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婕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優秀的民族文化作為支撐,唯有優秀的民族文化才能造就有凝聚力、創造力與生命靈性的偉大民族。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明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正是五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在歷史長河中植根于人們心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鐵膽忠魂……使中華民族無論經歷何種大起大落,最終都能走向更加高度的統一。
西漢為避免與匈奴兵戎相見而采取和親政策;鄭和下西洋時成功使用外交手段和平地與爪哇政府議成“殺我士兵”事件的處理辦法;清政府敗退俄國后為爭取邊疆的和平與穩定主動放棄尼布楚,這一系列的歷史都雄辯地印證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正式傳統文化中愛好和平的樸實基因一次次將中華民族從衰沒、凋敝的懸崖拉回。
中國民族悠遠的建筑史鐫刻了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富于智慧的有力證詞。從都江堰到鄭國渠,從萬里長城到京杭大運河,乃至現代的高速公路、鐵路網,三峽大壩,南水北調工程等,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為修筑一條長城,埋下了多少尸骨?趙州橋這樣的單拱石橋,就算是在現代,造后也要多次修繕還難保沒有倒塌的一天,但趙州橋卻在文明的站臺上平靜地屹立了千年,至今仍能使用。它們何嘗不是勤勞智慧最強者的體現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管是鑿壁偷光的匡衡、囊螢映雪的孫康;是刺客豫讓、孤身入秦刺秦王的荊軻,還是想要夷太行、王屋二山為平地的愚公,心中都有“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這就是中華文化自強不息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作為當代青年,應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鑒別吸收外來先進文化與精神的同時,相信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富于創新、與時俱進的民族。只有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做好社會主義接班人。
(指導教師:張金華 評委: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