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張安妮 編輯┃吳穎 特別鳴謝┃繪讀教育
余治瑩:閱讀中的收藏學問
采寫┃張安妮 編輯┃吳穎 特別鳴謝┃繪讀教育
閱讀也像是一種收藏,但收藏的當然并非是幾百本、幾千本書,而是從“和自己相關”到“和世界相連”的成長感悟。這種收藏也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從毫無頭緒到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從不斷累積藏品到學會鑒賞,有更多收獲。

在很多經典繪本中,都能看到余治瑩老師的名字,她在繪本圈可謂大名鼎鼎。為了推廣閱讀,她也經常在兩岸各地奔波。讓多一個孩子愛上閱讀,受益于閱讀;讓多一個家庭知道怎樣陪伴孩子閱讀,是她樸素的心愿。
在親子共讀中,她最提倡的就是“不著急”。因為閱讀這件事,不會短時間見成效,孩子在閱讀中的很多收獲,都要像藏品一樣,在很久后才顯現價值。她經常開玩笑地和一些有女兒的媽媽說:“要讓爸爸多給女兒講故事,因為一個故事就是一份嫁妝。想要風風光光地嫁女兒、有很多嫁妝,就多給女兒講故事吧!”她說其實對于男孩子也一樣,閱讀就是他自己藏在身上的那筆無形寶藏。



