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陽
內容提要 《大連晚報》推出的“特困生檔案”特別行動——“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盛行16年而不衰,深得廣大讀者信任,成為大連乃至全國的公益助學品牌。結合將于今年9月1日施行的《慈善法》,本文就如何在《慈善法》框架下規范媒體慈善活動,使之納入法治化軌道進行探討。
關鍵詞 慈善法 慈善活動 公益助學 大連晚報
2000年,《大連晚報》推出“特困生檔案”特別行動——“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16年來,“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累計募集助學款600多萬元,已資助1500多名貧困生圓夢大學,再加上此前“渴望讀書的孩子們”等《大連晚報》開展的其他助學活動,已資助了2280多名貧困學子讀書。此項助學活動成為大連乃至全國的公益助學品牌活動。
今年3月16日,我國首部《慈善法》頒布,將于今年9月1日施行?!洞壬品ā返念C布施行將使我國的慈善事業進入法治化時代,如何在《慈善法》框架下規范媒體慈善活動?“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的成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案例:16年助1500多名貧困生圓夢大學背后的故事
2000年8月21日,《大連晚報》的一篇報道《考上大學,我依舊笑不起來》,在大連引發了一場全民助學行動,《大連晚報》“特困生檔案”特別行動——“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由此發軔。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活動能堅持下來,而且一堅持就是16年
(一)一次座談會催生“特困生檔案”專欄
1996年底,大連市高校學生工作座談會上,一位高校學生處處長的發言引起《大連晚報》記者的注意?!耙晃荒猩粋€月內天天吃饅頭就著鹽水;一位女生一周的萊竟然是一塊腐乳……”說到動情處,發言的那位處長聲音哽咽。當時國家還沒有助學貸款政策,學校能提供給他們的資助也很有限。
會后,記者與報社領導溝通,決定在《大連晚報》上開設專欄,發動社會力量幫助貧困大學生。1997年元月,《特困生檔案》專欄與讀者見面了。在兩年的時間里,每周日都有資助者在《大連晚報》的牽線搭橋下與受助學生面對面。大連8所大學的2∞多位貧困學生得到了資助,最少的每人每月可得1S0元生活費,最多的大學四年的學費、生活費全部由資助者捐助。
(二)一篇報道吹響“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的號角
進入21世紀,中國的高等教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擴招比例越來越大,大學學費也越來越貴。2000年,針對大連北部地區高三畢業生中一批優秀學生上不起大學的困難,《大連晚報》編委會決定開展《特困生檔案》特別行動,專項資助本地高中畢業生上大學。2000年8月2舊,《大連晚報》刊登長篇通訊《考上大學,我依舊笑不出來》,還附上了47位學生的高考分數和家庭境況簡介。當天報紙的頭版頭題則是《別怕,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
報道見報后,愛心企業和市民踴躍捐款。在家鄉父老的幫助下,47位貧困學子最少的一人得到5000元捐款,最多的得到8333元捐款。
如今,“特困生檔案”特別行動已經成為《大連晚報》的一個品牌活動項目。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媒體曾進行過專題報道。
二、解析:自律+他律打造的公益助學品牌活動
“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盛行16年而不哀,深得廣大讀者的信任,成為大連乃至全國的公益助學品牌活動。其要訣就是在法律法規和新聞規律的框架下,陽光透明,規范運作,自律+他律,形成了品牌效應。
(一)與教育部門和慈善組織合作,打造陽光慈善活動
1997年,“特困生檔案”專欄創辦之卡刀,《大連晚報》就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品牌欄目。他們深知,公信力是公益助學活動的生命。要想使這項活動持續地舉辦下去,必須贏得廣大讀者的支持和信任。
“特困生檔案”專欄的捐助活動就很透明,晚報記者、大學學生處老師、資助者、貧困生4個人一起見面后,資助者與貧困生對接?!凹亦l父老送你上大學”推出后,他們又與大連市教育局和大連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合作,共同運作這個公益助學項目。具體流程是:1.由大連市教育局推薦貧困生名單;2.由大連晚報社對貧困生進行采訪核實,篩選出受助者名單,并在《大連晚報》上公布他們的高考分數和家庭境況簡介。同時推出活動報道;3.由大連市希望辦給每位捐助者開具收據,并贈希望工程捐助證書;4.當天捐助的每一筆愛心款,都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公布。讓愛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分錢,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5.活動結束后,三方共同舉行捐款發放對接儀式,并將學生受助情況在報紙上公示。以保證每一筆捐款去向透明,確保把善款分毫不差地交到貧困生手上。
(二)深入走訪貧困生,確認貧困信息的真實性
“家鄉父老送你上大學”特別行動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對貧困生信息的確認,主要是為了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提高特別行動的公信力。貧困生名單由大連市教育局推薦,他們也進行了初步審核,然后由大連市希望辦二審。就這個名單,大連晚報社還要抽取一些貧困生,派記者進行實地采訪、核實,核實后的名單還要在《大連晚報》上公布,一方面方便捐助者與貧困生一對一對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接受讀者監督。經過調查核實,的確有極少數不符合條件的“貧困生”被刷了下去。
三、探討:《慈善法》框架下媒體慈善活動將如何進行
《慈善法》頒布后,有媒體從業人員感到茫然:媒體的慈善活動還能不能做了?怎么做?
(一)《慈善法》施行后,媒體將不能進行公開募捐活動
《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開展募捐活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門予以警告、責令停止募捐活動;對違法募集的財產,責令退還捐贈人;難以退還的,由民政部門予以收繳,轉給其他慈善組織用于慈善目的;對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1、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的;2、……”
按照這條法律規定,新聞媒體屬于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法律禁止其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否則將受到懲處。也就是說,新聞媒體可以報道某個人生病了,沒錢治;也可以報道誰家遭災了,生活困難……這是正常的新聞報道,法律并不干預。但是媒體如果就此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募得的錢物再轉交給報道對象;或者在媒體上公開報道對象的電話號碼、銀行賬號等個人信息,代為募捐。這些做法是許多新聞媒體經常采用的操作手法,《慈善法》施行后將不再允許了。因為這個過程透明度很低,誰來監管?怎么公開?操作起來很困難。如果沒有制度制約,光靠道德自律,就容易產生慈善腐敗,所以法律要嚴格禁止。
(二)與慈善機構合作公益助學
那么,《慈善法》施行后,新聞媒體是不是就不能再進行慈善募捐活動了呢?也不盡然?!洞壬品ā返诙鶙l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p>
也就是說,《慈善法》施行后,《大連晚報》“特困生檔案”特別行動的運作模式,即與慈善機構合作進行慈善募捐活動應還可以繼續。當然了,《大連晚報》模式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也需要依照《慈善法》進行進一步規范。但是基本思路和運作模式還是值得借鑒的。此外,還可以采取與慈善組織合作設立救助基金的模式。2006年,《新商報》與大連市紅十字會共同設立了“連心救助基金”,長期接受社會捐款,并將所有捐款都用于患重大疾病的貧困少年兒童的救助。目前,“連心救助基金”已經救治了數百名大連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為患兒和他們的家庭帶去了更多生活的希望。
這兩種模式都是多贏的模式。有學者認為,媒體做慈善有先天的優勢,這體現在它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上面,這是其他社會組織所不具備的。而慈善組織具有專業性和獨占性,這又是新聞媒體所不具備的。兩者的強強聯合,既符合法律規定,又可以推進慈善事業的發展,還可以扶危濟困、興文助教,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目的。(作者是《大連晚報》采訪中心副主任兼縣域新聞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