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要讓學生直接感知語言,讓他們充分地讀,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滲情,并形成語感。教師可以采取形象感受、比較朗讀、品析關鍵詞句、多樣化朗讀等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朗讀教學 語感培養 感受形象 品析詞句 比較朗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1-065
任何一個作家、詩人對語言都很敏感,語言在他們眼里就如同水在我們口中,冷暖自知,感受分明。兒童時期進行語言敏感性的培養很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感受鮮活形象,培養學生語感
朗讀課文是學生結合已有的認知,運用理智和情感,把文字轉換成聲情并茂的言語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教學盧溝橋烽火》,我讓學生靜心默讀描寫敵我雙方的句子,并進行批注,再邊讀邊想象當時雙方激戰的情景。指導朗讀描寫日寇的語句時,抓住“氣勢洶洶、惱羞成怒、鬼哭狼嚎、抱頭鼠竄”等詞語,讓學生邊讀邊揣摩日寇個性兇殘的特點,讀時聲音要粗一點,語氣強硬一點,內心是憎惡的情緒;讀描寫中國軍隊的句子時則抓住“同仇敵愾、冒著、沖出、砍去”等詞語,讓學生揣摩軍民英勇頑強的精神,從而產生敬仰之情。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改成“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揣摩,很快領悟到在當時情勢危急的情況下,不可能有多余的話語,一個“走”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分展現了班長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二、朗讀中作比較,培養學生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朗讀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感。即把課文中的一些精妙的語句或段落進行適當的調整,再引導學生將調整后的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朗讀。
如《半截蠟燭》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教學中可將句中的“似乎”去掉,改成:“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過去了。”然后讓學生比較朗讀,細細品味,語感敏銳的學生便會感受到“似乎”一詞的妙處。因為 “似乎” 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實性。藏著秘密的蠟燭吹熄了,應當是危機過去了。但是,隨后德國人又點起了蠟燭,表明危機并非完全過去。此處的“似乎”最準確地表達了這一情況,也表明了當時多變的現實環境。又如《莫高窟》一文。文中有一句:“站在這樣的壁畫前,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你不僅可以看到優美動人的舞姿,似乎還可以聽到叮叮咚咚的樂曲聲。”我這樣問學生:“‘好像一詞刪去行嗎?”學生通過比較朗讀后明白:“好像”一詞不能刪去,因為眼前的一切并沒有真的變活,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作者對莫高窟壁畫入了迷。
三、品析關鍵詞句,培養學生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反復品讀關鍵詞句,這樣既能積累學生的語言,還能訓練學生的語感。
《荷花》一文有這樣一句:“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冒”字用得異常巧妙,我這樣提問:“可以把‘冒字換成哪些字?”學生分別換成了“長、伸、探、攀”等字。我讓學生把這些字帶進句子中進行朗讀品味,學生很快就發現它們都沒有“冒”字好。因為“冒”字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也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荷花的動態美。在閱讀教學中,對話朗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世界。如教學《兩只小獅子》一文,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懶獅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錯誤想法,我重點抓住了文中對話里出現的“慢吞吞”“憑著”等詞語引導學生品析,懶獅子愛炫耀、高傲的形象自然就躍然紙上。
四、多種形式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學習文中的遣詞造句方法,感知課文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
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我就用了多種朗讀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從“不敢、不敢”體會林沖的忍讓謙卑;從“挺著胸脯,歪戴頭巾”等體會洪教頭的粗俗不堪,傲慢無禮。我讓學生分角色讀林沖、柴進、洪教頭的對話,使人物形象和具體情境浮現于眼前,引發學生敏銳的語感。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將人物形象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教學《黃山奇松》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帶著“黃山奇松‘奇在哪里?”這個關鍵問題,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描寫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的重點語句,使學生感受到黃山奇松“奇”在位置、“奇”在姿態、“奇”在頑強的生命力。讀著讀著,學生對黃山的喜愛之情,就自然而然地表達了出來。
總之,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方向,語感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勇于實踐。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