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可
讓糧食行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生輝閃亮
——國家糧食局召開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工作座談會
文/李 可

駝鈴聲聲回響,舟楫揚帆相望。開辟于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上,中國與沿線各國和平友好的情誼源遠流長。如今,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條跨越萬里海域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賦予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在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了最壯觀的走廊。
西安,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之地,古絲綢之路的起點。2016年6月17日,國家糧食局在這里組織召開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工作座談會,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任正曉與“一帶一路”18個重點省份糧食局和相關大中型糧食企業負責人一起,共話機遇、共商大計、共繪藍圖。
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戰略給我國農業、糧食行業帶來的不僅是寬廣的舞臺,更是歷史的機遇。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與能源、鐵路等產業相比,我國農業“走出去”一直面臨多重挑戰。如今,“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技術需求,為我國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在2015年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提出:“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而糧食安全是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高度關切的問題,在糧食領域開展合作可以說是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最佳切入點之一。
“從長遠來看,我國糧食供求將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助陣糧食‘引進來’‘走出去’,實現糧食優質資源的互補相通,將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一大契合點,更為我們參與全球糧食資源配置、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拓寬了渠道、提供了平臺。”任正曉在座談會上分析指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在從東亞經濟圈到歐洲經濟圈、貫穿亞歐非大陸的廣大空間內,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必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外糧食市場加速融合,為加強糧食流通工作的國內互通和國際合作、加快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為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他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有利于加快推進糧食物流體系現代化、有利于加快推進優勢區域糧食產業集群化、有利于加快推進糧食資源配置全球化、有利于加快推進糧食市場一體化。
座談會上,“機遇”成為了一個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大家一致認為,糧食行業一定要把握新機遇,擔負新使命。
“去年以來,陜西糧食企業抓住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歷史機遇,走出國門,與中亞國家開展產能合作,利用其豐富的土地資源,建立收儲加工基地,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取得了豐碩成果。”陜西省糧食局局長劉維東說。
陜西糧農集團就是劉維東所說的陜西省走出國門的糧食企業中的一個。該集團董事長王東鋒說:“作為陜西省唯一的省屬國有糧農企業,陜西糧農集團緊抓歷史性發展機遇,大膽探索實施‘走出去’戰略,以此作為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傳統糧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契機和新的途徑。”他表示,該集團已確定將中亞地區尤其是哈薩克斯坦作為“走出去”的核心區域,目前已與該國農業部簽署了《關于境外投資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種植業、糧油貿易、物流及食品加工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遼寧省糧食局副局長滕增泰說,“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的復蘇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遼寧省對此專門出臺了《遼寧企業走進“一帶一路”投資指南》。“我們要積極利用遼寧在‘一帶一路’中的區位優勢,鼓勵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到國外建立糧食產業基地,加快拓展海外糧食市場。”
“去年我國提出了土地休耕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東南亞國家豐富的土地資源,在參與糧食種植和加工中凸顯出糧食行業的作用,同時也更好地拓寬糧食行業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空間。”廣西自治區糧食局局長吳宇雄表示,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將其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相結合,從更高的層面、用更寬的視野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他介紹說,廣西的一些糧食企業已經在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建設了基地和試驗區。
“重慶處于‘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通道的連接點上,具有承東啟西、傳遞南北、連接海外的重要戰略作用,便于建成大出大進的商品流通體系,是實現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西部糧食供應的戰略節點。”重慶市商委(糧食局)主任賴蛟也表示,貫徹落實好“一帶一路”戰略是重慶糧食行業實現大發展的新機遇和新使命。
