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框架理論,從框架激活、視角、腳本這幾個理論點出發,對漢語連動式的產生與分類進行討論。連動式是框架操作在漢民族形象、具體的思維認知影響下催生的語言形式。以連動式具體特征形成的認知動因作為劃分依據,連動式大體分為腳本型順序連動式與視角關系連動式。
關鍵詞:認知闡釋 漢語連動式 框架理論 腳本
一、引言
“漢語連動式”作為現代漢語特殊句式之一,最早由趙元任先生提出,他依托并列結構定義連動式,指出:“在并列類的造句結構里,次序常常可以顛倒,例如:[他天天兒會客寫信]。在連動式里,動詞結構的詞序是固定的。”[1](P21-22)趙先生還初步討論了基于連動式第一個動詞的分類,其中包括實現次序在先、條件、地點、方法等關系。在此之后,學界興起過關于“是否應取消連動式、兼語式”的討論,并在近30年來進一步討論了連動式的分類、特征、具體結構考察及相關語法問題。對該結構定義的研究主要分為形式、功能意義兩大派,研究其分類、特征的理論視角涉及漢語語法、西方認知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等語言學流派。同時連動式研究也從理論研究拓展到了翻譯、對外漢語教學等應用層面上。由此可見,漢語連動式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與空間。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成熟,其理論主張——語言運用的機制與人類其他認知活動具有一致性,語言使用反映一般認知原則,在語言研究中啟發了眾多學者。就漢語連動式而言,原型理論、象似性與凸顯、事件框架等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連動式的相關問題。然而,概念框架這一語言交流的思維基礎在連動式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仍缺乏探討。因此,本文從Fillmore框架理論入手,探討漢語連動式的產生與分類,挖掘該語言結構所表征的認知規律。張志公對連動式本質持功能意義派觀點,認為連動式是動詞結構的連用,兩個動詞結構所表示的兩個動作,或有因果關系,或有時間上的先后關系[2](P51-57)。鑒于本文的研究思路與具體對象,筆者在參考張志公定義的基礎上將本文所研究的連動式界定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共用同一施事主語動詞結構的連用情況,且動詞表示的動作同時或先后發生,結構之間存在某種非動賓、并列、主補的關系。
二、理論框架
框架理論源于心理學及人工智能研究。20世紀70年代,C.J.Fillmore最早將框架概念引入語言學領域,并三次對其進行定義,對框架的認識完成了從語言框架到認知框架的轉變。他最后將“框架”定義為:“認知結構[……],為編碼為詞語的概念所預設的知識”[3](P75)。簡而言之,“框架”可以被理解為:為語言理解和表達提供所需概念背景知識,具有統一性的概念系統。框架理論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及組織結構,框架由不同元素組成,其中不同的元素組合在一起構成不同的次框架。框架中任何元素的出現都將喚起框架中其他相關元素,激活整個框架,框架激活是語言有意義的關鍵。框架存在不依靠語言,但語言的產生、理解依靠框架。同時,在同一框架內,存在不同觀察視角,不同視角凸顯框架中的不同元素。以下,筆者分別闡述與本文所述議題相關的理論點。
1.框架激活:Fillmore曾用一個隱喻來描述框架理論:說話人以文本中的詞匯、結構作為激活(聽話人腦海中)特定理解(即框架)的工具,聽話人的任務即是發覺說話人使用語言工具的意圖,激活(自己腦海中的)框架[4](P111-137)。結合Fillmore的觀點與認知語言學基本語言取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溝通遵循:“說話人認知框架中元素的概念排列決定相應語言表征,具體語言表征激活聽話人腦海中特定認知框架及其元素的概念排列情形,形成語義的順序。”因此,語言符號具備激活認知框架的潛力是說話人有效表達的前提。
2.視角:視角主要建立在導引注意力的認知能力上,即觀察場景的視角取決于是什么吸引了觀察者的注意力[5](P214)。因此,同一框架中,不同視角決定不同凸顯元素,決定不同語言表征。如在經典商業框架中,當分別選取賣家、買家視角分別使用“sell(賣)”“buy(買)”兩動詞時產生了不同的語言表達:a.Lily sold the phone to Mike for 2000yuan.(賣家視角)b.Mike bought the phone from Lily for 2000yuan.(買家視角)不同視角決定了基于同一框架的內容、具體表征與語言的詞匯關系。
