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德明
那些年,人們剛接觸互聯網時,我不置可否。爾后慢慢接觸,自己就像掉進被人算計的深坑里爬不出來。霎時招來家人的圍攻和炮轟,實質是關心我的眼睛和身體。多年的黃斑出血鈣化后使我左眼幾乎失明,可我不聽人勸,依然我行我素。
近年來出現的微信,它的影響力就更大了,不甘寂寞的我,更感到有了興趣、有了目標。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讓你目不暇接,就感覺那些失聯幾十年的好友、同學、同事,神幻般地陸陸續續都聚集到你的身旁,逢年過節,都會迎來大量的問候和祝愿。那些趣聞樂事、家長里短,發現了都要認真對待,似乎不點個贊有點對不住朋友。
原先見兒子、兒媳吃飯玩手機、坐車玩手機,、一有空就旁若無人地玩手機,我十分厭煩惱火,甚至在大庭廣眾下,當著孫子的面訓斥他倆,兒子從小就懂規矩,從不頂嘴,還得四歲的孫子出來解圍:“爺爺不生氣了!是你兒子不好!”弄得我啼笑皆非。
看見小輩們這么津津有味樂于此道,反使我心里癢癢,漸漸感興趣,不知不覺,我又跌進這“微信坑”了。慢慢讓兒子、兒媳當教官。還算不笨,不久我就能熟練操作了。這一來就越發不可收了!坐公交、上地鐵都是“機不離手”,走路也差點撞樹上。這下可惹惱了我家的賢內助:“你怎么去跟那些年輕人比呀!早晚手機不離手,你老命不要啦!”她揚言要沒收我的手機。這時,兒子出來打圓場才作罷。兒子詭秘地朝我笑著說:“爸,現在你才知道為什么這么多人吃飯離不開手機啦?”我尋思,這小子在這兒等著報“一箭仇”呢!
我自認為微信是一種不分男女、老少皆宜的信息交流形式。它的涵蓋面之大是無法估量的。為什么我會如此酷愛上微信?我的體會只有一句話:“微信自有黃金屋”。它使我接觸到了大半輩子沒有接觸過的科學、文化、民俗、民風等豐富知識;它能使我和舊友新朋天天在同一個聚集點,再牽舊緣、重敘舊情;它能讓我長見識,豐富我的社會閱歷。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伴兒也帶著好奇心來問這問那,慢慢也得了“傳染病”掉“坑”里了,我暗暗慶幸。
不久給她買了一個智能手機,她很客氣地威脅我:“我很笨,教我要耐心喔!不然我不學!”心想,拿我一把,心里不爽,真是無奈,只得哄著她學。我懂得“與人方便,于己方便”的簡單哲理,只有耐心,才會成功!如今老兩口都有各自的朋友圈,更有意思的是,同在家里,我在書房她在客廳,還發來發去互轉信息。
出于好奇,我坐地鐵發現一排椅子六個人中,最起碼有3到4人在玩手機,而且還不分老少。可見微信在當今這信息化時代所體現的吸引力和普及率。它在震懾著幾代人,我想這是我們國家、社會進步的另一個側面的標志。
當然作為老年人,在講興趣愛好的同時,也要考慮自身的身體因素。我們的體質、思維不能與年輕人同日而語,甚至每況愈下。只有在健康爽心的前提下,接觸微信,接觸網絡,接觸當今的信息世界,才能保持思想不老,因此,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