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世界上最美的風景莫過于記憶深處仍留的念想。
——題記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五千多年的歷史鑄就了祖國滿載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德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
在燦爛的文化之中,有這樣一個人,孔子,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著極高的道德修養,可謂是德的先驅。他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要尊重別人的意思,換位思考。這大概就是德的真正主旨,不因什么而改變。
德國哲學家康德也曾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安慰:一是我們頭上廣闊無垠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深處崇高的道德法則。”他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這大概就是中華民族之魂——德的魅力所在。即使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成名得利,但謊言不能擋住真相,欺詐也無法遮掩丑行,在事業征途中失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定不會成就真正偉大的事業。德是成就事業的基石,也是人類的精神追求。一個講道德的人,不僅能收獲內心的充實,錘煉人格和提高思想境界,也會享受到真情的溫暖和別人的尊重,所以有道德的人能夠活得更加愉快和更有價值。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北京大學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新生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新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了,新生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著。謝過老人后,兩人分別。
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新生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學術大師,當時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守行李的老人。雖然不知道這位新生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但我在聽過這個故事之后卻強烈地感覺到:道德素養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學位。
德是不可攀比的。我們向往高尚,追求高尚,卻容易不自覺地將道德引向一條狹窄的小巷:同別人攀比。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假如一個人只是希望有高尚的道德,這很容易達到,然而卻總有人希望比別人有更高的道德素養,這就是困難所在,因為總是相信別人的修養更高。
在同別人攀比的過程中,就會有失道德素養,反而失去了德的本意。在攀比中會漸漸失去可以擁有的閑暇和輕松,心里的弦就會繃得越緊,反而會失去更多,所以說德是不可攀比的。正如諸葛亮所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有時候,難住我們的,體現我們的道德觀的,往往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這些小事如同道德堤壩上的蟻穴,雖小,卻足以導致道德大壩的坍塌。所以要注重養德的細節,勇于行動,勇于堅持,勇于克服惰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堅持不懈,恪守原則的人,使道德的光輝照亮我們生活中最隱蔽的角落,讓每個人都成為道德的使者。
作為中華民族兒女,我們的心中都應有道德的種子,在中華騰飛時,綻放光彩,萌發道德的種子,讓它茁壯成長,千古永存。
讓我們謹記記憶深處最美的風景,讓它在歲月的長河中光芒萬丈。
(指導教師:舒洪沫 評委:朱東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