登上“一帶一路”的大舞臺,糧食行業如何發揮優勢、做到長袖善舞?任正曉要求,要找準糧食流通改革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結合點,找準不同地區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側重點,統籌謀劃、重點發力、有序推進。任正曉同時指出了糧食系統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五個主攻方向,即扎實推進重要物流通道和節點建設、積極推動糧食產業集群發展、不斷優化糧食進出口布局和品種結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進一步加強糧食流通國際合作交流。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作為五個主攻方向之首,推進物流通道和節點建設,讓“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糧食資源實現跨區域、長距離、大規模、高效率流通是開展國際間糧食貿易等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對此,任正曉指出,要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形成糧食流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網絡格局。要按照“糧安工程”確定的“八大物流通道”總體布局,加快推進西南和西北、華東沿海、華南沿海糧食物流通道建設,重點抓好沿線18個省份26個重點物流節點的建設,培育壯大西部糧食物流中心(重慶)、西南糧食安全基地(云南)、舟山國際糧食產業園(浙江)等一批糧食物流園區。
“作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糧食集散中心和加工貿易基地,舟山國際糧食產業園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交匯點優勢,內連長江,外接國際,不斷完善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全面對接國際貿易,拓展國際糧油精深加工,努力爭當糧食行業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排頭兵。”舟山國際糧食產業園管委會主任范綱說。他還表示,舟山產業園擬設立舟山進境糧食保稅交易中心,進境糧食以人民幣結算,幫助國內企業控制風險和經營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話語權。
“加快推進糧食物流通道建設非常必要,對新疆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新疆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糧食物流通道的建設必須放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框架下來謀劃。”新疆自治區糧食局黨委書記孫永建說。
福建省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近年來,福建省糧食局從構建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和拓展糧油合作兩個方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取得了豐碩成果。該局副局長馮利輝對物流通道建設的重要性深有體會:“福建省糧食自給率僅為36%,每年調入糧食1200萬噸以上,進口糧食400萬噸以上。因此,建設進口糧食物流通道非常重要,尤其要加快臨港物流節點建設。”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糧食行業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傳承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中彰顯出中國力量。
“要加強與‘一帶一路’特別是周邊國家相關農業和糧食機構的溝通與聯系,拉緊相互利益紐帶,結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穩定的糧食合作戰略伙伴關系。”

“要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強與沿線國家相關糧食管理機構的溝通銜接,不斷充實完善‘一帶一路’糧食領域的合作內容和模式。”
“要按照政府引領、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糧食重點領域開展多層次合作交流。”
“要充分發揮倉儲設施建設、綠色生態智能儲糧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糧油加工機械、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農戶產后減損技術示范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先進技術輸出,使相關國家地區共享我們的發展成果,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中國糧食人的貢獻。”
……
任正曉強調,各地糧食部門要積極與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形成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格局。他表示,可以在鞏固現有貿易關系基礎上,積極探索與東南亞地區開展稻谷、油料等貿易合作,與中亞、西亞及歐洲地區開展小麥、粗糧等貿易合作,與美洲地區開展大豆、玉米等貿易合作,健全多邊多元、穩健可靠的糧食進口格局。同時,瞄準國際市場,積極開發優質糧油加工產品特別是精深加工產品,逐步拓寬出口渠道,推動國內糧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作為我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中糧集團近年來在打造國際大糧商方面不遺余力。收購荷蘭尼德拉集團和來寶集團農業板塊兩個中等規模的國際性糧商各51%股權、在烏克蘭和羅馬尼亞投資建設糧食專用碼頭、打通中國和烏克蘭玉米貿易通道……,中糧集團寫下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大手筆。座談會上,中糧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錫如分享了中糧集團在貫徹“一帶一路”戰略方面的收獲和體會。他表示,下一步,中糧將積極配合并參與俄羅斯遠東農業項目開發,積極建設中俄陸路糧食運輸走廊,為促進雙方經濟繁榮和地區和平穩定貢獻力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步子一定要穩,不能操之過急,先要摸熟情況,試探性地在部分國家發展業務,逐步建立和完善業務體系。” 江錫如建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一定要關注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多向合作國家宣傳互利共贏的宗旨,確保“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健康推進。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董事長賈合義介紹說,他們在與哈薩克斯坦的糧油種植和加工合作中,注重以互利共贏理念尋求當地民眾支持,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開展合作,既幫助解決了當地民眾就業問題,又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在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他們充分尊重當地多元文化和價值觀,重視傳遞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和文明友好的中國形象,積極尋找集團企業文化與當地風俗及價值觀的契合點,通過文化交流變“走出去”為“融進去”,大大促進了合作項目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舞動在神奇瑰麗的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上,承載著沿線各國實現持久的糧食安全的共同愿望,中國的糧食行業必將大放異彩,生輝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