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蘇 彬,武周煒,張永忠,丁 輝,樊毫軍,侯世科
?
多國外軍“9·3閱兵”駐訓期間疾病譜及相關因素分析
劉紅梅1,蘇彬2,武周煒3,張永忠3,丁輝3,樊毫軍3,侯世科3
目的分析“9·3閱兵”駐訓期間參閱外軍疾病譜特點及相關因素,為今后承擔類似大型外軍衛勤保障任務提供參考。方法收集北京某駐訓基地外軍就診病歷資料,參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采用Excel表格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駐訓期間門、急診就診外軍共計298人次,訓練現場醫療處置患者47人次;內、外、??凭驮\人數持平;呼吸系統疾病(74例)、外傷(40例)和訓練傷(35例)例數較多,單病種發病最多的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56例)、皮膚擦傷/水泡(33例)、骨關節疼痛/扭傷(12例)和肌肉疼痛/拉傷/勞損(12例);氣候和國家所處溫度帶是疾病的影響因素之一。結論分析外軍在我國駐訓期間的疾病譜及相關影響因素,對今后在類似大型外軍衛勤保障任務中合理抽組人員及配置醫療資源有重要意義?!娟P鍵詞】外國軍人;閱兵;駐訓;疾病譜;相關因素
2015年“9·3閱兵”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期間來自17國的外國軍隊和中國軍隊一起接受了檢閱。這是我國建國以來首次有大量外國軍人在北京駐扎訓練,對我國的衛勤保障能力是一個考驗[1]。為了給今后再次承接類似大量外軍衛勤保障任務提供借鑒和幫助,以便合理抽組和配置醫療力量,筆者收集了外軍駐訓期間門、急診的病歷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
1.1對象收集2015-08-22至2015-09-05北京某駐地參加閱兵的17國外軍的一般資料,共計952人,其中方隊11個,代表隊6個。駐地門、急診共接診外軍患者298人次,其中初診263人次,復診35人次;訓練場、演習現場和閱兵現場共處置傷病員47人次。開展手術2人次,CT檢查3人次,醫療后送2人次。
1.2國家代號設定及數據分析方法依據相關保密要求,對參閱國家分別以代號代替,6個代表隊國家分別以符號Ⅰ~Ⅵ代替,11個方隊國家分別以字母A~K代替。收集整理外國軍人在門、急診就診的病歷資料, 以及現場處置時的登記資料,采用國際疾病分類方法(ICD-10)進行統計分類[2]。內科重點統計呼吸、消化、心內、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 外科重點統計外傷、訓練傷、普通外科、神經外科等系統疾病, ??浦攸c統計耳鼻喉科、口腔、眼科、皮膚科疾病,只統計初診患者,單病種統計第一診斷及第二診斷疾病。
2.1基本情況由于外軍官兵進駐時間不同,駐訓天數15~22 d(表1),年齡最小為20.00歲(H國),最大為52.14歲(Ⅳ國)。以各國家到達駐訓基地的總人數為分母,門、急診就診人數為分子,計算出各國家就診比,可見6個代表隊中Ⅴ(400.00%)、Ⅱ(125.00%)、Ⅳ(114.29%)3國的就診比例相對較高,而方隊中B(69.88%)和D(62.65%)國家的就診比例相對較高。各國家就診內、外、??频娜舜?,內、外、??凭驮\總人數相近,內科就診人數最多的是D國,外科和專科就診最多的是B國;就診總人數最多的依次是B(58人次)、D(52人次)和G(34人次)國(表1)。

表1 參閱駐訓國家人數和就診情況 (n)
注:①有隨隊軍醫
2.2門、急診疾病系統和單病種分布將門、急診所有初診外軍患者的就診病例進行分類,內科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分類,外科按外傷、訓練傷、普通外科、神經外科等系統進行分類,將就診例數相對較多的6個系統(呼吸、外傷、訓練傷、消化、神經內、心血管系統)按就診時間順序進行歸納(表2),可見就診例數相對較多的呼吸系統疾病(74例)、外傷(40例)和訓練傷(35例)在08-20至08-25期間就診較為集中,08-21就診人數達到高峰。
將門急診就診例數較多的前11位單病種列出(表3),可見發病最多的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56例)、皮膚擦傷/水泡(33例)、骨關節疼痛/扭傷(12例)和肌肉疼痛/拉傷/勞損(12例),其他還包括軟組織損傷、齲齒、發熱等疾病。
2.3訓練現場病種統計整理訓練場和閱兵排演時現場救治的病歷記錄資料,并進行歸納,見表4,可見訓練現場就診的疾病以外傷居多,尤其是足部擦傷和水泡,占48.94%,其次為中暑(9例,占19.15%),還有少數銳器傷等突發情況出現。

表2 門、急診疾病系統例數與就診時間的關系 (n)

