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賢明
做強現代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可以更好對接生產和消費,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
去年8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流通企業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絡市場融合發展。
用更加順暢的流通“大動脈”帶旺消費、支撐發展。今年4月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以促進降成本擴內需增就業。會議指出:一要突破信息基礎設施和冷鏈運輸滯后等“硬瓶頸”,打造智慧物流體系,發展物聯網;二要破除營商環境“軟制約”;三要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分享經濟成長。4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
眾所周知,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經濟體的交易成本。與交易成本直接相關的就是這個經濟體的物流成本。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是推動流通革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降本增效,拉動消費和就業。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推進物流業的轉型升級,注入大數據、互聯網因素,有望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
客觀地看,隨著電商等新興產業的興起,物流業發展能否適應發展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潛力能否得到有效釋放。這些年,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發展趨勢相比,物流服務還需更上層樓,比如一到購物旺季,物流就成為一個瓶頸。最近筆者接觸到一個真實案例,一家經營農產品的初創企業,在清明節期間發送芒果時,由于物流超過預期時間,芒果送達顧客時已經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
從國際比較看,如果用物流績效指數來衡量各國物流發展水平,2014年我國物流績效指數排名為28位,與我國經濟總量排名、貿易總量排名差距很大。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物流業的發展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可以釋放巨大的增長紅利,在某些方面甚至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
那么,物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什么?從歐洲物流集群發展的經驗看,要素、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優越,大型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以及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都成為這些物流集群得以快速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因素。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物流業的趨勢是主動融入大數據,主動融入互聯網。但這需要相關的體制機制創新的支持。比如:
進一步擴大物流業的開放程度,放寬物流業的準入條件。我國物流業這些年發展較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開放程度較高。對此,需要進一步放寬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
營造物流行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在物流業,最需要的是減少關卡等費用,由此顯著降低物流成本,而這是當下就可以做到的。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把這作為國家重大投資工程。按“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加快構建內通外聯、覆蓋城鄉、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加大“互聯網+物流”發展。我國的物流業效率要明顯提升,需要構建一個基于大數據的信息管理系統。在這方面,菜鳥網絡等已經開始探索,其積累的經驗值得肯定。但企業層面的自發行動還不夠,在這方面,需要加大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改造現有的傳統物流企業,真正釋放物流企業的潛力。
要實現以上的轉型升級,需要有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這就需要著眼長遠,充分聽取企業意見,發揮企業作用,盡快制定并實施國家物流體系升級的綜合方案,真正打造適應經濟發展趨勢的物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