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進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78-01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把學生往預設的軌道上趕,讓學生配合我們來完成“教案劇”,而要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需要的實際,不斷地進行調整,樹立起強烈的資源意識——把課堂上即時生成的預設外的情況,也當作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從而使師生在互動過程中有真實精彩的動態生成。在親身實踐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大膽嘗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回避不成,反生精彩
一天,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用表內乘除法的知識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教材以一群學生在公園先劃船、再坐碰碰車的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學問題。在學生會用分步列式計算解決問題以后,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并進行解答。教材在這里第一次出現遞等式,顯得很突兀。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我就撇開遞等式,重點使學生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然后口算出得數。這節課很順暢地進行到尾聲,全課總結時,我請學生提出感覺困惑的地方。這時,一位女孩怯怯地站起來說:“老師,課本上那兩個等號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完了,哪壺不開提哪壺。我猶豫了幾秒鐘,本想說下節課再討論。可是我聽到一個清脆的聲音猛然響起:“老師,我知道。那是遞等式。”我訝然,忙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從我哥的書上看到的。”這時,看來回避不是辦法,我連忙說:“請你來當小老師把你所知道的知識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好嗎?”這位孩子很興奮地用他不完整的語言介紹起遞等式來了。此時,整個教室靜悄悄的,小朋友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盡管他說得不是那么完整、準確,但是他已把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過來。學生對新知識充滿了渴求,我正好順勢利導,教學也水到渠成。
二、偶發事件,精彩頓生
在我們的教學生涯中,課堂中的偶發事件隨處可見。在一次學生學了“求相差數的解決問題”以后,我創設情景,出示課件“公園一角”的畫面,先讓小朋友獨立看圖說說圖畫的意思,再提出數學問題,并把自己的問題與組內同學交流,最后反饋匯報。其中一組同學代表匯報:“白鴿有24只,黑鴿18只,白鴿比黑鴿多幾只?”同學以掌聲鼓勵。接下來小朋友紛紛補充不同的說法:“黑鴿比白鴿少幾只?”“白鴿和黑鴿相差幾只?”正當我們圍繞著求相差的不同表述時,平時很調皮的錢英豪同學把手舉得老高,我很興奮地請他回答。“我們殺掉幾只白鴿就和黑鴿同樣多?”他帶著幾份得意,大聲地說。剎時同學都大笑起來,教室氣氛有些混亂。我知道他想標新立異,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我先調整了自己的情緒,輕輕地說:“錢英豪小朋友很會動腦筋,想出了特別的問題,你們覺得他提的問題怎么樣?同桌同學可以交流自己的看法。”匯報的時候,學生的回答讓我感動。“我覺得錢英豪提的問題是對的,但是把白鴿子殺了太殘忍了。”“我覺得應該這樣改,幾只白鴿子去送信了就和黑鴿子同樣多?”“幾只黑鴿子送信回來就和白鴿子同樣多?”“把白鴿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和黑鴿子同樣多,另一部分是幾只呢?”“鴿媽媽把幾只白鴿子帶去找食物,剩下的兩種鴿子就同樣多呢?”……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述方式,大有一種不講完不罷休的架勢。學生不僅掌握了“求相差”問題的特征,還能一分為二地評價同學的發言。
三、實踐活動,精彩生成
在學生的創新活動中,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活動過程,精彩也可生成。如“人民幣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老教材中是第五冊才出現,而現在我們要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這塊內容的教學,學生能接受嗎?我們該如何把握起點?要求學生掌握到何種程度?我心里沒底。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預設了幾種方案,但都不滿意。人民幣的知識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體驗上,紙上談兵根本不行。對了,把課堂搬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那不是很好嗎?我從三個環節進行教學。課前,我讓學生去商場調查5種文具的價格,在家中嘗試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和媽媽進行換錢游戲;課中,(每人準備一套玩具紙幣)教師創設模擬購物的情境——師生買賣活動,學生“上崗”開文具店——在小組內以自己的文具進行買賣,小組長當售貨員,其他組員當顧客。老師也充當顧客,穿梭于各小組間,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小組解決問題。在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情境中學生找錢、付錢、換錢都非常利索、熟練;最后集體共同反饋購物情況;課后,讓學生實際到商店買兩種自己所需的物品,到學校后教師組織學生把自己購物的全過程說出來,讓小組其他同學來判斷是否正確,使學生找錢、付錢、換錢的本領再一次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