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利芳
黨群攜手共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
——助推脫貧攻堅的幾點思考
◎ 孫利芳
農以民為本,黨以民為基,“三農”一直是我們黨重視的一大問題。當下,全國正如火如荼開展精準扶貧。2015年11月,筆者作為一名扶貧隊員對口幫扶汝州市夏店鄉河口村。一年的扶貧工作,讓筆者深有體會:扶貧,不僅僅是送去一些米面油棉被等慰問品,而且要找準“窮根子”,探索“新路子”,幫助扶貧對象依靠國家政策、社會幫助、自身力量,增強他們自我發展的能力,
幫助他們創造一條奔向富裕的道路。
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是讓干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到實惠的有效途徑。以村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就是農村工作的綱,抓好村級班子建設就等于抓住了各項工作的牛鼻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來,村級黨組織建設不容樂觀,村上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基層黨支部都“癱軟散”,有的班子不團結,干部無威信,工資待遇低,辦公缺經費,工作阻力大,出力不討好,黨員會和組織生活會也不經常開,黨的政策群眾都不了解,有的好幾年不發展黨員,沒有活力,黨員素質低,后備人才少,造成基層黨組織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要加強村黨支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其一,要選好一把手,嚴格按照組織程序,充分征求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意見,真正選拔出一些政治素質高、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群眾威信高、能撲下身子帶領群眾致富的好黨員走上村級領導崗位。其二,要加強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提高其政治思想和業務素質。特別是要學習中央對農村工作的政策、鄉村政策法規、組織原則、黨性原則、農村實用技術、農村致富技術等,提高黨員干部為農村發展做貢獻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其三,要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村務活動,要經過黨員會議民主表決討論決定,村委會和村黨支部要聯合起來,團結合作,民主科學,增強農村工作的規范性。其四,開展“三會一課”制度。繼續發揚以前各村大喇叭和廣播的優勢,利用吃飯時間,及時把黨的政策通過廣播的形式傳達給群眾,凝聚人心,保證讓黨的好政策在農村貫徹落實,黨的溫暖照耀群眾的生活,照亮百姓的心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其五,要把群眾關心的事定期向群眾通報,把黨的政策和普法知識、養殖技術、公民道德知識等結合起來,讓百姓時刻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進一步深化“黨群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我們黨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當下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滯后,特別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法制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很少。一到農閑時段,人們無所事事,打撲克、賭博、燒香禱告、酗酒、打人罵人現象時有發生。
俗話說“鐘不敲不靈,人不教育不行”。我們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把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抓起來,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復興,當從文化復興開始。首先,建設文化生活廣場,開展健身操、廣場舞、戲曲、秧歌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利用農閑時間排練演出,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這片廣闊的領域,讓那些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群眾振作起來,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其次,可恢復以前村部大喇叭的宣傳方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開展“好媳婦、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文明村、孝老愛親模范”評選活動,對評選出來的模范人物大張旗鼓表彰和宣傳,并在子女上學、醫療等方面予以鼓勵和優惠,增強百姓的榮譽感、正義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凈化他們的心靈,提高他們遵循核心價值觀的信心和能力,用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擺脫愚昧和落后狀態,建設美好家園,奔向致富小康之路。
農民靠的是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要在土地上下功夫,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把希望的甘霖灑進老百姓這片最質樸的心田。其一,通過土地整治,向荒山要良田,把荒山變良田,建設深水機井,增加灌溉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二,要實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鼓勵農民根據自身條件,大力發展種植業,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種植山核桃、藥材、草莓、葡萄、水果等,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現代化水平,發展生態農業、規模農業、觀光農業、采摘農業等,增加農民收入。其三,把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免費培訓等方式,送到鄉下,讓貧困農民借助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擺脫貧困。其四,幫助貧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從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發展到種植小米、核桃、花卉、水果等經濟效益高、市場潛力大的優質農作物;規范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推廣土地托管、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其五,針對貧困村貧困戶抓好職業教育,為他們送技術,授之以漁。開展電腦、修理、保潔、機繡等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逐步走向工作崗位或自己創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標志,科教興國的戰略地位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村的教育更決定著祖國的未來。而貧困山區的教育現狀和困境依然令人擔憂。貧困村的教學樓破舊窄小,條件簡陋,寢室更是嚴重缺乏,餐廳、實驗樓、圖書館、閱覽室幾乎沒有;師資力量弱,師資水平低,很多優秀的教師不愿意到閉塞偏遠貧窮的學校任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校不得不從社會上挑選一些剛畢業的高中學生“代課”,代課老師的工資低有時還不能及時發放,保證不了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優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教育經費短缺是貧困山區亟待解決的問題。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其一,我們要竭盡全力幫助貧困村的孩子們,增加教育投入,多方籌措資金蓋上新的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讓孩子們改善學習環境。其二,鼓勵志愿服務,從社會上發動愿意到貧困山區的教師到學校支教,給他們解決工資福利待遇和政治待遇,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投入到貧困山區的教育之中,為山區的孩子們提供較好的師資力量。其三,教育和編制部門要核定教師編制,配齊配全師資力量。對于貧困山區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和政治待遇,用感情、事業、待遇留住優秀的教師。其四,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職業教育的內容,聯系農村實際和農村特色,開展綠色教育,比如增加種植、病蟲害防治、生態農業等課程,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既能享受到義務教育,又能學習到一技之長,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總之,我們要從源頭上從百年大計上做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教育先行。

汝州市地礦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召開群眾大會講解產業扶貧政策(攝影/梁亞鵬)
“要想富,先修路。”大多數貧困村都地處窮山惡水,交通閉塞,貧困村村民們過著“種糧靠天收,吃水貴如油”的缺水生活。“路”和“水”成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要改變落后和貧窮狀況,只有修通路,把農村同外邊的世界連接起來;只有吃上水,田地不再靠天收,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農民才能有盼頭。
第一,要幫助他們申請和爭取到政府資金,加大對農村道路和灌溉設施的投入。第二,發動群眾集資修路、抗旱打井。利用農閑時節,發動男女老少齊上陣,發揮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積極投入到修路和打井的戰斗中。第三,要爭取各部門對“三農”工作的支持。交通、林業、農業、國土、畜牧、電力、水利等部門都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各部門要聯合起來,共同攜手,對“三農”工作全力支持。
(作者單位:汝州市地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