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光銀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86-01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我們在具體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科學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科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上教師應盡量用溫和親切的語氣與同學交流,創造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只有教師懷有滿腔熱忱的愛,才能引發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前,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出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讓學生思考提出的一個問題:哪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呢?為了明確誰大誰小,把全班的學生分組,每組同學可以畫出大小、形狀不同的三角形,分別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并記錄下來,然后通過探索發現兩個三個形內角和都接近180度。
再如教學“乘法實際問題時”在課本準備題的基礎上,又設計了兩道求和應用,“同學們玩游戲,一組有3人,另一組有4人,一共有幾人?”同學們跳繩,一人跳4下,另一人跳3下,一共跳了多少下?”由于低年級學生只學過“求剩余”和“求和”兩種類型的應用題。因此大多數同學的思維已成了一種定勢,看見“一共”就加,那么此題能否用加法來計算呢?為什么?同樣是求“一共”卻不用加法計算?這樣,一句簡單的疑問,就點燃了學生探索的火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二、動手實踐是促進學生興趣延伸的關鍵
在教學中,教師新穎的導入,精巧的提問,幽默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新奇、好動的心理特點,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形象性,還必須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模型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綜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能夠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如在教學圖形旋轉時,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圖形繞一點旋轉的特征,首先課前布置學生人人動手做一個三角形,然后讓學生動手繞頂點,旋轉三角形,旋轉四次,得到一個美麗的圖案,并動手畫出旋轉后得到的圖案。這樣讓學生初步感知圖形繞一點旋轉的特點,而后又通過教具觀察小組合作討論并動手旋轉。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思考討論,得出了圖形旋轉的特征,促進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主動發展。
三、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效問題設計下高漲
數學與其它學科相比,既沒有語文課生動的語言、故事情節,又沒有美術、音樂的直觀,如果只是簡單的說教,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學目標,充分認識學生心理因素的能動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并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和懸念,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欲,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相等時,這兩個圖形面積誰大?我是這樣設問的,同學們你們誰知道,在周長相等的長方形、正方形這兩個圖形中誰的面積大呢?大家討論并舉手發言。最后才歸納出周長相等的長方形、正方形它們的面積不一定相等。
又如教學循環小數時,我先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并獲得信息,并提出問題:“誰爬得快?”讓學生根據信息列出算式解答,讓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發現余數和商有什么特點,認識到循環小數中的“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無限”的意義,對循環小數有了深刻的認識。
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同時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多以具體形象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實踐操作,真正做到,人人學有趣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參考文獻:
[1]黃永順.數學過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3).
[2]黃英.聯系生活尋素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