3.腳本:Fillmore承認框架、圖式、場景、腳本等術語并無二致,它們所指皆為不同層次的框架知識[6](P123-131)。腳本由schank&Abelson提出,他們認為腳本蘊含已經定型的日常情景,是常規化的策略,是一種模式,通常不會有大的改變[7](P5)。腳本是一種在具體語境中為經常發生的事件序列所特別設計的知識結構[5](P235)。以著名的[餐館]腳本為例,其中包含四個場景:進入、點菜、用餐、離開,每一個次腳本中還包含許多動作。如[進入]次腳本包含:顧客尋找一張桌子、決定坐哪兒、走到桌前并坐下,其中每一項都是實施下一項的先決條件,且這個次腳本作為一個整體也是[點菜]次腳本的前提。簡而言之,腳本中的元素與元素集(次腳本)都以特定的序列排列,其所代表的事件存在先后發生關系。腳本是框架的變體,根植于人類大腦,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框架一樣為人類認知活動提供隱性知識。
三、框架理論視角下漢語連動式產生的認知基礎
語言的互動是交流雙方腦海中框架知識的互動,框架存在不依靠語言,但語言的產生、理解卻依靠框架,激活框架是產生語義的前提。框架操作這一語言活動中普遍存在的認知操作,與漢語民族特定的語言、思維特點相結合催生了漢語連動式這一特殊語言現象。漢語中多動詞結構,包含動賓(吃飯)、動補(摔到地上)、無賓動詞(游泳)等,這些結構多由表示關系性的動詞與表示具體范疇的名詞組成,而動詞與名詞是激活框架的主要語言符號。漢民族偏向形象、具體的思維認知潛勢,追求在腦海中形成生動的意象、強烈的畫面感。因此,漢民族在單句中習慣使用多個屬于同一框架的動詞結構為激活該框架提供充足的框架激活物,同時使用多個具體的動詞符號在聽話人腦海中凸顯更多具體框架元素,在交流雙方腦海中形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具體元素)。當句子中多個動詞結構所代表的動作都由同一個施事者發出時,語言經濟原則使得該施事主語只需在主語位置出現一次,由此就產生了多個屬同一框架的動詞結構在句中連續出現的現象。endprint
四、框架理論視角下漢語連動式的認知分類
對連動式的傳統分類多基于語義,較淺顯、零散。認知研究主張從現象出發尋找認知動因,再根據認知動因對現象進行分類,這樣的分類方法更加科學。本文遵循這一思路對漢語連動式進行分類。
(一)腳本順序型連動式
部分連動式中的動詞結構以固定順序排列,如“我乘火車到深圳開會”,但要是將這句話中的詞序稍微變化,變成“我到深圳乘火車開會”,動詞結構順序的改變將導致句子失去意義。這句話是典型的多結構連動式,其動詞結構以固定的先后順序出現,句子具有動態性。產生該現象正是由于激活腳本的原因。在“我乘火車到深圳開會”這句話中,“乘火車”“到深圳”“開會”這幾個語言符號激活了一個[出差]腳本,該腳本中包含著按順序發生的[離開][到達目的地][辦理公務][返回]幾個次腳本(場景),[返回]在此句中未表征。次腳本中的元素又按其腳本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呈現出“乘火車→到深圳→開會”順序。例句中連用的動詞結構語言表征順序遵循語言“象似性”原則,反映出它們在腳本認知中的先后順序。參照上述例句,將連動式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動詞結構按照其所代表動作腳本序列關系先后排列的結構式統稱為腳本順序型連動式。
在日常表達中,說話人并不需要表達出腳本中所有內容來激活一個腳本,足夠的語言符號便可激活腳本,為語言提供關聯,構建起交流雙方腦海中一個整體、連貫的概念。因此,大部分腳本順序型連動句中都只有部分次框架或部分事件元素被提及,因語言符號而被凸顯的這些元素,依舊按照腳本內順序排列,屬于腳本內的序列斷列排列情況[8](P25-27,60),是一種非原型性的腳本情況。然而,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具有原型性的腳本型連動式,那就是在體育解說節目、技能教授節目(如烹飪、手工)中。當一個場景中的每一步驟都需要通過語言按順序表達出來,在該情況下產生的連動句中的動詞結構除了發揮激活腳本的作用外,還承擔了引入腳本或描述相關腳本知識的重任。如如何制作餃子的烹飪節目中,“切好餃子餡放入碗中加料酒腌15分鐘”這樣一個隱藏施事的連動表達,不僅激活了[做餃子]腳本,還為部分對[做餃子]腳本不熟悉的觀眾,引入了新的腳本順序內容。籃球比賽解說中,解說員常說到類似的話:“科比搶斷球做了個假動作繞到三分線投籃!”這句話中所有連續動詞結構的施事都是科比,所有動詞結構共同激活了[籃球比賽]腳本,解說員對動作的解說語言完全符合[籃球比賽]腳本中不同事件元素發生的順序,且該連動式表達出了[搶斷投籃]這一次腳本中全部事件元素,向籃球愛好者描述了科比現實上演的搶斷投籃具體情況,實現了體育解說節目的交際功能,也為不懂籃球的觀看者介紹了[搶斷投籃]這一次腳本中的順序內容。
(二)視角關系型連動式
