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內容提要 在融合了多種媒介的新媒體傳播中,圖片新聞會在各類平臺上使用和傳播,內容和形式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傳播需求。圖片說明的形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文字愈發自由,一些新的變化趨勢促使我們對于圖片說明的價值及作用重新思考。
關鍵詞 新媒體傳播 圖片說明 創新
2016年4月27日,新華社攝影部播發了一組以全國各地“90后”這一特定群體為主體的照片,反映了他們各自不同又獨具特色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畫面內容生動豐富,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同時,這組照片也在新華社客戶端上進行了展示,被多家網絡媒體和客戶端轉發,引起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編輯部在處理這組稿件時,在新華社通稿和客戶端上分別采用了不同的題目,通稿稿件題目為《青春有夢閃耀光芒》,客戶端上題目則改為《多彩90后閃亮“正”青春》,這一題目不僅直接點出了本組照片的主體人物“90后”,語言上也更加生動,更能吸引眼球,符合新媒體傳播的要求。
在各種形式的新聞中,圖片新聞獨具優勢,因為它具有更加直觀的表現形式,能完整再現新聞現場,所以在新聞傳播領域歷來就有“一圖勝干言”的說法。圖片新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圖片說明,一般認為,圖片說明包括交待事實、介紹背景、點明意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新華社播發的圖片新聞,圖片說明一般分為分說明和總說明兩部分,分說明交待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并描述畫面展示的新聞瞬間,總說明交待新聞背景及事件意義等。但在日常的新聞實踐中,圖片說明的寫作并沒有一定之規,只要能結合新聞照片本身交待清楚新聞事件就是合格的圖片說明。
在融合了多種媒介的新媒體傳播中,圖片新聞會在各類平臺上使用和傳播,內容和形式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傳播需求。圖片說明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文字愈發自由,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趨勢。
一、文字更加簡練
由于圖片說明是要結合新聞照片一起閱讀的,它服務于新聞照片,只需解釋清楚畫面基本內容和畫面未顯示出的新聞背景即可,所以從新聞照片誕生之日起,文字簡練就是圖片說明的根本特征。在新媒體傳播中,圖片說明的這一特點更加凸顯。一方面,新媒體時代一條新聞中不僅僅只有文字、圖片,甚至還有視頻、音頻、動畫等,可以更全面地還原新聞事實,獨立承擔新聞報道功能的單幅新聞照片越來越少,與之對應的圖片說明只需交待與畫面有關的信息即可。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閱讀新聞的習慣,移動終端上的新聞閱讀更多的是“碎片化”和“淺層化”閱讀,冗長的圖片說明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一目了然的圖片說明更符合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
二、包含的新聞要素出現選擇性模糊甚至缺失
傳統媒體中的圖片新聞,無論是單幅照片還是組照,大都作為一條完整的新聞呈現,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不可或缺。而新媒體傳播中的圖片說明力求簡單,在此基礎上,一些與照片主體關聯不大的新聞要素會模糊化處理或者選擇性缺失。如2016年3月3日,新華社攝影部播發圖片通稿《春回大地滿目新》,集中展現了神州各地的美麗舂景,其中一張照片的說明為“一位女士在河南省寶豐縣周莊鎮的麥田旁駐足(3月1日攝)”,而在同一天新華社客戶端上播發這張照片時,圖片說明簡化為“河南寶豐,麥田守望者”,時間、具體人物和地點等新聞要素被模糊化處理或部分刪除,但并沒有干擾展現美麗春景的主題,而且增加了圖文的意境和美感。
三、編排更自由
