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方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0)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經濟學反思
侯亞方
(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0)
綠色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的。這是我黨發展理念上的大變革,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全局。綠色發展理念深化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有利于美麗中國的實現。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隱含了對GDP主義批判的要求,有利于推進經濟發展綠色化;提出了處理好環保和發展的關系的要求,有利于促進環保和發展并舉;蘊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有利于推動集約型經濟的發展。研究綠色發展理念,對于理解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我黨的治國理念有著重要意義。
綠色發展;綠色化;綠色GDP
生態環境問題關乎長遠發展、關乎民生大計、關乎后代子孫,有關發展的問題則亟待解決。從經濟學角度反思“綠色發展理念”之革新,生態指標將在未來的經濟新常態中發揮重要的目標導向作用。反思GDP主義的發展,經濟發展綠色化為導向;反思工業文明的弊端,環境保護為重點;反思粗放型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集約為關鍵。
經過了增速為8%左右的GDP高速發展時期,當下中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近幾年來增速都保持在6%左右。發展目標的變化提出了新要求。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背景下,推進經濟發展綠色化,GDP主義應予取重新思量。
1.1反思GDP主義的弊端
改革開放我國取得如此成就,GDP主義功不可沒。在GDP主義的引導下,從1995年到2015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61 129.8億元上升到676 708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5 074元到49 228元;GDP的增長速度都保持在8%左右,其中1999年到2011年增速都達到8%以上,最高可達14.3%[1]。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將GDP增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行動指南,導致了“GDP至上”的增長理念成為一種慣性的思維。GDP至上直接導致了各地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注重數字增長,不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多致力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但效率顯著的煤炭、鋼鐵以及建筑等行業的發展。
1.2推進經濟發展綠色化
“綠色化”是對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和布局的整體優化。經濟發展綠色化在產業結構是指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高,在生產方式上指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它能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形成以技術和人才為中心的產業結構,使綠色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和動力。要追求綠色GDP,追求負熵GDP即經濟產生有序[2]。
2.1反思工業文明的弊端
2014年以來,生態環境污染的直接經濟損失12.9億元[3]。而近些來的霧霾等大氣污染則更是引起公眾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促進大眾對 “APCE藍”的渴望。事關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世界各國都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自然環境和人類處于平等的位置,轉變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態倫理觀,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2.2促進環保和發展并舉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等議題時,曾有過多種比喻,如“綠色銀行”、“生命共同體”、“民生福祉”和“眼睛和生命”,最多的則是“金山銀山”論。十年前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提出“兩座山”的時間來看,習總書記在生態文明方面具有戰略眼光。從形象的比喻可以推斷出他的生態文明觀:重視環境保護,重視綠色發展,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綠色發展是指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類福利和社會公平,近些年來成為新興市場國家立足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4]。綠色發展是包涵綠色環境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政治發展、綠色文化發展等具有辯證統一關系的大系統[5]。把生態環境資源轉變成經濟資源,從青山綠水中獲得金山銀山,這樣環保和發展并舉,讓生態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才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3.1反思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弊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為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但是以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技術含量少、附加價值低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既無前途也不科學。舊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實踐的需要。要適應經濟新常態這一新環境,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轉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
3.2發展集約型經濟
3.2.1推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
集約型經濟表現為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要求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也就是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低碳經濟是一種碳排放為價值衡量標準的新的發展模式,在新世紀它推動的新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科技革命比工業革命意義和影響更為深遠。循環經濟致力于廢物的多次反復利用達到廢物的再利用,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節約化、再利用、資源化。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促進經濟的長遠發展,是當前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3.2.2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集約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技術創新、規模經濟、人力資源積累來實現經濟發展,要求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需要不斷地科技創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物質、能源的節約和增值作用,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綠色創新,它是建設生態文明和實現環境戰略轉型的重要支撐,通過創新,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綠色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念的重要要組成部分,是新的發展思路在經濟上的集中體現,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更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延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黨和國家在經濟新常態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嚴峻的形勢下提出的應對方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亡則文明亡。生態環境問題關乎民生大計,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習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對早期GDP主義的糾正,對當代工業文明的彌補,對當下粗放型發展模式的改變,也是黨和國家高度負責的表現,是關注民生、關心人民、關愛自然的表現。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目標是綠色發展理念提出的歷史淵源,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直接動力。
總而言之,研究綠色發展理念,有助于我們對習近平的治國理念有全面而透徹的認識和了解;參悟綠色發展理念,有助于對習近平的生態經濟思想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有助于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加快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青山綠水常在,讓藍天白云永駐!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6.
[2]喬清舉.“綠色”是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J].湖南社會科學,2016(2):7-9.
[3]章柯.最高檢:去年來生態環境污染事件造成12.9億元損失[EB/ OL].(2015-06-16).[2015-06-16].htt p://www.yicai.com/news/2015/ 06/4633133.html.
[4]張梅.綠色發展:全球態勢與中國的出路[J].國際問題研究,2013 (5):93-102.
[5]王玲玲,張艷國.“綠色發展”內涵探微[J].社會主義研究,2012(5):144-146.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075
F272.5
A
1673-0194(2016)19-0132-02
2016-06-22
侯亞方(1993-),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