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楠
[摘 要]農機與農藝是支撐現代農村糧食生產的重要方面,農機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效率,而農藝則為糧食的增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只有加強農機與農藝結合,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并且對農民進行合理的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該文闡述了農機與農藝結合的重要性及途徑,以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關鍵詞]農機;農藝;重要性;途徑;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經濟的基礎。中國的地形問題決定了農業生產中推進機械化的難度,但是隨著機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農業農機結合條件的成熟,我國的農業生產正在向農機農藝協調發展方向轉變。
一、農機農藝的相互關系及農機農藝結合的必要性
1.農機農藝的相互關系。在整個世界的農業發展史上,從原始農業到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再到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中探討農藝和農機的關系,都能看到農業種植培育技術與農業生產工具之間屬于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機械化的裝備是農業種植培育的保證,農藝是農機的載體,二者密不可分。
2.農藝農機結合的必要性。農藝農機的聯系不僅僅是技術的聯系,二者的相互協調與發展對整個農業現代化進程及整體的經濟結構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二、農機農藝結合的可行性以及包含的問題
1.農機農藝結合的可行性。農業機械化生產不但減少了勞動強度,同時提升了土地產出比率以及勞動生產與資源應用效率。伴隨農業機械化等級的持續提升,更加需要農機以及農藝的有效結合。再者,農藝也在經歷持續的改進與優化,更新之后農藝對農業種植生產的標準要求更為精準、更加科學。較多作業生產則需要機械設備方能完成。例如,精量化的玉米播種需要精密的機具設施,方能實現種肥的有效搭配,節約農資成本投入,提升整體產量以及各類產品的綜合品質,實現人畜作業無法達到的工作目標。
2.農機農藝結合包含的問題。當前,農藝農機結合階段中包含多樣性引發的農機研究開發與實踐生產困難問題。同時,農機單位規模較小且松散,令農業種植管理制度更為多樣化,導致農藝以及農機的分析研究無法緊密結合。再加上各類不同種類作物的生長特點千差萬別,進而對農業機械設施的推廣普及應用以及農業機械化的擴充發展形成了不利影響。
三、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的途徑
1.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我國每年有6 000~7 000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轉化率僅為30%~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農業科技成果的貢獻率為10%,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很低。這種現象同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運行體制,尤其是與推廣人員推廣能力有關。農場職工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的轉化質量。因此,要調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布局,加強基層農技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注重外延力量的培育與利用。依托當地組織機構,發展社會化農技推廣隊伍,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和農業科技示范農戶對農業科技的帶動作用。
2.構建科學合理的保障支撐體系
政府要大幅度增加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投入,建立公益性推廣的公共投入為主的投資體制,農民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服務等農技推廣工作必須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來完成。財政預算上,農技推廣業務費用與農技人員工資支出分開預算,保證農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鼓勵基層農技人員積極主動學習農技新知識、實踐新技術。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注重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促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合力機制。
3.加快農藝與農機技術推廣方式轉變
實現“四種工作方式”的轉變,即由以技術推廣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宣傳轉變,由以數量和產量為中心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轉變,由以傳統技術服務型向以適應市場需求服務型轉變,由以單一技術服務向綜合性技術服務轉變。
四、結語
我國幅員遼闊,而耕地經營具體規模卻較為有限,相同的作物位于不同方位、相同作物位于相同地區的種植手段、選擇種類模式各不相同,具體的農藝制度則呈現出不規范以及不統一的問題。具體呈現為標準化等級水平較低,進而對機械應用構成了一定制約影響以及障礙問題。為此,農藝農機應全面統一,有效更新農藝制度,進而為農機作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以及可能性,擴充農機作業生產規模化、技術等級水平以及標準化程度。同時,農機應更新以往規模小、較為渙散混亂的模式,提升產業集中性,增加產品總體技術含量,進而全面為農藝提供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李世武, 陳志, 楊敏麗. 農機農藝結合問題研究[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1(4):10-13.
[2]劉金文. 農機與農藝結合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 2010(19):220-221.□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