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穎
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魯迅先生的呢?小學就開始了。從他的《少年閏土》開始,《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孔乙己》,一直到《祝福》。很多年了。
每一次提起魯迅先生,我的眼里總是熠熠閃光。因為我的曾外祖父名叫周魯迅,也是個文人。他并不出名,可他有些地方與魯迅先生是很像的。這使我覺得魯迅先生離我很近,像親人一樣。所以我對魯迅先生不僅僅是仰慕,還有莫名的親切。
當有關“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專家稱其過于深刻”的消息被媒體報道,我當時就坐不住了。但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稱:“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這一說法是很不準確的,本次教材文章只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即便得到了解釋,每一次調整和刪減也都讓我擔心。
有人說:魯迅文章不會因為在教材中的刪除而降低其文學價值,卻會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這又何樂而不為呢?我一直不理解。到底什么樣的一本書對我們來說具有它的文學價值呢?是一本耳熟能詳的書嗎?但若是人們都不再去看它,那么它的價值從何體現,又有什么作用呢?我們都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魯迅先生寫作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筆表達。如此一來,文字確實有些艱深晦澀,在理解文章的時候有些艱難,但若僅是因為如此就放棄對它們的學習,豈不是因小失大了嗎?難道要像消亡的古巴比倫一樣,使它變成死亡一樣的文字嗎?
有人認為魯迅先生已經“過時”。他動輒振臂吶喊,與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是否有些格格不入?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也許時光的流逝讓今天的人們同魯迅先生有了距離感,但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對中國文化劣根性的歷史、現實以及未來全面的解讀,無疑具有歷史的深度和高度。它將永不過時。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的高貴品格,都將永不過時。魯迅先生將全部身心交付給祖國和人民,去體味社會底層人民身心所遭受的苦痛,他比現代任何一個作家更深深埋進這片土壤。這種投身時代的勇氣和力量與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十分契合,這是一種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它永不過時。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不錯,新的事物終將取代舊的事物,就像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老先生,他的文章被選進教材,也絕不只是因為獲得這個獎項。“江山代有才人出”,中華文明一直在傳承中發展,從未停歇。
在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同時,物質豐富讓我們為之驚嘆,人們的思想也不斷更新。但這同時是可怕的。還記得有一次我提起“閏土”,舅舅問我:“你說的是歌手張杰嗎?他是閏土啊。”我一愣,笑他:“哈哈哈,你連你爺爺都忘了嗎?閏土是你爺爺啊。”現在想起那次對話,我卻笑不出來了。怎么會呢?怎么會不知道呢?這就像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樣荒唐。難道如今的建設要割斷文化的血脈嗎?不,我們應該保護它的。
有人會問:怎樣保護傳統文化呢?我的回答是: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而行動是傳承最好的體現。拿城市建設來說,濟南舊火車站拆了又建的事件無疑就是一大遺憾。類似這樣的事在我們生活中不斷上演。即便人們后知后覺,蓋起了古風建筑,可這些“仿古建”的“靈魂”已蕩然無存。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兩者不是對立的,我們當然不想看到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被高樓大廈湮沒,所以人們不能盲目大拆大建,應三思而后行。像是制訂一個合理的城市規劃方案,就是對文明的傳承,對文化的保護。
我堅信,只要有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會斷層,不會絕版,就會像魯迅先生那樣永不過時。
(指導教師:李靜靜 評委:馬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