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昌市委始終堅持黨校姓黨這個黨校工作的根本原則,切實履行辦黨校、管黨校、建黨校的主體責任,努力以“一流的精神狀態、一流的工作標準、一流的工作作風、一流的工作成效”,建設一流黨校。
宜昌市委把黨校姓黨作為立校辦學之本,不斷增強黨校的政治底色,發揮黨校的獨特優勢。市委常委會每年專題研究黨校工作,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楚平帶頭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多次到市委黨校調研。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6次為黨校學員輔導,其他市級領導為干部作專題報告18場次,各級領導干部為市縣兩級黨校學員作專題報告1100余場次,帶頭講馬克思主義、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黨的性質,讓黨的旗幟在各級黨校上空高高飄揚。
宜昌市委把“全面從嚴”的要求貫穿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全過程,分層分類建立了黨校領導干部履職項目清單,將考核結果與黨校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后備干部培養,以及教師職稱評定、競爭競聘上崗等緊密掛鉤。原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因實績突出被提拔擔任高校廳級領導干部,原副校長被提拔擔任重要崗位正縣級領導干部,一批中層正職干部被交流提拔到市直部門擔任重要領導職務。
此外,宜昌市委黨校嚴格把握“黨校教師姓黨”的政治屬性,推動教師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弘揚優良作風、堅持為人師表,培養了一批傳播黨的理論的“布道者”,涌現出了一大批全國全省優秀典型。市委黨校退休教師陳人海用生命為黨著書,克服病痛,歷時20年編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特別有力量》,先進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中央主流媒體宣傳推介,榮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秭歸縣委黨校教師鄭承志扎根基層獻身黨校事業,連續兩次獲省委宣傳部、省委講師團“神農杯”優秀理論宣講報告一等獎。
為把黨校建設成為優質組織資源的富集地、高端智力資源的匯集地、一流硬件資源的集聚地,近年來,宜昌市委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做強做優人力、智力、財力支撐。實施了黨校建設“一把手工程”,市、縣兩級黨委書記全部兼任黨校第一校長。市委黨校各項財政經費從2005年的740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2550萬元,各地黨校工作經費全額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該市還挖掘全市特色教育資源,建立與黨校培訓需求相適應的六大現場教學基地(即三峽大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秭歸屈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長陽縣麻池蘇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湖北稻花香集團農村黨員干部培訓基地、市網格管理監管中心教學基地、枝江市安福寺鎮“四化同步”現場教學基地),涵蓋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基層黨建、新型工業化示范、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等內容,形成了以市委黨校為依托,六大基地為主體、其他基地為補充的“1+6+N”現場教學基地體系,有效地提升全市干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
近三年來,宜昌市委黨校堅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整合市內外、校內外智力資源,集中攻關研究社會重大問題,開展市情市策戰略研究。宜昌市委市政府運用黨校調研咨政成果34項,科研服務決策的成效不斷彰顯。
(宜昌市委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