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琪
當鋼筋水泥取代了古色古香,當霓虹燈光黯淡了古國氣質,當刺耳的噪聲打斷了悠揚的弦樂,東方的巨人,帶著沉重的光環與昔時的輝煌,悲哀地獨居一隅,躲避著西方文化的侵襲。
曾記否?年少盼佳節,而今空悲切!
傳統節日似乎已經成了節日的傳統:過春節,我們不出門,在家悶坐著與手機為伍;過端午,超市里的速凍粽子讓人眼花繚亂,“天價粽子”更是令人咋舌,屈老夫子的身影猶在河畔,《離騷》的絕唱仍在耳邊,只是過了千年,再難見人吊唁;過中秋,不知還有多少人月下飲酒,思鄉的銀霜盛滿文化的悲涼……傳統節日依舊存在,只是被逐漸腐蝕的內核不復當年。
曾記否?素手拂琴弦,樂章千年傳!
我們再難聽到那千年前純粹的樂章,宮商角徵羽成了傳說。我們的耳朵經過了流行音樂的荼毒,重金屬音樂和搖滾成了我們的推崇。學樂器的孩子們多選擇吉他、電子琴或架子鼓,古箏、琵琶、二胡柜臺前卻是冷冷清清,被覆在灰塵下,像是這些年來歷史前進的路上揚下的灰塵,逃不開,揩不掉。耳機里面安靜地藏著些二胡曲,二胡本就悲到極致,又每每看到這些曲子多是日本作曲家所作,更是心傷不已。更古老的樂器如尺八,在中國也難尋覓其蹤,但在鄰近的島國卻是代代相傳。古老的編鐘聲漸行漸遠,敲不醒迷途的世人,黃河水的怒吼聲,也消融在這嘈雜的時代,堆積成了雜亂的泥沙。
曾記否?圣賢之道,書聲朗朗!
當“子曰”的美談被束之高閣,當少年手中的《唐詩宋詞》換成了英語雜志,當我們的口語中有越來越多的中英文夾雜,傳統文化的根已漸漸脫離土壤,我們的自以為是卻是不落窠臼地自詡,不倫不類的自欺。
開始有人站出來,在書店里最顯眼的柜臺上打包走一堆“古典”書籍,或是高歌傳統文化復興,卻也只是一個人的心血來潮,真正的傳統精華,依舊在冰冷的角落沉睡,像是在捱過一個漫長的冬季。
我們需了解文化之重,才能拒絕這文化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的血液已經中和了太多的雜質,炎黃之脈竟已有了偏頗的側枝。泱泱大國,逃得過戰火紛飛,逃得過艱難歲月,逃得過黑暗世紀,難道卻是逃不過西方所謂先進文化的腐蝕與侵襲嗎?難道五千年的厚重文明還不足以建立一道將我們與這個浮躁的時代隔開的屏障嗎?
中國人熱愛和平,而恰恰是紛爭使西方各國不得安寧;中國人以仁行事,以禮待人,而恰恰是野蠻和粗暴使西方人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中國人團結友愛,公天下,而恰恰是個人主義讓西方人沉湎于幻想,產生堂吉訶德式的悲劇。如今西方人借助工業革命傲視世界,可兩次世界大戰仍是專制世界最強烈的反光燈。
中國人不該放棄傳統文化,歷史告訴我們,寧靜和仁義比紛爭更有利于文化的推進。
我們期待傳統的回歸,期待中國的前進。莫要“明月殘照,鉛華盡,夜已涼。對酒東風,心之所憂?;厥鬃驎r,共落人斷腸。百日西歸,鶯蝶舞,暮春往。人之所向,桃之夭夭,卻是舊人香。”
(指導教師:劉廣建 評委: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