產的經濟效益和獨有的社會效益,助推高校使命、價值的實現,成為高校資產管理的新課題。
一、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現狀分析
建立科學、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是提高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質量的核心環節和重要保障。在高校經營性資產建立起新型法人治理結構之后,對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的評價主要轉化為對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的績效評價。筆者深入分析了這方面的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后發現,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績效評價主體亟待明確。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由于缺少獨立、權威、統一的管理績效評價機構,評價體系碎片化問題嚴重,沒有形成系統、規范的評價體系。當前,高校應進一步將經營性資產從國有資產、整體資產中剝離出來,明確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的經營、管理主體責任和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的監督、評價主體責任。
(2)績效評價目標尚需厘清。在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中,很多高校只是被動地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沒有從思想上深刻地理解對高校經營性資產績效評價的積極作用,從而使得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先天不足,無法真正、高效地推進高校經營性資產支持科技轉化和保值增值等目標。
(3)評價指標體系還待完善。在現有的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僅評價要素薄弱、結果評價指標較多、過程評價指標少,而且現有評價指標的選取比較隨意、單一,尚未將科技成果轉化、內部制度建設、服務人才培養等形成一個明確指向的多元體系,內涵、指標、方法和程序需要形成一個專業、完整的評價體系。
二、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優化方向
筆者認為,構建、優化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應該堅持三個基本方向。
第一,有利于反映績效評價與戰略目標的達成度。高校經營性資產首先也是資產,要受市場機制、規律的制約,對其的管理首要目標是保值增值,其次才是體現“高校”的特征,體現高校的高科技特征,基于高校學科水平、科研成果推進產業化,孵化新的科技企業,提升原有企業的科技含量,同時為教師、學生創業提供平臺,而不能市場需要什么,就投資什么、經營什么。績效評價體系要達成戰略目標,就是要依據總體戰略目標,選取有效的評價內容和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在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基礎上形成引導性發展指標,促進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與高校自身的內涵建設互促互進,體現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的整體效能。
第二,有利于反映績效評價指標對內外環境的適應性。績效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績效管理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績效評價體系對內外部環境的動態適應性。一方面要重視目標制定的過程,改變簡單分配任務的方式,而要進行目標先自上而下分解、再自下而上匯總的過程,有效、通暢地了解環境的變化和資產經營公司以及校辦企業的思考,實現學校資產整體目標與企業自身目標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的新標準、會計核算的新變化等,及時更新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內的各項指標內涵,綜合考慮一年數據和歷年數據,以消弭偶發因素的影響。
第三,有利于反映資產經營公司引領企業發展的多元態。①綜合考慮經營績效與運營架構。一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應當是企業戰略管理、法人治理結構、預算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薪酬分配制度等企業內部管理各個要素的有機結合。②與前述相關,綜合設計績效定量與貢獻定性。無法直接量化、體現科技發展、與高校良性互動的很多內容,如果單純使用定量指標,容易影響評價的完整性,因此需要增加一些定性指標,形成定量的經濟績效評價指標與定性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③綜合考慮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無論使用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投資回報率等利潤指標還是經濟增加值(EVA)來進行財務評價,都過多強調短期經營、事后評價,需要加強資產戰略目標實現過程的評價和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監控,引導公司形成、實施長期的發展戰略。
三、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改進策略
基于當前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高校依據以上基本方向,在實踐中促進績效評價體系向多元化、綜合化轉變,進而提升評價的質量與效果。
(1)評價重點轉向資本經營。在新形勢下,高校與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變成兩個法人實體之間的關系,學校與校辦企業之間已經由行政管理下的無限責任演變為現代企業制度下資產經營公司承擔的有限責任,高校關注重點已經從資產安全性、完整性轉變為自身權益的增長。高校應由此及時轉變經營性資產的管理理念,從傳統的管理資產轉變為管理資本,通過資產經營公司這個資本運作平臺,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促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通過股權套現等方式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并同時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經營性資產管理的效果與質量。這就意味著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思維的一個重要轉型。
(2)評價指標增加過程考核。從評價結果維度來設計管理績效指標體系,結果性財務指標容易選取,也易于有說服力,但往往具有滯后性,也比較適合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對各企業的評價。對于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評價,考慮到其作為經營性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身份,主要代表高校行使出資人權利而其本身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應該增加決策、監督機制等過程性指標項的比重,形成從決策—計劃—實施—監管—評價的完整的過程性評價指標體系,以提高內部控制、科學決策水平,防范企業風險。
(3)績效評價體現社會效益。對高校經營性資產無論是按照資產進行經營、管理還是按照資本來運作,其首要目的就是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為高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增強高校自我發展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為教育和科研提供更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但是,高校的使命、價值需要資產經營公司引導企業做出更多的社會貢獻,也應將社會績效納入評價體系之中。社會績效評價指標可考慮細分為科研成果收益率、師生平臺利用率、學校公益出資率等小指標,促進其社會效益最大化。這也是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終極目標。
(4)評價指標堅持完全窮盡。完全窮盡且相互獨立原則(MECE)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思維過程的一條基本準則,其實質就是在分析和評價某個重大議題的時候,有效把握問題核心,將問題進行細分,變為不同的互不重疊的子問題,同時做到分類不重疊、不遺漏,并使各部分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全面周密。在建構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時候,應充分考量所有影響績效管理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從各個角度來評價管理績效,同時確保同一層次的各個指標其評價內容應當是彼此獨立的,指標定義明確,不存在重復或重疊,確保評價指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具有獨特的屬性,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不同發展階段的經營性資產管理面臨不同的任務和功能,對其的績效評價也永遠面臨著新的挑戰,但對此績效評價的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也必將是一個對高校經營性資產本質認識、規律認識不斷升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助推高校經濟實力增強、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提升的過程。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會計學會2016年度立項課題“高校經營性資產績效評價研究”(ZJK169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馬歇爾·W.邁耶.績效測量反思:超越平衡記分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嚴軒琳.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績效評價研究[D].南京:江蘇科技大學,2010.
[3]陳冬妮.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3,(6):40-43.
(作者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