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玉梅
[摘 要]唱響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最強音,要唱響時代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壯大主流輿論場。大力宣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深入闡釋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引導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為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努力。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中國夢;正能量
忠實履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堅持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終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真正擔負起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時代發展的記錄者、推動者的職責,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當代社會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眾的心聲反映好。
一、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
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把堅持實事求是作為日常工作準則,把維護媒體公信力視為職業追求。堅持實地采訪、現場采訪、直接采訪,對新聞事實反復求證、多方核實。規范新聞信息來源,不憑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斷采寫新聞,不為追求轟動效應、發行數量和收聽收視率,故意扭曲新聞事實,編造虛假新聞,努力使新聞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
新聞事實需要具有相對的完整性,目的在于幫助受眾靠近真相,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職業記者遇到的情況,有時會非常復雜,需要非常深入的采訪,再加到位的分析,才能把有助于受眾把握真相的那部分事實,真切地揭示出來,而這也往往最見功夫。
新聞最需要反對的是無中生有,在對事實進行有主觀意識參與的排列組合時,絕大多數情況下,應當與受眾的認知(包括法律、道德等)要求相符。例如不能用一種贊賞的態度去報道強奸行為,否則,就要受譴責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有限的, 客觀事物本身也在發展變化中,例如一些發明創造和新知識,和原來人們的認識有所不一致,當然也在報道之列,不僅有利于人們獲取新知,也會推進人們認識的深入和向正確靠近。
二、認真地追求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
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錯誤傾向。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堅決抵制有償新聞,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要注重提高新聞報道的品位和格調,注重對人的關心和尊重,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無論是從新聞工作的一般意義上講,還是從當前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來講,新聞報道必須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遵循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指導方針。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不是不要批評報道。重視和改進批評報道,同樣是新聞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黨性原則決定的。這就是說,新聞報道必須以大量的篇幅,著力宣傳報道現實生活中進步的、光明的、先進的、積極的東西,謳歌人民的英雄業績,宣傳黨的方銥路線、政策和法規,以鼓舞和啟迪人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奮斗。同時,對社會上存在的反動的、黑暗的、落后的、消極的東西進行批評和揭露。新聞報道既要謳歌偉大成就,也要對存在的何題開展批評,既要贊頌時代壯舉,也要對消極現象進行揭露。
三、提高媒體參與者的個人素質
媒體參與者的個人素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綜合業務素質。一個媒體生存的關鍵就在于它由其報道的真實性所帶來的公信力。一旦公信力缺失,必然造成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困境。作為媒體參與人員特別是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在新聞上要“專”,還需要鉆研語言學、文學、歷史學、法律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成為一個“雜家”。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文化素質,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肩負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文化素質,除了自身注意終生學習外,媒體管理單位也應該定期為他們提供各種培訓機會。
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其實就是媒體的生存法則,媒體要“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指媒體在和社會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媒體人要擔負的社會責任。因為媒體的特殊性,媒體不生產產品,不像企業一樣,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更多的是一種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媒體人在注重新聞效益的同時,更應該重視社會效益。各新聞媒體要時刻遵守新聞人的職業道德,維護好群眾的安全隱私;在報道新聞的同時挖掘新聞的社會價值,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群眾的道德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媒體的閃光燈在聚焦政治人物,經濟大亨的同時,也應關注處于底層的弱勢群體,督促社會的公平正義,成為社會的“良心秤”。
提升應對媒體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看到,媒體采訪和網絡輿論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的工作做得好,和媒體配合得好時,它會把我們的成績加以宣傳報道,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正能量”。反之,如果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不懂如何與媒體打交道,通過媒體就會產生和傳播負面信息和“負能量”。面對輿論監督,我們應該持歡迎態度,正確對待和接受媒體的贊譽和批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巍.《論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與構建》[J],《科技創新早報》,2011年第36期.
[2]趙書明.《社會輿論事件中的媒體自律》[J],《新聞戰線》,2012年第2期.
[3]戴和平.媒體人媒介素養缺失原因及提升措施[J].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4).□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