表3 門、急診前11位單病種總體順位分布情況 (n)
2.4參閱國家所處氣候帶與發病情況的關系參閱國家中9個國家來自熱帶(其中2個國家跨越亞熱帶),8個國家來自溫帶(其中1個國家跨越亞寒帶),將患者來源按溫帶進行分類,見表5。來自于熱帶國家的外軍共計370人,來自溫帶國家的外軍共計582人,將就診患者人數以總人數進行校正后計算常見單病種和系統疾病就診例數。從表3中可見熱帶國家與溫帶國家相比,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疾病更為多見;外傷、訓練傷、口腔疾病基本持平;耳鼻喉和眼部疾病則溫帶國家患者更多。

表4 駐訓外軍訓練現場病種統計 (n;%)

表5 熱帶和溫帶國家單病種分布情況 (n)
新中國成立以來,外軍在我國進行短期駐訓尚屬首次,尚無國外軍隊在我國訓練期間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報道,類似外軍保障任務中如何合理抽組醫務人員及科學配置醫療資源也尚處于摸索階段。筆者收集了2015年北京閱兵前后17國外軍在北京某訓練基地訓練期間基地門、急診和訓練現場的相關病歷資料,整理和初步分析了外軍在駐訓期間的疾病譜,并簡單分析其原因。
3.1疾病譜及相關因素分析
3.1.1就診率我們將來京外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代表隊國家,人數較少,二是方隊國家,每個國家均在80~86人之間,人數較多,發病存在聚集性的可能。雖然平均就診率為27.63%,但代表隊國家的軍人就診比例相對更高,與其人數較少有直接關系,不具有流行病學趨勢。方隊國家中,2個國家(B和D)就診人數明顯較多,就診比例均超過60%;而有些國家(如F和J)由于配備了自己的隊醫,就診比例相對較低,存在發病但未就診的情況。就診比例較高的國家,內、外科和專科就診的人數也相對較多。
3.1.2就診時間分布駐訓期間,門急診就診人數的高峰集中在中間一段時間(8-20至8-25),考慮其原因有:駐訓初期外軍尚未完全到達,基地外軍人數較少;中間一段時間正是外軍訓練進入緊張訓練階段,訓練強度大,每日訓練時間長;訓練后期至正式閱兵前一段時間,進入休整和保存實力階段,各國降低訓練強度,同時各國士兵對周圍環境相對熟悉,因此發病數量減少。
3.1.3就診科室分布從就診病種科室來看,內科、外科、??坪嫌嬀驮\人數持恒,各占1/3左右,提示在外軍駐訓期間對耳鼻喉、眼科、口腔和皮膚科等??漆t療資源需求較大,因此在保障內外科常見病種的醫療資源配置的同時,應當重視??漆t務人員和醫療資源的配置。
3.1.4疾病系統分布就診的疾病系統中,呼吸系統、外傷、訓練傷、消化系統疾病是較為常見的疾病系統,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最多,而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老年疾病較少,與參閱外軍多數為年輕士兵有關,只有個別年齡相對較大的高級軍官才出現高血壓等疾病。
3.1.5單病種分布單病種就診最多的疾病分別是上呼吸道感染、外傷、骨關節疼痛/扭傷、肌肉疼痛/拉傷/勞損、軟組織損傷、齲齒、發熱、急性咽喉炎、腰腿疼等。上呼吸道感染數量最多(56例),且在8-21、8-22、8-25發病較多,與這段時間集中兩次模擬演習、訓練強度突然加大、過度疲勞有關。另有8例發熱患者,經化驗血常規、咽拭子檢查,證明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胃腸疾病在此次外軍駐訓期間發病并不算多見,僅有6例胃腸炎,其中4例有腹瀉現象。考慮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中方高度重視,加強了餐飲保障,針對各國不同飲食特點和風俗,配備了特色餐飲,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飲食不習慣的現象;另一方面,中方嚴格把控餐飲衛生,專門渠道采購新鮮菜品,杜絕了一切可能出現的不良衛生情況。這是與國內其他集訓或野外訓練時出現的疾病情況不同的一點[3,4]。
外科疾病中就診例數最多的是外傷,主要集中在足部皮膚擦傷或水泡,尤其在兩次模擬演習后就診人數明顯增多,某些方隊新發軍鞋不合腳是造成足部皮膚擦傷的主要原因。國內僅在新兵集訓時多見皮膚軟組織損傷的病例[5]。訓練傷仍是部隊軍人存在的較多見的問題,前11位單病種中有5種為訓練傷,長期高強度、超負荷的訓練是其主要致傷原因[3,6],而此次外軍中有1例由于長時間坐飛機致使腰椎間盤突出癥加重而出現活動受限,此例患者也是駐地首次使用CT設備檢查的病例。
3.1.6疾病與溫度帶的關系氣候特點在疾病的發生中占有重要作用。我國華北地區處在溫帶氣候,來京17國中9個國家來自熱帶(2個國家跨越亞熱帶),8個國家來自溫帶(其中1個國家跨越亞寒帶)。從本文結果可見,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疾病在熱帶國家中發病較多,考慮與氣候相關,北京氣溫相對比熱帶國家溫度低,空氣濕度較小,對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均會有一定影響。分析單病種發病情況時發現,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和扁桃腺炎的患者的熱帶國家較溫帶國家例數要多。但發熱患者全部出現在溫帶國家,而且8例中有7例來自1個國家,考慮是由于集體住宿、相互傳染造成,而與氣候關系不大。此外,耳鼻喉科和眼科疾病在溫帶國家的軍人更多,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和結膜炎,與北京氣候炎熱、干燥及進駐軍人經常使用空調有關。3.2衛勤保障的特點及建議
3.2.1衛勤保障特點保障對象來自多個國家,各國家氣候、風俗、飲食、宗教信仰、國家經濟水平、醫療衛生條件等各有差異,事先要充分了解保障對象的以上情況,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誤會;且駐訓時間較長,前后持續20余天,所需保障人員較多,住宿設施、飲食衛生、環境配置、安保以及語言溝通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尤其在語言溝通方面,許多國家是非英語國家,患者就診時涉及較多醫學專業術語,難以通過翻譯準確表達。
3.2.2建議(1)醫療專業和人員抽組上要盡量覆蓋各專業學科,如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膚科、發熱門診、影像科以及檢驗科,要配備專科設備和儀器。(2)訓練基地門診部一般難以配備大型醫療和檢查設備,如CT、磁共振等檢查設備,在無法實現儀器配置的情況下,要積極做好外送檢查的聯絡工作。本次保障任務中2人次外送磁共振檢查,3人次啟用駐地某方艙醫院CT檢查艙,及時對患者進行了診治。(3)駐訓基地應當具備一定手術治療裝備。此次駐訓期間出現2例甲溝炎手術治療,以及1例訓練現場銳器傷患者,門急診處置室配備了縫合包及消毒器械,確?;颊呤艿郊皶r治療。(4)制定醫療安全核心制度并嚴格落實。針對任務的特殊性,制定了相應的醫療安全核心制度,如首診負責制度、交接班制度、三級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危重患者搶救制度、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與管理制度、查對制度,以及針對本次任務的特殊性,制定了外軍門急診就診流程和病患、翻譯、醫師三方簽字的病例書寫制度,并模擬現場搶救和醫療后送流程,確保各環節順暢進行。
