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自2009年至今美國實施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已經超過七年。隨著和平與發展正能量向中國的集聚,美國這一以遏制中國崛起為目標的“重要謀劃”違背時代潮流的性質日益顯露,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是遇到許多變數與挫折。只要中國站穩立場,不出現戰略性失誤,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傾斜的天平
美國地位的相對衰落和中國影響力的穩步上升,是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生的一次重大歷史性變革。對美國而言,是順應時代潮流,接受中國的崛起,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遏制中國的崛起,很難抉擇,又無法回避。盡管美國最終將不得不采納第一個選項,但出于“美國不會放棄唯一超級大國的聲望及其所帶來的國際地位”的狹隘與短視,破壞、阻撓中國的發展成為時下美國戰略選擇難以割舍的選項。
21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新時代。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地球村不再是你死我活、我贏你輸的角斗場,而成為所有國家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趨明晰,相互敵視、結盟對抗的做法越來越不得人心。國際體系在整體上更加富有可調整性和兼容性,尤其是新產生的體系和機制更加具有超越性、開放性和包容性,通過對抗和戰爭挑戰、顛覆現有國際秩序與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為降低;“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正在成為國與國交往的新趨勢。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作為現有國際體制和秩序的重要參與者、維護者和完善者,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堅持互利共贏為出發點的和平、合作與和諧的發展道路,致力于改善與其他國家以及與國際社會的關系,積極推進和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多邊經濟合作,在國際大家庭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肯定和贊揚。
與冷戰結束初期美國成為世界唯一霸主的情形有所不同,今日世界的權力已從美國一國手中日漸分散到多個新興大國及非國家行為體手中,美國僅憑一己之力已無法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各種安全挑戰,調動各種資源來服務其政治外交目標的能力明顯下降。美國維護自身“全球領導者地位”與實現這一抱負的手段之間出現巨大鴻溝,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在國際政治亂局中穿梭自如的絕對優勢有所喪失,在價值理念、體制機制、秩序安排等方面的主導地位有所削弱。
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目的是遏制中國崛起,繼續維系自身的霸權地位。在今日國際社會致力于化干戈為玉帛,世界其他大國都沒有確定主要對手的新時代,唯有美國把戰略目標指向一個無法消滅,甚至無法明確界定的敵人,并四處拉幫結伙進行“圍剿”,充分表現出美國在大勢已去情況下的不甘。盡管與中國相比,美國更為強大,但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一員,代表著和平與發展的先進力量,美國力圖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崛起,無異于與正義和進步的力量為敵,與歷史發展趨勢對抗。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亞太再平衡戰略”也沒有像美國所預期的那樣獲得亞洲多數國家的支持。盡管美國沒有放過任何一次挑撥、拉攏的機會,但在中國周邊國家中,除了日本等極少數國家甘當、也敢當美國的馬前卒外,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與中國對抗。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察,也只有在中國的東面,美國的意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貫徹和落實”。在中國北方,俄羅斯作為世界重要政治軍事大國,近年來已經徹底丟掉對美國的幻想,與中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中國西南,印巴兩個南亞重要國家也沒有加入美國遏制中國的團隊。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全天候”的戰略合作伙伴。印度則與中國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奧巴馬政府一直想把印度拉進“朋友圈”,曾被美國列入“入境黑名單”的印度總理莫迪也在上任后成為美國的座上賓。但印度有著自身的戰略考量,不愿意以犧牲中國為代價搭上美國這艘老船。在東南方向,大部分東盟國家不愿意和中國搞僵關系。越南和緬甸是美國的新拉攏對象,奧巴馬先后成為史上首位訪緬和越戰結束之后第三位訪越的在任美國總統。但越南并沒有因此而一味倒向美國,反而于2016年9月與中國一道發表聯合公報,要“推動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緬甸也沒有因為標志性人物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上臺而投入西方的懷抱。
隨著“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有識之士日漸認識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美國正在由“積極的霸權”轉變為“消極的霸權”,即由對自己領導世界的能力充滿信心,轉變為對維持自己的領導地位力不從心;由不擔心其他國家和地區趕上和超過自己,到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良好發展態勢深感恐懼和焦慮。
人算不如天算
應該承認,以美國的立場看,七年多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取得不少“成效”。可以說,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遇到諸多麻煩與問題,無一不是“美國制造”。加大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投入,破壞、阻礙了東亞經濟合作進程,尤其是阻擊了中日韓自貿協定FTA的達成,則是這一戰略的“可圈可點” 之處。
但從總體上考察,“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的效果和美國的預期相去甚遠。一些對美國而言具有重要甚至關鍵意義的謀劃和應對,得到的結果也沒達到美國所設想和控制的范圍。
其一,將日本“綁上了”美國的亞太戰車,慫恿、支持日本搶占中國釣魚島失敗——沒有想到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堅不可摧。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在2012年悍然宣布將釣魚島國有化。對日本背信棄義、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可恥行徑,中國毅然決然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宣布釣魚島領海基線、實現艦機的正常巡邏、劃定東海航空識別區涵蓋釣魚島,并公開提出釣魚島問題是日本對二戰戰后秩序的公然挑戰。習近平還向世界闡明中國的原則立場:“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日本偷雞不成蝕把米,令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占據了戰略主動地位。
其二,操縱所謂南海仲裁案無果而終——沒有想到“強權即真理”的外交理念陷入破產。2009年1月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就把南海問題視為美國維護地區霸權地位、對中國進行戰略牽制的重要抓手。2014年4月,奧巴馬在與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會談時再次對菲律賓訴諸國際仲裁表達了公開支持。2016年,在美國直接導演下,菲律賓演出了一場所謂南海仲裁案的鬧劇。