根據徐情所做的定量研究[9](P14),以《人民日報》1998年1月刊為語料可得:在一般連動句中,7.2%為V1時間上先于V2發生的類別,92.8%是表示某種關系的非腳本型連動式,如目的、原因、方式、條件等關系。確實,在日常生活中,腳本順序型連動式并不占多數,更常見的是非腳本型的連動式。這類例子包括“我花了5000元買這臺電腦”“他哭著走上樓”“我買報紙看”“我來吃飯”“我去上學”等。這類連動句中動詞結構順序變化并不會導致句子失去意義,其動詞結構語義上表達出動作之間的特定關系,句法上表達某種非動賓、非并列的動詞結構連用關系。該現象源自框架中視角操作的差異,在框架內部特定視角下,兩個或多個描述同一主體的動作元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在認知框架中處于凸顯位置,由此這些概念元素、元素關系延續認知上的連續凸顯表征至語言中,出現兩個或多個共用施事主語的動詞結構連用的現象。這些動詞結構代表具體語義關系,而非傳統語法上的動賓、并列關系。因該類連動式產生于視角操作,同時反映出視角操作下的語義關系,本文稱這類占連動式大多數的類型為視角關系型連動式。在“我花5000元買了這臺電腦”這一例句中,因“買家”視角在激活的[商業交易]框架中發揮作用,“花費金錢”與“買某商品”是與“買家”視角直接關聯的兩元素,在框架現階段中占據了絕大多數注意力,處于凸顯位置。因此,在表達這一框架情形的語言表征中,說話人語言中出現了“花5000元”與“買了這臺電腦”這兩個共施事主語的動詞結構,來凸顯“買家”視角,這兩個概念及其之間的修飾關系——解釋如何“買”,在句中也得到了凸顯。在另一例“我買報紙看”中,說話人在其認知中的[報紙]框架內,選擇了“買報人”視角,框架中與之相關的“買報紙”和“看報紙”兩個概念元素在說話人認知中都較活躍。因此,在語言表征中,兩個具有同一施事主體的概念元素以動詞結構形式連續出現在句子中,其“買報人”視角以及“買報”與“看報”之間的動因/目的關系也在語言順序中表現出來了。由此可知,“我來吃飯”“我去上學”這些例子中,分別選取了[餐飲][學校]框架中的“吃飯人”與“學生”視角,“來”“去”與“上學”“吃飯”表征的都是一種路徑修飾關系。綜上可得,選定的框架視角決定連動式中出現的多個動詞結構以及這些動詞結構所構成的語義關系及句法表征。
五、結語
本文從漢語思維下框架激活特點的角度闡述了連動式的產生,并從腳本、視角兩大相關理論點出發對漢語連動式進行分類討論,得出結論:連動式是框架操作在漢民族形象、具體的思維認知潛勢影響下催生的漢語言特有的語言形式。以形成連動式語言特點的認知動因作為劃分依據,連動式大體分為腳本順序型與視角關系型。從框架角度闡釋漢語連動式結構,探討連動式語言現象背后的認知成因、分類,為學界從認知角度對連動式展開更深入、廣泛的后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本文尚存在很多不足,對連動構式的細致分類、認知因素的影響等都沒有展開論述,后續筆者將嘗試運用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討論連動式的其他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榮.北京口語語法[Z].北京:開明書店,1952.
[2]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
[3]Fillmore.C.J & Atkins.B.T.Toward a Frame Based
Lexicon[C]//Lehrer A,Kittay E.Frames,Fields,and Contrasts.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
[4]Fillmore.C.J.Frames Semantics[C].//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 University,1982.
[5]Ungerer&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6]Fillmore,Charles.J.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Cogen C.,Thompson H.,Thurgood G.,Whistler K.,Wright.J..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
[7]Schank.R.C & Albeson.R.P.Scripts,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 Associates,1997.
[8]陳安玲.腳本認知模式與語篇的解讀[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7,(5).
[9]徐情.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連動結構語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陳彥青 廣東廣州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51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