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 孫 彬
八萬里路程云和月十五載奉獻日繼夜——記老年教育的熱心人張福俊
□安徽滁州孫 彬

年逾古稀的張福俊,滿頭華發,卻思維敏捷、身體健壯、聲如洪鐘,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年輕人才有的活力,走到哪里都會傳來他朗朗的笑聲。十幾年來,張福俊積極投身滁州老年教育事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張福俊年輕時就喜愛文藝,吹拉彈唱、書法詩詞、相聲主持都樂在其中。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此,他總是和周圍人打成一片,虛心求教、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無論是本職工作還是社會服務,張老總是滿腔熱情,做起事來既能統籌策劃,又事無巨細,忙前跑后,不辭辛勞。1995年,滁州市成立了老年大學。初創的幾年里,學校的學員人數并不多,到了2000年,入學人數從初創時的60人發展到了700余人,學校急需文藝活動的組織者,校領導經研究決定讓張福俊到學校擔任藝術團專職副團長。后來,隨著老年教育事業不斷蓬勃發展,原有的老年大學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求學需求,2005年滁州市幾位離休老領導又發起成立了滁州老年文化藝術學校,于是張福俊又被聘到新的學校,擔任起該校藝術團的團長。彈指間,他已走過了15年的老年藝術團團長之路。
藝術團的工作是繁雜而忙碌的,但對于善于組織協調、擅長吹拉彈唱和文藝創作的張福俊來說卻如魚得水,很快就融入其中。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老年藝術團的演出水平不斷提高,并多次在省、市老年歌舞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在張福俊團長的帶領下,藝術團活躍在社會活動的多個舞臺上,先后在省、市及縣鄉基層,宣傳“大滁城”“美好滁州”建設、宣傳現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如年年參加滁州市廣場納涼晚會的演出;先后參加市黨建宣傳演出、市慶祝《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10周年宣傳演出,以及一些企業、社區的演出活動,十年間該藝術團共組織大小演出100余場。其中, 滁州老年文化藝術學校10周年校慶舉辦專場演出時,張福俊從舞臺總監到撰寫主持詞,從演出前的彩排到正式演出的各項事宜,皆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在多方協調配合下,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受到領導和老年朋友們的高度贊許。
張福俊還兼任過旅游班教師。他熱愛旅游,尤其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有感觸,他結合祖國強大、人民富足的現狀,在旅游班大力提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課堂上,他從滁州的《醉翁亭記》講到首都北京,從東北的長白山講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如數家珍,一堂旅游課給老同志帶去了知識、幸福和快樂,獲得老年學員的一片點贊!有一位80多歲的離休老同志,因在解放金門戰役時犧牲了大批戰友,而執意要到金門,參觀那里的工事和防御設施,緬懷戰友。張福俊聽說后深受感動,專門設計了一條從廈門出發,先乘船游金門,再乘機去高雄的旅游線路,滿足了那位老同志晚年最大的心愿。
2007年,市民政局老年公寓成立了首家老年文化藝術學校老年公寓分校,張福俊被聘為專職副校長,專為生活困難及不能自理的老同志服務,給他們講老年養生、老年心理學知識,教他們唱歌、唱戲。他帶隊為老人們做專場慰問演出,公寓的老人們看了十分高興,也紛紛要求參加合唱、黃梅戲等的排練活動。張福俊想方設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在張福俊的安排下,老年公寓的老人們也開展起自己的文娛活動,雖然有的老年人需要坐著輪椅或有人攙扶才能登臺,但個個容光煥發、精神飽滿。這一活動,一直在老年公寓紅紅火火地延續至今。老人們感言:“在有生之年,能夠享受到黨給我們的安詳幸福生活,感到無比的滿足與幸福。”
張福俊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是個名副其實的“熱心腸”。跟張福俊相熟的人戲謔他:渾身一團火,走路一陣風。入校15年來,他先后換了7部(自行)車,真是“八萬里路程云和月,十五載奉獻夕陽樂”!
市婦聯是婦女兒童之家,工作繁雜,但人手很少,缺少專業搞書畫文藝活動的人員。每到“三八”節前夕,只要婦聯辦公室一個電話,張福俊總是立馬趕到。婦聯舉辦反腐倡廉專題書畫展,他協助選材、布展,把一個展覽大廳按照作品形式、內容、色彩、單位等順序交錯排列,做到既展示了全市婦女書畫愛好者的才藝,又突出了政治主題。張福俊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堅持與婦聯辦公室的同志們一起掛書畫、放鏡框,一個大廳布置下來,累得渾身是汗,但他卻顧不上休息,忙著征求婦聯領導的意見。“三八”節的演出,他同樣既是策劃者又是撰稿人,他把婦聯開展的各項工作融入主持詞中進行宣傳,把各單位的節目按人數多少、節目形式不同進行編排,做到整場演出跌宕起伏、張弛有序、精彩紛呈。他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專業認真的工作態度受到了市婦聯的好評。
張福俊還是市愛心助學協會的一名愛心大使。去年夏天和今年暑假,張福俊分別帶領愛心小組走訪了數十名貧困大、中、小學生和他們的家庭,這些家庭多是因大病和突發事件致貧。其中有的因父母患病致貧;有的則是父母雙亡,靠爺爺喂豬養活;還有的是父親在部隊因公犧牲,母親上管雙老下養孩子因而生活困難……面對這些困難的弱勢群體,張福俊常常忍不住流下眼淚,看到他們求助的眼神和生活的困難,張福俊深感幫助他們義不容辭。為了準確掌握幫扶信息,張福俊帶著小組成員頂著烈日,到每家訪問拍照,把需要救助的孩子資料認真詳實地整理好,向市愛心助學協會的領導匯報。在訪貧問苦的同時,張福俊自己的心靈也一次次得到了凈化。雖然自身也有病痛,但想到社會上的某個角落還有需要幫助的孩子們,他就顧不上自己了。看見得到救助的孩子有學可上,張福俊樂在心里,甚感欣慰。《安徽日報》《滁州日報》等多家媒體對他的事跡都進行過專訪報道。
服務奉獻15年來,張福俊除了在滁州老年文化藝術學校上班每月拿一些補助外,其他工作皆不取分文;而他卻總是用老有所為、其樂無窮的良好心態,天天忙得不亦樂乎。張福俊熱愛老年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年教育工作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