綜上所述,此次多國外軍北京閱兵首次對我們的衛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挑戰。通過對保障對象的充分分析,合理確定了衛勤保障成員、任務及各項工作之間的關系,合理抽組衛勤保障人員及配置醫療資源,圓滿完成了此次衛勤保障任務。對今后再次承擔類似外軍保障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1]李峰.基地聯合軍事演習衛勤保障的實踐與體會[J]. 華北國防醫藥, 2010,22(2):169-170.
[2]黃鋒,陳劍銘,郭默寧,等. ICD-10北京臨床版的設計與實現[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11):835-838.
[3]彭林,夜曉亮.某部駐訓期間主要疾病譜分析及防治措施[J]. 西南國防醫藥,2012,22(7):811-812.
[4]李輝,王志霞.“和諧使命-2010”醫療服務軍人疾病譜調查與分析[J].人民軍醫,2011,54(5):352-354.
[5]蔣正杰, 張曉輝, 黃光亮. 某部新兵軍事訓練傷原因調查分析及對策[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10):1046-1048.
[6]潘德鍵,吳淵文,楊志剛. 某應急兵站夏季野外駐訓期間疾病構成分析[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5,33(1):90.
(2016-01-03收稿2016-08-08修回)
(責任編輯梁秋野)
Disease spectrum of multinational soldiers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during military parade training in Beijing in 2015
LIU Hongmei1,SU Bin2,WU Zhouwei3, ZHANG Yongzhong3,DING Hui3,FAN Haojun3,and HOU Shike3.
1.Cadre ward; 2.Rescue and Medical Simulating Training Base; 3. Institute of Disaster and Emergency Rescu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ogistic University of PAPF, Tianjin 300162,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sease spectrum of and related factors concerningthe soldiers from 17 foreign countries when they were trained in Beijing for the military parade so as to provide
for large-scale foreign military medical services in the future.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 data on foreign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and clinical departments of the training bas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Excel. Results298 foreign soldiers visited a clinic doctor during the training , and 47 ones were treated by a doctor on the training base.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treated by doctors of internal medicine, surgeons and those of special departments were similar. Clinical cases of respiratory disease (74 cases), wound (40 cases) and training trauma (35 cases) far outnumbered other cases.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56 cases), skin abrasion or blister (33 cases), joint pain or sprain (12 cases), and muscle strain (12 cases) were more common single diseases. Climate and temperature zones might have been the related factors. ConclusionAnalysis of the disease spectrum and related factors of foreign soldiers during training in China may contribute to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a higher level of treatment in future tasks.
foreign military; Military Parade; training; disease spectrum; relative factors
協同學視角下基于案例推理的巨災型突發事件醫學應急救援風險分析及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71533008)
劉紅梅,博士,主治醫師
300162天津,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1.干部病房,2.醫學模擬教學基地,3.救援醫學研究所
蘇彬,E-mail: tjsubin553@sina.com
R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