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羅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132-01
信息技術和“數學廣角”兩者作為新興產物,需要教師們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的去探索磨合創新。信息技術在“數學廣角”中的應用,可以更多的節約課堂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動手、動腦;不斷的思考和探索,從而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學生的大腦,深入發掘學生的潛力。以下,我將從四個方面“引趣、求實、增效、拓展”來淺談一下信息技術在“數學廣角”中的應用。
一、引趣
常言道“興趣是一切事物的最好導師”。當然在學習中,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現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使得我們可以在課前準備的時候,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去完成一些前期的搜集工作。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也是在參與到學習當中。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的廣角問題是“搭配”用1、2和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在講這個內容的時候如果單單把它作為一個題目直接來講,學生不會產生很濃厚的興趣。那么,該如何講解呢?首先,可以展示一個美麗的皇宮外圍的照片,告訴同學們這是美麗的數學王國的皇宮,問大家想不想去里面參觀一下呢?瞬間用美麗的圖片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想要繼續的念頭,然后國王出現了,告訴同學們想要進去參觀,必須打開密碼門。第一個密碼門是:1、2、3其中的一個數,那可能是幾呢?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同學們能很快的講出答案,這樣讓學生也產生成功感,給他們信心。第二個密碼門就是我們的例一。這樣循序漸進,環環緊扣。這是傳統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必須借用信息技術來實現。
二、求實
在教師們的教學目標中,很多都有這樣一條目標:通過某某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系。我們所有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教師怎樣將例題更加真實的還原生活場景,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地方。例如,小學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優化”中,有些人可能認為,為客人沏茶這個問題本來就來源于生活,為什們還需要求實呢?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他們第一反應還是在上課,而如果把它制成動畫的形式,那將可以讓學生倍感真實,而且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先是制作一個動畫,媽媽和小明在客廳玩,然后李阿姨敲門進入,媽媽這時說:小明,幫媽媽燒壺水,給李阿姨沏杯茶。然后小明再想:怎樣才能盡快讓李阿姨喝上茶?這樣有動畫有聲音,有情節,讓學生全程參與這個事件的過程,更有參與感。比教師上課,只用卡片和聲音來轉述這個例題,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增效
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有四十分鐘,怎么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四十分鐘充分的利用起來,不讓它浪費,而且最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是我們教師一直所追求的。例如,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例二,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秤,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需要用到表格,這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在白板上制作表格,當然是之前備課的時候已經準備好的表格。比我們在課堂上再花時間在黑板上畫要節省很多時間。板書的要求是要精要簡,有許多我們都可以用白板來提前準備好,上課的時候直接用。知識的最終學習是為了運用,我們在例題講完了之后,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頑固我們之前所講的內容,這時就可以利用白板的容量大、速度快等特點來反復的給學生出示練習。
四、拓展
在這里說的拓展,也就是讓數學課堂不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為以后達到更高素質奠定基礎。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聲音和圖像上的真實性來將知識融入我們的課堂中,把問題由難變簡、從抽象到直觀來拓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例如,在三年級的“數學廣角——集合”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配合學生匯報直觀演示將兩個集合圈合并的過程,并通過課件可以閃爍字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討論發現“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復出現的”,體會集合元素的互異性;“集合元素的順序可以不同”,體會集合元素的無序性。
只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來加以分析,信息技術一定可以為“數學廣角”插上夢想的翅膀,帶學生飛向更高的殿堂。
參考文獻:
[1]李姚文.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架一座橋梁[J].啟迪與智慧,2015,(08).
[2]朱凱.小學數學導課藝術的教學意義[J].中小學數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