美國給中國制造了麻煩,也損害了自家的國際形象。美國既不是南海爭端的當事國,也不是南海周邊國家,插手南海問題的主要目的就是搞亂地區局勢,在道德上不無瑕疵。美國自己不是海洋法公約的簽訂國,卻以海洋法治的維護者自居;自己拒不接受國際法院這一聯合國最主要司法機構就尼加拉瓜訴美國案所做出的判決,卻要求中國接受所謂的臨時仲裁結果,難免遭到國際社會的詬病。臨時仲裁庭公布的所謂最終結果漏洞百出,如混淆海洋和島礁的區別,把有淡水、適合人類居住生活太平島說成礁,違背常理的行為暴露出的正是美國的霸權邏輯。
針對所謂南海仲裁案,中國不承認、不接受的立場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接受和認可。2016年7月25日,中國東盟外長會通過“中國與東盟國家外長關于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聯合聲明”,確認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爭議的基本原則。9月7日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峰會,再次確認了這個共識,中國東盟國家圍繞南海的爭議又回歸到了外交軌道。隨著菲律賓新政府表示要在南海爭端中采取較為務實的態度,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上任后,發出了積極改善對華關系的信號,所謂的南海仲裁草草收場、無疾而終。
其三,圍堵“亞投行”的圖謀落空——沒想到中國的“朋友圈”這么大。二戰后國際社會產生的重要經濟合作機制和金融機構,包括關稅及貿易總協定、WTO、IMF、世界銀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CC)即后來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都是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近年來,盡管因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但這些機制和機構并沒有根據現實的變化進行必要的改革與調整,主要以服務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益為核心運作的性質幾乎沒有發生絲毫改變。
亞洲成為世界經濟中發展最快的地區,但亞洲國家有一個嚴重局限,就是缺乏好的投資渠道,不得不把大量儲蓄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等。一方面,亞洲發展需要更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以促進未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亞洲國家卻無法把自己的資本用來促進自己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自身的合理訴求遲遲得不到應有關注的情況下,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即“亞投行”倡議。這是中國首次實現以發起人和規則制定者的身份倡導組建多邊金融機構,作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美國理應予以支持。但事與愿違,美國不僅自己拒絕加入,還親自主導了一場“圍堵”行動:私下游說其盟友們不要加入,公開批評作為“特殊關系”盟友的英國不跟美國商量就加入“亞投行”是對中國“一再遷就”。
在2015年6月舉行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上,作為美國的盟友,英國、德國、法國和韓國頂住來自華盛頓的壓力,紛紛加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行列。迄今,加入“亞投行”的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已占四席: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西方七國集團已占五席: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磚國家全部加入。G20國家中已占15席。“亞投行”正式成員國按大洲分,亞洲34國,歐洲18國,大洋洲2國,南美洲1國,非洲2國,總計57國。在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國家中,只有美國和日本沒有加入。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以在世界范圍有著最多的盟友而自得。2015年,約瑟夫·奈指出:“美國得益于它的關系網和盟友而處于有利地位。華盛頓有60個條約同盟國,而中國一個都沒有。” 但美國干擾、阻撓“亞投行”圖謀的破產,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結伴不結盟”的主張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支持。
中國崛起具有歷史必然性
美國阻斷中國崛起進程的圖謀會得逞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因為要真正做到阻止中國崛起,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在歷史上,傳統大國和崛起大國之間的確不乏以戰爭對決的先例,但在目前形勢下,任何關于“中美必有一戰”說法都因與實際情況的不相符合而失去其真理性。道理很簡單,中國完全能夠通過和平發展的途徑完成民族復興偉業,不需要武力征服和顛覆;而若美國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則對美中雙方以及世界都意味著毀滅性的災難。
與軍事干涉相比,經濟封鎖似乎不失為一項無需付出高昂代價就能達到遏制意圖的良策。前蘇聯的解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由于美國的經濟封鎖造成的。但今日的情形,決定了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和對中國發動戰爭一樣缺乏可行性。冷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之間幾乎沒有經濟往來,但今日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15年,中美貿易額達5584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已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亞太地區,中國的經濟拉動力已經超過美國,許多國家與中國經濟上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無不指望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國際社會所做的貢獻,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上封鎖中國明顯不具備任何可能性。
除了上述兩策,美國能夠采取的遏制、打壓中國的辦法尚有下述幾種:一是貿易戰,如成立TPP等新的經濟合作機制,盡量把中國排斥在外;二是輿論戰,在國際社會繼續詆毀、抹黑、污蔑、攻擊中國,并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攻勢,發動中國版的顏色革命;三是干擾滋事,繼續在中國周邊生事生亂,消耗中國的外交資源;四是武力恐嚇、威脅和威懾,如繼續派軍艦進入中國南海,在中國周邊布置薩德系統;五是唆使嘍啰國家試探中國的意志與決心,與中國發生軍事摩擦、甚至局部沖突。但這些做法除了進一步暴露美國內心世界的狹隘和陰暗外,對中國民族復興的進程所能起到的妨礙作用十分有限。
中國的崛起將在多種力量交叉、沖突、失衡與平衡不斷交替的過程中完成,與外部因素相比,內部因素更為關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能夠在治理和防止腐敗和兩極分化這兩個數千年來影響中國發展進步的兩大痼疾方面有所突破,從而使中國人民100多年來因受壓迫、受奴役、受侵略而積蓄的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數千年積蓄的巨大潛能獲得空前釋放。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性制度保證和最重要的動力源泉。
“只要政治上不出現顛覆性錯誤,經濟上不出現毀滅性打擊,制度上不出現斷層式波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即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幾乎不存在任何懸念。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