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本屆“周易與現代化國際討論會”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及國內外易學專家、學者500余人,共話交流、分享周易文化研究成果,就弘揚周易文化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河南安陽是周易的發源地,自1989年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周易與現代化國際討論會”。2016年9月19日,“2016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七屆周易與現代化國際討論會”在安陽市羑里城開幕。海峽兩岸周易專家、學者攜手參加“丙申年羑里城周文王祭祀大典”活動、周易文化論壇和研討、周易書法筆會等活動。
增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首位源頭。周易之所以稱為周易,是因為文王拘而演“易”。先有伏羲八卦,然后夏易、周易、易經、易傳,最后才是今天看到的全本《周易》。
本屆“周易與現代化國際討論會”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及國內外易學專家、學者500余人,共話交流、分享周易文化研究成果,就弘揚周易文化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在致詞中說,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從未間斷的文明。作為中華文化“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是中華文化之源,中華文化之魂,其影響超越國界,遠播世界,是世界文明光輝燦爛的一頁。
安陽是周易的發源地。中共安陽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堅持不懈、不遺余力地推動易經研究、交流、推廣。近年來,安陽市更是把論壇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團結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交流,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和感情契合。
楊毅周說,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長期以來本著溝通、聯誼、服務、團結的宗旨,維護臺胞權益,促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理解,不斷增進兩岸同胞感情。河南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安陽具有十分豐富且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安陽未來愿意組織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河南、安陽文化經濟事業發展,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廣泛,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楊毅周表示,中國在經濟發展得到全球認可的今天更要重建中華文明,加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以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為世界的探索和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案。加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安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常保利在致辭中說,《易經》是“五經”之首,對中華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文王演易的羑里城是周易學者心中的圣地。繼2006年7月歸藏易的發祥地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之后,2007年2月,由安陽周易研究會承辦的《周易文化》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周易文化》成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陽,是歸藏易的故鄉,周易的發祥地。積極搭建、傳承和弘揚周易文化的平臺,連續舉辦了5次海峽兩岸周易學術論壇,27屆周易與現代化國際討論會,得到了國臺辦、全國臺聯、省臺辦、省臺聯的大力支持,周易文化論壇已成為促進海內外周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來自臺灣的“中國五術風水命理學會”理事長劉棟義表示,來安陽參加周易盛會的人數歷年來有增無減,對于文化的共同認知維系著民族的認同感,尤其是講究“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更是如此。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概念,《易經》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也就是說,天的規律跟人的規律是“一回事”,自然跟人可以歸納成一理。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道一表示,陰陽是古人研究自然的一個最簡單、最普遍、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概念。他舉例說,自然現象都存在陰陽,如:交流電和直流電、陰極陽極,以及大小、正負、雌雄等。也就是說,在西方科學思想中,也承認事物的反正兩面是同時存在的。
安陽周易研究會申斌介紹說,周易是“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形成的。所謂三圣,即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所謂三古,即公元前夏代及以前稱為上古,商周時期稱為中古,春秋戰國時期稱為下古。上古時代,伏羲畫八卦揭示了天地的運行規律;中古時代,周文王被紂王囚禁于羑里時,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對神農、黃帝的六十四卦進行了研究,推演出文王六十四卦,進一步揭示了天地人三大系統之間,以及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下古春秋時代,孔子等人又對文王六十四卦的經文進行研究、注釋,寫成十篇論文,后人叫做易傳,將一本占筮之書,升華為哲學經典。
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廣博內涵
安陽周易研究會會長秦文學談到,當年李光耀與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交流《易經》與電腦經驗時,吳作棟說,現在我們首先要抓的是普及電腦知識,打破電腦的神秘感。其實,電腦的祖師爺也是由中國的八卦演化而來的。李光耀說,好一個八卦!這不就是《易經》嗎?了解了這一序列的簡單而又深奧的內涵,大到太陽系、銀河系,小到基本粒子和生物遺傳密碼的各個層次,其中自然也包括電腦的原理……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演化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吳作棟說:“現代機器數學的先驅者萊布尼茲就說過,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就是中國人的八卦。因此也可以證實,電腦的祖師爺的遺傳基因,亦與中國八卦關系密切,其原理既復雜又簡單。”
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楊力曾把《易經》稱之為一部能讓中國人多活10年的書。她說,易經有一句名言是: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中國古代辯證法活的靈魂。八卦中每一個爻辭都是一個小全息窗口,而每一個八卦又都是一個全息元。每一個小的局部都包含著大的整體。而一個大的整體又包含若干小的局部。全息預測就是“一葉知秋”,取一個片段,即可預知它的過去和未來。
“唐代大臣虞世南說,不學易不可為將相。”中國易經協會顧問唐明邦幼年讀私塾接觸《周易》,上大學時,幾位老師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朱伯崑都講過易學易經。在此次討論會上,唐明邦認為,成書于3000多年前的《易經》是中華第一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都深受它的影響。
《周易》熱的興起,最初與科學的發展有關。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出現,沖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科學體系,也沖破了文藝復興以后傳統的科學思維模式。一些曾被拋棄的古代思想似乎又復活了。于是,人們陸續把眼光轉到了東方。《周易》的卦畫、卦象,以及卦畫卦象的組合排列方式,究竟是什么意義,曾引起歷代思想家廣泛而濃厚的興趣。人們用現代科學成果和《周易》中的論說以及由此衍變的各種圖像相比照,頗有相似之處。
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碩士陳宥潞稱,人類基因的發現是20世紀人類科學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令世界震驚的是,人類基因組中的生命遺傳密碼與《易經》64卦是完全吻合的。
臺灣易豐易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周熠豐32歲學易,迄今已經25年。他認為,掌握《易經》的訣竅,還是要自己去領悟。《易經》里面沒有吉兇,就是得失之間而已,福禍相隨,后人才去論吉兇。已經了解了人生的道理,大自然太陽從東方出來,西方落下,何須去占?只有那些迷茫的人才會去占卜。
徐道一認為,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陰陽概念具有重要的實際和理論意義。一方面需要保持穩定,又需要不斷地深化改革,這就是陰與陽兩個方面。中國古人的“陰陽”概念一直在探討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21世紀,陰陽將大有用武之地。
幾年前,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提出,“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動蕩的世界里,人類如何才能繼續生存100年”,國際易經學會臺灣總會董事長徐芹庭在談及《易經》在現代社會的實踐時表示,《易經》可以解決斯蒂芬·霍金的難題。
“中國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乃至現代哲學的重要概念,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已經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戰略部署,這對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對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密切相關。與會學者認為,弘揚《易經》文化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博內涵,并擴大中國古典文化精髓的現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