得益于在新媒體終端上展示圖片的便利性,并結合受眾的閱讀偏好,新媒體傳播中組圖的使用越來越多,以往一條圖片說明對應一張新聞照片的“一對一”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多條圖片說明對應一組照片的“多對多”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每一條圖片說明連接起來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新聞鏈條,各種新聞要素穿插其中,并逐一交代清楚。如鳳凰新聞客戶端2016年5月27日播發的圖片新聞《大韓客機在日本機場起火》,這條圖片新聞共有組照6張,第一張照片的圖片說明為“據日本共同社5月27日援引東京警視廳消息稱,當地時間S月27目中午,日本羽田機場一架大韓航空公司客機在起飛前機翼起火,冒出白煙。機上約319人使用應急渭梯疏散至地面,無人受傷”。第二張照片的圖片說明為“據羽田機場相關人員透露,該客機是在沿C跑道從東南向西北做起飛滑行時左側發動機起火的。據安保人員稱,機上有302名乘客和17名機組人員,總共319人”。后面4張照片的圖片說明陸續交代了同本警察廳對此事件的表態、羽田機場的后續應對措施、現場救援力量的規模、撤離乘客的反應等內容。
這組照片均為現場救援人員滅火和疏散乘客的畫面,讀者很容易理解,采用這種“多對多”的模式不僅可以省略掉雷同的畫面描述語言,而且增加了閱讀新聞的連貫性。這種圖片說明常見于事件性的新聞組照中,尤其是組照中各幅畫面內容雷同的情況下使用較多。
四、出現了更多的新興詞匯
新聞語言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改變了整個傳媒領域信息的產生、傳遞、接收、反饋的渠道和方式,這種變化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反映時代變遷是新聞報道活動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出與時俱進的改變。包括網絡流行語在內的各類新興詞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日益廣泛,如“引爆眼球”“宅男宅女”“點贊”“給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這些詞匯也不可避免地進入新聞報道,不僅僅在網絡媒體,傳統媒體甚至中央媒體的新聞報道中,這些新興詞匯也常常出現。
尤其在新媒體報道中,由于各種新媒體終端的使用者中年輕人占多數,這種融合了各種新興詞匯的新聞報道也更符合他們的閱讀口味。目前已經擁有4590萬粉絲的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在播發各種時政新聞的同時,還有許多社會趣聞和生活服務信息,這類內容的博文就十分輕松詼諧。2016年6月20日,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轉發中央氣象臺全國最高氣溫預報圖,地圖中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最高氣溫,紫色表示該區域最高氣溫可達32至36攝氏度,標題《“燒烤模式”!你那里“熱得發紫”了嗎?》不僅借用了網絡流行語,還采用了問句形式,提升了讀者繼續閱讀的欲望。
五、文字更優美
新媒體時代新聞在各種移動終端上的載體主要是“兩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無論哪一種載體,圖片的展現方式相比于傳統媒體都變得更加靈活,“影像志”“圖說天下”“一周精選”這類以展示精美照片為主的欄目也越來越多。相比于一股新聞,這類圖片新聞的題材更“軟”,重點在于給人以視覺上美的享受,與之對應的圖片說明也多配以優美的文字。新華社攝影部在新華社客戶端上推出的“i視覺”欄目,集中展示了具有優秀視覺表現力的新聞圖片,以各地的秀美風光、民俗風情、奇特動植物等相對較“軟”的題材為主要內容,圖片說明也采用更加優美的詞句。2015年9月23日播發的稿件《i視覺:秋日傳奇》就是很好的一次嘗試,總說明是這樣寫的:“悄悄的,秋天來了,她輕輕地招手,作別夏日的喧囂。河畔金柳,波光艷影,秋的足跡,漸上心頭,在眼眸中蕩漾,在心底里沉淀……”配以攝影師在全國各地拍攝的落葉、殘荷、麥浪、露珠等秋日美景,為讀者奉上獨具匠心的一場視覺盛宴。近幾年出現的一種用“HTML5”程序語言編寫的頁面,主要用于在手機上觀看,尤其適合這種美圖配美文的形式,這種頁面不僅圖文并茂、音色俱全,還融合了繪圖、擦除、超鏈接、搖一搖、3D視圖等互動效果,傳遞新聞的同時也很好地實現了與讀者的互動,給人全方位的視聽新體驗。得益于微信傳播的便利性,騰訊在“H5”新聞頁面的設計上走在前列,經典案例包括《這是馬航MH370客機消失的第365天》《中紀委打虎十八式》《壯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作品等。(作者單位:新華社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