共讀4式
●照讀繪本上的文字。孩子一邊聽一邊看圖。只是家長要注意,一定在讀完一頁的文字后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盡情去品味這一頁的畫面,直到心滿意足。
●陪孩子一起看圖編故事。發現圖畫中隱藏的故事線索,可以編出專屬于你們自己家的故事。
●帶孩子一起朗讀文字。建議和孩子分工朗讀,讓孩子專門讀有“咔嚓咔嚓”“啪啪啪”這樣擬聲詞的部分,孩子會非常喜歡這種模式。
●讓孩子講出故事。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孩子講得如何也不用糾錯。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某個故事,就有講給別人聽的欲望。在講述的過程中,他融入自己的理解,這也是非常好的事。
1找到適合孩子的“藏品”
浩如煙海的繪本市場,應該給孩子挑選什么樣的書呢?這估計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就像收藏者最初的困惑,不知道要收藏什么。雖然很多繪本都說自己適合“0~100歲”,但實際上你會發現即使一些獲獎無數的繪本,你的孩子也會不屑一顧。這也許和我們不太會給孩子講故事有關,但有的時候,也許是它真的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余治瑩老師對于繪本挑選,一直強調要“適齡”二字。就像一個人要開始收藏時,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收藏路子一樣,最終有人認為自己適合收藏書畫,有人決定收藏玉器,各有所好。她說繪本的選擇要“適齡”,是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心理成長的階段不一樣。比如3歲的寶寶,開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渴望探險,那么展現多種有趣世界的繪本會受到寶寶的喜愛;4歲的寶寶是想象力發展的高峰期,那種充滿奇思妙想的甚至讓我們成人不可理解的繪本,也許正對他的胃口;5歲的寶寶對周圍事物的觀察開始變得細膩,這個時候,畫面太單一的繪本會讓他覺得“幼稚”,你得給他準備一些畫面語言更豐富的繪本啦!
當然,余治瑩老師也提醒我們,即使在相同的年齡段,孩子的個體發展也有很大差異,比如有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的就不愛說話,這就需要我們在對自己孩子有充足了解的基礎上,有所微調。她也建議根據孩子的性格差異和某一個情緒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繪本。比如有的孩子膽小,有的孩子敏感,有的孩子不會交朋友,或者孩子在某個階段會怕黑、怕妖怪,處在分離焦慮期等,都可以通過繪本中的故事去引導他慢慢改變。
2留下鑒賞的空間
現在不少寶寶已經了不錯的閱讀啟蒙,到3歲左右,可能看過不少繪本了,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要不要增加些篇幅更長、含意更深的繪本呢?余治瑩老師的回答是,對于小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閱讀的重點其實在于拓展生活經驗,是通過繪本引導孩子了解到“原來除了自己這樣的生活,還有那樣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有我認識的人,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陌生人”,“動物世界里不僅有老虎、獅子,樹懶、蛇、蝙蝠、蜘蛛……也都是大自然的一員”。所以她認為不需要準備更深意義的繪本,換句話說,繪本中有很多個層次的深意,有很多空間是留著讓孩子以后慢慢體會的。她用給孩子讀《阿莫的生病日》這本繪本舉例。其實大部分小年齡段的寶寶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就是:“阿莫在動物園工作,他有5個好朋友—大象、河馬、企鵝、烏龜和貓頭鷹。當阿莫生病了之后,好朋友都來看望他,他特別高興。”余治瑩老師告訴我們,事實上在故事的背后,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阿莫對待不同性格的朋友,有著不同的態度,他十分尊重每個朋友的特點,善于為他人著想。可是這對于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要理解這一點就太難了。即使家長一定要做出解釋和引導,因為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到這個階段,也會很糊涂。所以,她覺得閱讀這份“藏品”,不應以“量”衡量,而是要留出鑒賞的空間,讓孩子隨著自己的成長和閱歷,慢慢去體味出其中不同層次的深意。
3不著急馬上“兌現”
有價值的藏品,往往是經歷了歲月的打磨和漫長的等待,才會顯現其驚人的價值。閱讀也是這么一回事。所以余治瑩老師認為,親子共讀的重點在陪伴,而不是在于給孩子傳授知識,或讓孩子獲取知識。如果要求閱讀馬上“兌現”,就會使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要承受壓力。尤其是在孩子在小年齡段時,讀繪本與獲取知識沒有必然的聯系。對于一些家長期望的孩子能通過多閱讀得到寫好作文的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兌現”。她認為,只要一個孩子讀了大量的故事,腦海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存下大量材料,但要在長時間后的某一天才能轉換成表達、寫作或其他方面的能力。
所以,就像收藏者那樣吧,只和孩子靜靜地享受那些單純的共讀時光,享受那種只有“我”和“你”的階段,不要討價還價,更不要著急“估價”。只要好好收藏這個階段你們所有美好的親子關系和美妙的故事,“藏品”總有一天會變成無價之寶。
4找到和“藏友”交流的樂趣
隨著繪本越來越受重視,不少幼兒園、中小學以及一些教育機構,也將繪本收錄進課堂。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會不會讓繪本變成了嚴肅教育的一種呢?余治瑩說,其實歐美國家在多年前就已經這樣做了,這是件好事。因為在家庭親子閱讀中,可能會存在這樣的弊端,就是父母自己選書是帶有明顯的偏好的,無形中會挑選自己認為好的那類書給孩子看,孩子也許就只能被動地去讀同一類型的書。而幼兒園、學校或機構中選取的繪本,涉獵的題材更多,有時候還會按照某種體系啟發閱讀,所以能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跳出家庭所限,有更多機會去看到多元世界。
另外,她也提到,其實對于孩子的閱讀來說,既需要親子共讀,也需要同輩共讀!尤其是孩子與比自己大幾歲或小幾歲的小伙伴一起閱讀時,會有跟父母共讀時完全不同的感受,會收到更多新鮮、有趣甚至荒謬的觀點,但這都是一種思維上的相互啟發。而且,在同輩閱讀中,孩子們通過兒童語言相互交流,彼此理解,心知肚明,是件更開心的事。她說到這里,也讓我們想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藏友們在收藏的某一個階段,也特別需要相互交流,體會那種有機會向別人炫耀但又相互切磋的樂趣。這也是收藏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層次呀!
余治瑩老師大學一畢業就做了童書編輯,30年初心未改,熱愛依舊,說起緣由,還是因為她的爸爸每天吃完晚飯都喜歡給她們姐弟三人講故事,而且以此為樂,并不是敷衍了事。那些爸爸講過的故事,那些共讀時光的溫暖回憶,就是余治瑩老師人生中的閱讀藏品,讓她什么時候想起來內心都充滿著愛,也成就了她的人生價值。

希望在閱讀推廣上,我能像螢火蟲那樣點點發光,為大家帶路。
—余治瑩
受訪者簡介:
兒童文學作家、圖畫書翻譯、童書評論家、圖畫書讀寫教學研究者。
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第六屆理事長。
著有《冬瓜奶奶有法寶》《最棒的畢業禮物》等20余本繪本,譯有《我爸爸》《我媽媽》《大衛,不可以》《猜猜我有多愛你》《做個愛書人》等60余本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