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周在昌 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淺議近10年來新鄉市人口變化與新城區規劃之間的交互關系
文/李娜、周在昌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人口問題是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難題之一。新鄉市作為中原經濟區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重要城市,城鎮化建設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利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及新鄉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對近十年來的人口分布變化的特點進行討論,并對人口的變化與規劃之間的交互影響進行了歸納。
新鄉;人口;城市規劃
新鄉,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與河南省會鄭州市隔河相望。新鄉是中原經濟區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區重要城市,下轄四個市轄區、兩個縣級市、六個縣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一個全省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本文主要選取新鄉市老四區二市六縣,即:衛濱區、紅旗區、牧野區、鳳泉區;輝縣市、衛輝市、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縣。文中所指中心城區指衛濱區、紅旗區、牧野區、鳳泉區等四區。
據2004~2014年我國人口增率平均值5.226 %為基本界限,將人口地域增長類型分為以下五種類型(見表1)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近十年來,新鄉市總體人口增速較為緩慢,增量僅為2.362%,低于全國平均數5.226%。市轄區的人口增量遠高于總體增量,達24.597%。
(2)與市區人口急劇增長相對應,8個縣區中僅有新鄉縣處于較快增長階段,輝縣市的人口負增長率高達6.657%

表1.2004-2014年新鄉市各地區人口增長類型
2.1建國初期的城市規劃
新鄉市自1950年起開始準備進行新的城市規劃,由于缺乏必要的資料,直至1952年底,才形成初步規劃的初稿。五十年代中期,大躍進運動開始招募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直至1960年,非農業人口達25.1萬人。這導致城市無法承擔過多人口,新鄉市開始精簡與壓縮城市人口,至1962年8月,全市非農業人口降至19.3萬人。
2.2改革開放時期至九十年代的城市規劃
1977年至1986年,新鄉市完成了1981-2000年城市總體規劃,涉及“向陽”(新鄉南部)“牧野”(新鄉東部)等八個生活小區的詳細規劃,城市的東部與南部開始得到發展。1987-1989年完成了“七五”近期城市規劃與衛北、鐵西分區規劃及北站區(現鳳泉區)一條街、姜圪垱住宅群,火車站廣場等23個項目的詳細規劃設計。1990年,新鄉市有關部門有對市區11個分區進行了規劃,面積達55.34平方公里。市區正式形成了南北以和平路為主軸,東西以平原路為主軸的棋盤式格局,直至1993年底,城市人口達到了64.6萬人。
1995年底,新鄉市完成了《新鄉市城市總體規劃(1994—2010)》的編制工作,確定了“一城一區”、“兩條軸線”、“三條環路”的城市格局。經過“九五”和“十五”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市域原規劃的“一主一副”兩個中心(新鄉市和長垣縣城)的城鎮布局結構已見端倪。新鄉中心城區新區建設步伐加快,東部行政文化中心建設帶動了新區建設、疏解了老城區人口壓力,給城市拓展帶來了積極影響,但規劃的南部商業商務中心沒有形成。
2.3近年來的城市規劃
2001年,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城市重心東移、建設新區的發展思路,通過梳理老城區部分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擴大城市規模,促進城市新老城區快速協調發展。
《中原城市群新鄉都市區總體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將中心城區分為7個功能區:中心片區、衛北片區、鐵西片區、東部新區、南部新區、新東片區、鳳泉片區。其中鐵西新區的定位:將打造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現代化新城;新東片區的定位:主要承接部分中心片區分離和新建的工業項目,提供綜合配套服務,逐步承擔市的副中心功能。
3.1城市規劃與政策影響人口的聚合與疏離
2000年初,新鄉市開始實施向東、南發展的策略,人口重心同時向這個方向偏移。這期間是東部新區蓬勃發展的十年,住宅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漸完善,人口遷入更加積極。其中2009-2014年期間這一趨勢更為明顯。紅旗區(東部片區)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大躍進時期,從農村招收大量工人,工業規模增長過大,城市人口增長過快,直接影響到第一產業,加大了城市糧食、日用商品的供應壓力。1960年10月,中共新鄉市委制定《關于進一步全面安排勞動力,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方案》,開始進行城市人口的精簡工作。

圖1 中央城區的功能分區(自繪)
3.2人口分布決定了城市規劃的重點和方向
一般而言,城城市人口密度過高會引起相對應的市政服務設施的短缺,需要增設服務設施或擴大城市范圍;而人口密度過低則會造成城市活力不足。舊城區原住民的外遷與地價的降低或原有的市政功能的喪失致使一些組團逐漸喪失活力,從而滋生各種社會問題。這也促使城市在擴張之余進行自我更新,從而達到維持城市的活力的目的。趨利避害的人口自我調整由此影響了該時期城市規劃的重點和方向。
3.3人口是檢驗城市規劃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城市規劃是一門綜合科學、藝術、政策的復雜學科,它設計并指導空間的和諧發展,以滿足社會和經濟的需要。城市規劃必須通過對人口的聚合或者疏離來達到最終規劃的目的,因此最終的人口分布情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份規劃能否達到預期目標。
4.1新鄉市未來人口的展望
根據新鄉市人口歷年統計資料、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人口綜合增長率近期按5.0‰,用以下公式推算:

P——期末人口
P1——起始年人口
K——年均人口綜合增長率
n——預測期年限

未來5到10年,新鄉市市區將著力發展鐵西片區與新東片區,預計承載人口分別為36萬與21萬。南部著力發展與鄭州關聯的平原新區。因此本文預測未來5到10年內,新鄉市的人口重心將在東西方向上穩定,并緩慢南移。
4.2對于新鄉未來城市規劃的展望
新東片區緊鄰新鄉市的行政中心、京珠高速以及新鄉市火車東站,區位優勢明顯。而鐵西片區則面臨很大的困境:城中村眾多、用地混雜、拆遷成本大等。但更重要是人口不足的問題:鐵西新區預計承載人口36萬人,實際僅有12.46萬人。在此筆者建議以修建火車站西廣場為契機,加強西部新城與外界的聯系。在火車站西廣場修建完成時對現有東廣場進行封閉式翻修,并將現火車站東廣場附近的小商品批發市場進行分解升級,將一部分功能遷向火車站西廣場。這樣不僅能為新鄉鐵路以西地區提供對人口吸引力,同時可以緩解東廣場的壓力,并對東廣場附近進行更新。
綜上所述,人口分布與城市規劃之間具有十分明顯的交互影響:人口是城市前進與發展的核心動力,城市規劃對于人口分布也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人口對城市發展與規劃具有基礎性的指導作用,為城市作出科學規劃提供重要依據,影響當前城市規劃的重心與方向;人口分布同時也是一項檢驗城市規劃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只有充分考慮到人口分布的特點,人性化的進行城市規劃,才能做到規劃“以人為本”,從而更好的體現城市規劃的價值與意義,對城市空間的拓展與土地使用作出合理科學的安排。
李娜(1991—),河南,女,民族地區城鎮規劃與管理研究生在讀,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
周在昌(1990—),河南,男,民族地區城鎮規劃與管理研究生在讀,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