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想
周一,我在學校門口值班。從7:30到8:00學生進校,半小時內,我發現竟然有大約 30 位家長,慌里慌張、氣喘吁吁地來給孩子送眼鏡、送課本、送鑰匙、送作業……
盡管學校三令五申,在學生上課期間,禁止家長無故進入校園。有急事,先與班主任電話聯系。可是個別家長還是隨意進入校園。學 校 為 何 要 家 長止步?我們已經多次與學生及家長講明,原因不外乎3個:一是出于安全考慮。什么人都可以隨意進出,萬一壞人混進來,豈不殃及孩子?前幾年出現的幾起校園惡性傷害事件,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二是避免干擾師生上課。學生正沉浸在緊張的學習思考中,家長的貿然闖入,定會打斷正常的教學秩序,一名家長耽誤一分鐘,全班幾十名同學,就是幾十分鐘。三是擔心影響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孩子的一次疏忽忘了帶課本,你送來了,他不接受教訓,可能還會忘記帶第二次,第三次……若不給送,讓他自己想辦法,受批評,擔責任,他就會長記性。久而久之,自然會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習慣,不好嗎?
眾所周知,秉承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中國的父母為子女特別具有犧牲精神,一味地護著孩子,生怕他們摔著了、累著了、餓著了、凍著了,處處越俎代庖,事事包辦代替,時時管控看護。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慢慢地喪失了成長的動力,也失去了勤勞品質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誠然,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需要父母無條件的、盡可能多的照顧。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父母要逐步放手,允許孩子獨立自主,引領孩子搏擊長空,寬容孩子失敗失誤,讓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堅強勇敢起來。如果此時父母還執迷不悟,還事事包辦代替,那么孩子就會感到壓抑,甚至會泯滅原本屬于孩子的天性、靈性與個性。
小時候聽過一則故事,至今記憶深刻:主人養了一只虎皮鸚鵡,因為用不著自己找食物,所以在養尊處優中,它漸漸失去了尋食的本能。在秋天的某一傍晚,它逃出了籠子,按說鳥回歸樹林,就像回歸了天堂。但十多天后,它的主人卻在樹林里找到了它僵硬的尸體,為什么呢?它的主人不相信它是餓死的,因為這是果實累累的秋天啊,后來人們一解剖,卻發現它的腸胃里真的是空空的。虎皮鸚鵡的悲慘結局令人深思:一個人不能什么都依靠別人,更不能坐享其成,否則將來一定會一無所長、自食惡果。
電視劇 《斷奶》 中,一對沒有“斷奶”的 80 后小夫妻安琪和李俊鵬雖然已經結婚成家,但是離開父母庇護,生活變得一團糟。清華大學在新生報到時,在報到區外設置“警戒線”,家長一律只能在黃線外等候,新生必須帶著材料獨自報到注冊,此舉當時引起巨大反響。事后想想,這是清華大學對溺愛孩子的家長進行的一次很及時的警示教育,也是給“天之驕子”上得最好的一課。
不當“拐杖”當“向導”。家長該“止步”時就要堅決“止步”,給孩子及早“斷奶”,讓孩子從小學會生存的本領,面對困難時,能從容應對。過多的包辦或干預,只會滯礙孩子成長。只有家長“止步”,孩子才會進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約束;是幫助,而不是代替;是鼓勵,而不是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