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笑 陳卓
“互聯網+”與食品安全
◎文/王笑 陳卓


“互聯網+”為食品安全助力,讓網購食品變得更放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從“紅心鴨蛋”到“蘇丹紅”,從“毒餃子”到“三聚氰胺”,屢屢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人們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正當人們困惑用什么來捍衛我們舌尖上的安全的時候,食品專家為我們講述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出生證”——包含了這粒米種子時期的生產地、生產者、種子來源、種植土壤、所施肥料、施藥次數、生長時間等所有信息數據;“身份證”——囊括了這粒米后期的收割、運輸、儲藏、加工、銷售等所有信息數據。這粒米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安全信息“留痕”,只需掃描二維碼,它的“前世今生”便一目了然。
在“互聯網+”時代,上述情形正成為現實。“互聯網+食品安全”的全程監管數據模式,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得以保障,讓監管者的信息需求得以滿足,“互聯網+”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引領食品安全邁向精細化管理時代,為食品安全監管打開了便捷、科學之門。
互聯網+追溯:破解食品安全監管難題
今年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正式印發。它明確表示,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其中,食品追溯體系被列為建設的重點之一。
目前,食品安全追溯的主要運作模式是通過二維碼食品追溯系統來實現。二維碼食品追溯系統是以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二維碼為基礎,建立二維碼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云平臺,它是“互聯網+食品安全”的全新模式,解決的不僅僅是食品的銷售渠道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食品行業的安全和信任問題。二維碼食品溯源將對整個食品行業進行互聯網化改造,覆蓋食品從最源頭的種植養殖環節到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全部環節,食品的所有數據和信息都一路相隨,最終傳遞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只需要通過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知道全部信息,讓整個流程變得透明。
在美國,農業部從2003年開始,便在畜產品方面計劃建立家畜追溯體系,要求生產者、零售商和加工廠商認真做好家畜跟蹤記錄,以便建立家畜標識,幫助消費者了解家畜的出生、飼養、屠宰和加工過程。
在英國,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聯網的家畜跟蹤系統(CTS),此系統把家畜的相關信息記錄下來,以便這些家畜可以隨時被追蹤定位。
在德國,每一枚出售的雞蛋上都有一串由三部分組成的紅色數字編碼。這組數字編碼就是一枚雞蛋的“身份證”,一旦這枚雞蛋出一丁點問題,監管人員便能“順藤摸瓜”,一直追查到飼養場甚至雞籠。
在中國,食品二維碼追溯系統也正日益擴大應用。例如,寶雞蔬菜質量安全二維碼追溯系統,就是從蔬菜種植環節開始記錄,種植的操作日期、操作方法、操作工作、操作人等信息都一清二楚。蔬菜的施肥用藥、采收記錄、檢測記錄、營養價值、食用方法也都可以追溯查詢。通過這些非常詳細的信息記錄,可以看到蔬菜全部的生長周期,并且這些信息會一直附著在蔬菜身上,能被不同地區的消費者所查詢和追溯。
作為消費者,我們無疑更愿意選擇購買可追溯查詢信息的放心食品,即使價格稍高,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因此,那些敢于將食品在種植、飼養以及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環節的信息公之于眾,接受消費者追溯查詢和檢閱的食品企業必將贏取最終的勝利,而那些沒有正式手續、違規操作的黑心作坊等,最終將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互聯網+訂餐:方便快捷亦存在安全隱患
“互聯網+訂餐”商業模式給傳統餐飲服務行業注入了新的商機和活力,也逐漸轉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人們不用出家門,隨手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就會看到諸如“餓了么”“淘點點”“美團”等一批訂餐網站和APP,動動手指就能點餐,熱氣騰騰的飯菜很快就能送上門,方便又省事。
然而,通過網絡平臺訂購餐食,目前還面臨安全衛生、規范管理、監督責任等諸多難題,大部分訂餐APP上除了精美的食物照片,商家所提供的信息均只有地址和接單時間,消費者只能憑借照片、網友評論等少量信息來判定其可靠性,甚至還有個別“地下黑窩點”搖身一變,利用網絡開展經營活動,嚴重影響食品安全。
據調查,高校、寫字樓等人群聚集區是網絡餐飲消費的重點區域。某公司員工小方由于單位沒有食堂,為了解決午餐,她要么自己帶飯,要么到附近餐廳就餐,現在她更愿意選擇便捷的網絡訂餐。但有一次,當她點開一家飲品店的商家詳細信息時,發現上傳的營業執照竟是一家汽車運輸公司的。
針對消費者頻頻遭遇的尷尬事,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使網絡訂餐更加安全、衛生成為問題的關鍵。一些城市已經對“互聯網+訂餐”操作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和“餓了么”雙方已經完成入網餐飲單位的市場主體信息基礎數據及動態監管數據的對接,包括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監管信息(俗稱笑臉、平臉、哭臉)等。消費者登錄“餓了么”網站或用手機APP軟件訂餐時,在餐廳列表頁和詳情介紹中點開“臉譜”圖標,商家證照登記信息和相關檢查信息便一目了然。消費者可以根據披露的信息,選擇資質齊全、帶“笑臉”的餐廳,從而放心、安全地享受便捷的餐飲服務。
在北京,今年將對互聯網訂餐服務平臺進行規范,督促網絡平臺嚴格落實許可證制度和網絡經營者實名審核制,查處未取得合法資質便利用互聯網提供訂餐、餐飲加工制作和送餐服務的行為。
互聯網+檢測: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助推器
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的總體形勢穩定向好。然而,我國食品多樣,食品鏈長,缺乏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設備。在基層,食品安全檢驗人員在現場難以實時檢測,樣品送到檢驗所后往往要等幾天才能得出結論。為此,推廣食品安全監測快檢設備,提升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水平迫在眉睫。
在北京,農業、質監、衛生等基層一線執法監測站點已經配備了網絡版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設備。北京的食品安全監控人員每天帶著這些設備在批發市場、菜市場、超市、小食品攤、飯店、食堂隨機抽檢,設備可以在2小時內對60余項生物和理化指標進行精確定量分析,如果有需要,檢測項目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同時具備網絡數據傳輸功能,可將檢測結果第一時間上傳至市級風險監控中心,自動上報檢測數據、下達并接受任務,便于集中整合監測力量,形成統一監管網絡。這一技術得以發揮作用,“互聯網+”功不可沒。
在江蘇,無錫中德伯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食品安全移動檢測車,被譽為“流動的實驗室、移動的檢測站”。該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車內配有為執法人員量身打造的“食藥監移動監督執法PAD”,同時搭載了智能全自動處理儀、全自動多參數食品安全檢測儀、膠體金全自動儀等全套裝備。前不久,某學校部分師生在食堂就餐后出現頭暈、胸悶、嘔吐、肚子疼等癥狀,少數人有腹瀉癥狀。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迅速出動,執法人員運用“執法PAD”中的“毒物庫”功能,鎖定上述中毒癥狀可能由4種物質引發,僅30分鐘就查明“罪魁禍首”是饅頭中的亞硝酸鹽。因為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黃金時間”,及時查明中毒原因,此次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2015年10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從農場到餐桌都實行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和最嚴肅的問責。同時,還有“互聯網+”為食品安全助力。只要努力,我們一定能早日建立起一套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
□本欄編輯/厲飛
本欄目與遼寧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