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俊明
深糧集團:改革 創新 發展
文/祝俊明

近年來,深圳市糧食集團不斷探索和尋求突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深糧集團通過不斷努力,持續推動糧食儲備、糧油貿易和加工、糧油技術服務、物業租賃等業務的發展。2009年,深糧集團制定了建設糧食物流節點的戰略規劃,與在深圳建立起的日益完善的產業布局和糧食流通服務體系相呼應,連通深莞,輻射華南地區,進一步探索完善供應鏈體系,逐步延伸供應鏈服務。以功能完善、管理先進的糧食物流節點為核心,結合日益成熟的糧食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整合上下游糧食流通資源,為客戶提供集供應鏈解決方案、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信息化倉儲等一系列增值服務于一體的糧食流通綜合服務,著力打造糧食供應鏈的優質服務商。
(一)動態儲備與市場化經營相結合,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1996年,深圳市建立了地方糧食儲備,深糧集團受政府委托承擔起了糧油儲備職能,成為政府對糧食市場實行宏觀調控,解決區域性供求失衡、突發事件和居民應急需求的有效載體。2008年3月,深圳市正式發布實施了《深圳市儲備糧管理辦法》,在全國率先明確提出了“商業儲備糧”概念,形成了“企代政儲、費用包干、動態輪換”的動態儲備模式,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規范了糧食儲備行政管理,確保儲備糧數量實、質量好、調得動、用得上。政府按照定額包干的方式對承儲企業進行補貼,深糧集團作為承儲企業,在優先確保政府糧食宏觀調控、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自主決策、自主經營,一方面政府無需承擔糧食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有效控制了政府投入,降低了政府糧食儲備的財政開支;另一方面企業得以全面參與市場競爭,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聚焦主業探索商業模式創新,打造糧食供應鏈優質服務商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積極的探索,深糧集團結合新科技摸索出一條與時俱進的新道路。一是不斷推進東莞糧食物流節點項目建設,打造糧食供應綜合服務平臺。項目集糧油碼頭、中轉儲備、檢測加工、配送保稅、市場交易五大功能于一體,打造理念先進、功能完善的現代化糧食流通服務體系。發揮華南糧食集散中心的優勢,立足物流節點的地理位置和倉儲物流優勢,結合城市物流配送業務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的發展,促進糧食承儲、電子商務、金融、物流等行業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為行業客戶提供縱貫供應鏈的糧食物流、信息、交易等綜合服務。
二是以電子商務為依托開拓終端市場,國內首開先河的糧油網絡直銷平臺——“多喜米網”,秉持“五谷上品鮮到家”的宗旨,主打低溫儲藏大米,利用電子交易和呼叫中心平臺,通過配送服務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放心的糧油產品,并推動以“糧油自動售賣機”為核心的社區移動糧站的發展,目前多喜米網已擁有20萬個家庭會員,并以每年增長50%的速度快速發展。
三是深化糧油配送服務。深糧集團根據深圳大型生產加工企業聚集、連鎖餐飲業發展迅速的特點,開拓大型機關、餐飲企業及社區終端的糧油配送服務領域,建設“食品安全生產基地”,打造“廚房食品供應電子商務平臺”,搭建“快速響應物流配送中心”,逐步構建起以米、面、油為核心的完整的糧油食品配送服務體系,為深圳乃至周邊地區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餐飲企業、大型生產加工企業等單位提供優質廚房食品一站式供應服務。
(三)構建糧油質檢監控平臺,保障區域糧油質量安全
近年來,深糧集團加強糧油質檢中心的軟硬件建設,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的專業質檢隊伍,檢測范圍涵蓋糧油質量指標、衛生指標和儲存品質指標,并率先將重金屬、黃曲霉毒素等衛生指標列入常規檢測指標,每年完成超過3000個糧油樣本檢測。2012年,深糧集團旗下深圳市深糧質量檢測有限公司,掛牌“廣東深圳國家糧食質量監測站”,正式納入國家糧食質量監督檢測體系。
深糧集團利用先進的糧油質檢技術、物聯網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結合完善的制度、標準、規范,從生產、運輸、保管、流通等環節,構建數字化糧油食品安全監控平臺,對完善區域糧食質檢監控體系、提升區域糧食安全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立足市場加強產品研發,提升市場競爭力
深糧集團注重加強糧油產品的研發力度。為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該集團研發了米、面、油等多品牌多品類,“深糧多喜”、“君子蘭”、“向日葵”等品牌在深圳市場逐漸樹立起良好口碑,有機大米、野山茶油、茶籽玉米油等專注細分市場的產品廣受消費者歡迎。深糧集團不僅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糧油產品,更關注最終消費者的加工過程,保證最終入口時的美味。該公司和家電公司緊密合作,聯合開發家用鮮米機、多功能料理、智能電飯煲等智能廚電產品,并可實現APP智能操控,開創了“糧油產品+智能家電”的新模式。
(五)以科技創新驅動企業轉型,推動行業信息化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考察時強調,“技術和糧食一樣,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飯碗,自立才能自強。”由此可見,加強技術創新,加快信息化建設,是國家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的問題。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糧食中的技術創新就更顯得尤為重要。
深糧集團不斷探索糧食流通服務技術手段創新,構建起多維度多層次的信息網絡系統,以滿足政府監管、企業經營、客戶使用需要。建立了RFID糧食倉儲物流管理系統、糧食可視物流系統、BI數據分析及管理系統、傳感器網絡系統、電子商務交易系統等五大系統。自主研發了“糧食物流信息系統”,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認可。
另外,積極推進倉儲管理的“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無害化”建設,全面提升儲備糧管理水平和糧食周轉效率。建設預約提貨平臺,打造“智慧糧倉”;將碼垛機器人應用于糧食出入庫作業,提高了糧食流通效率;在行業內首次將RFID技術應用于成品糧的保管,并進一步研發了智能滑托板。推動信息化“走出去”,與廣東省糧食局合作開發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功能的儲備糧管理系統,有效提升了信息化的業內影響力。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如何深化改革實現發展?深糧集團提出,要細分市場,走現代化特色強企之路。
1.做有特色的糧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有糧企要做好自身改革,需要下很多苦功夫。特色,不是簡單二字,其后隱藏著很多功夫和門道。所謂特色,歸根到底還是創新。眾所皆知,糧食行業屬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特色”究其根本,還是要從“供給”的角度來滿足消費者對糧食產品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這也就需要糧食企業分析和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內外部資源環境,不斷創新,不斷聚焦,做出自身特色,打造自身特有的核心競爭力。

2.擁抱物聯網。互聯網的興起和新技術的應用,使糧食電子商務不斷發展,成為糧食交易的重要手段。但現在糧食企業不僅要結合互聯網,更需運用科技手段,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從源頭采購、物流運輸到在庫管理等多方面、全流程的質量追溯體系,提高糧食倉儲管理水平,這對促進整個糧食流通領域的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既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國有糧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3.將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不移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那么,國有糧食企業如何實現“做強、做優、做大”?這三者之中,“做強”是關鍵。做強就是能在市場中有“拳頭產品”,具體表現在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源配置能力強、市場開拓能力強、風險管控能力強。只有做強了,才會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創造好的經營業績,成為行業經營管理的佼佼者,最終擁有自己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成為行業發展的領跑者。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萬物之首,衣食住行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所以糧食行業是最具生命力的行業,是一棵“常青樹”。廣東歷來就是改革的前沿陣地,有敢為人先、敢于嘗試的基因,為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我們充滿信心,更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深圳市糧食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