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互聯網條件下lP電影發展路徑探究
張麗君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互聯網以其優勢在短時間內影響各個產業領域。現下電影商業制作出現了IP電影熱潮。近幾年,IP電影發展呈現出內容豐富化的特點。盡管發展的道路看似光明平穩,但實際上卻也是困難重重。IP的廣泛應用打擊創作者原創動力,IP電影在日益趨向商業化的同時,出現IP電影市場泡沫化現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IP熱更多需要的是要回歸理性的思考,在完善我國知識產權體系基礎上,IP開發、購買都需注重度的原則。另外,在不斷輸入國外的IP時,制片者也要有意識的創制屬于中國的IP電影。
IP;IP電影;電影IP
2015年3月,“互聯網+”被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后,在文化方面,互聯網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影響著文化產業的方方面面,加速音樂、演藝、動漫、影視、出版傳媒產業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各個行業在互聯網搭建的橋梁下也逐漸融合,呈現出一體化的發展和跨界融合的趨勢。其中,以IP知識產權現象最為典型。網絡游戲、動漫、音樂、文學作品與電影、電視相互融合在一起,實則是IP的轉化與延伸。下文從IP電影現狀、IP電影困境以及IP電影運用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知識產權一詞是外來語,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關于它的產生,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17世紀中葉由法國的卡普左夫等人首先提出;另一種認為最早出現于18世紀中葉的德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民法理論曾稱之為“智力成果權”。在我國臺灣地區,稱之為“智慧財產權”。在日本曾稱之為“無體財產權”,現稱之為“知識所有權”①。知識產權主要涵蓋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及其他知識產權幾個方面,其他知識產權又包括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商業秘密權、地理標志權、植物新品種權等。
現在的知識產權與傳統知識產權相比,后者大多指的是專利權、商標權以及著作權。其中廣泛出現在大眾生活中的是著作權。著作權的權限有17項,包括發表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署名權等人身權權項。除此之外,著作權還有12項經濟權,這12項經濟權又包括著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在本文當中,IP所指涉的是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
而我們今天所提到的IP電影,“IP是電影的改編源頭,它來自小說、游戲、漫畫、音樂、人物/卡通形象、熱播節目、網絡短視頻,甚至某個流行概念等。圍繞一個優秀的IP,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上深挖精耕,開發出不同類型的多項產品,例如:電影、電視劇、電視節目、舞臺劇、音樂、游戲、出版物、衍生商品等,從而使IP的價值獲得最大程度的發掘”②。
2.1lP內容豐富
從近幾年的電影名單上看,優質IP轉化為電影的趨勢越來越強。2001年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抓住商機,將J.K.羅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陸續拍成八部同名系列電影,《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全球票房達到了77億美元,同名系列小說10年累積的經濟效益更是達到了585億美元。好萊塢電影陸續還出現了從其他行業進行改編的電影,如《美國隊長》《鋼鐵俠》《蜘蛛俠》《綠巨人》等漫威漫畫系列,再如迪士尼的許多知名IP動畫轉化為電影,如《辛森普一家》《怪獸大學》等。
在國內,同樣地從文學到網絡游戲到動漫再到電視甚至音樂都可能轉化為電影。從一開始的《致青春》《匆匆那年》到《左耳》《何以笙蕭默》,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例子數不勝數。同樣,網絡游戲、動漫、音樂、電視IP的轉化也亦如此。《龍之谷》《大圣歸來》《十萬個冷笑話》《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爸爸去哪兒》《極速挑戰之皇家尋寶》等電影,獲得的口碑與票房也是不容小覷的。
綜上可以看出,IP電影的趨勢呈現出內容豐富化的特點。同時影視公司的精良制作,使得IP電影在未上映之前,就已具備不錯的口碑和期待值。2015年8月《三體》作為近年來中國本土科幻電影開機的消息一出,馬上就引來各界的關注,這次《三體》電影的開拍,從內容到制作公司、投入資金以及強大的演員陣容都讓人眼前一亮。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受歡迎的IP電影首先得具有優質的原生IP內容,一個優質的IP如果拍攝的好甚至能夠直接支撐起一個剛剛上市或一直處于弱勢發展狀態的影視公司。這也就是為什么盡管電影這一領域投資高、風險大,還有不少人愿意趨之若鶩的進入這一領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2.2lP的跨界融合發展
除了上述的兩種現狀外,如今IP熱還呈現出多行業融合發展的狀態。IP的跨界融合不僅僅是單一的動漫、音樂、文學、網游等某一行業跨界到電影的單向融合形式,更多的是多向的融合發展狀態,如文學、影視、網游三者融合,從而生產出不同的文化產品。比如說《花千骨》從最初的文學作品跨界改編成電視劇又跨界改編成手機游戲。
2014年被稱為IP電影元年,經過一年的發展,IP電影發展愈發成熟。盡管發展的道路看似光明平穩,但實際上是困難重重。
3.1打擊原創動力
IP電影有一個明顯特征:前期劇本已基本成熟。制作方選定好一個IP后,只需請編劇將其改編成影視視聽語言,符合拍攝邏輯即可。從短期來看,IP電影能夠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巨大效益。但從長久的發展來說,一部曾打動人心的作品改編成電影,需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生產制作。演員陣容的選擇要盡可能靠近大眾腦中的“空白文本”,否則極難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③。人們早已被原生IP吸引,在前期進行IP消費時,在腦海中就已經有著自己描繪的劇本。因此,如果編劇改編的劇本脫離了觀眾的想象,就容易遭到群眾反感,這會給編劇帶來巨大壓力。對于編劇來說,改編IP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長此以往,編劇的創作熱情就有可能喪失。
3.2lP電影過于商業化
在IP風暴極速活動下,以優質IP為影視業務平臺核心的騰訊,再如計劃建立“熱門IP+粉絲電影+名人導演+強大演員陣容”模式的阿里影業以及不停收集和購買知名IP打造旗下獨家網絡劇、電影的百度愛奇藝,都對IP這塊“大蛋糕”虎視眈眈。究其原因,購買,買的不僅是IP的優質內容,最重要的是買下了其優質內容背后強大的忠實粉絲群體。在IP電影宣傳期,除去演員陣容、制作團隊,IP本身就是一大宣傳點。
IP電影現今存在著制作方過于商業化制作、工業化生產的現象。IP電影產業鏈的生產,以IP作為基本保證,也就是回籠成本的基本保證。如果IP被視為優質IP,其給制作方、投資方、出品人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前所未有的。制作方爭先恐后的去搶奪購買IP。一方面,使得凡是不錯的IP授權價格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抬高。另一方面,市場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追逐票房,過于看重IP本身的價值,會極其容易忘記電影藝術作品的本質——為人們帶來精神與思想,透過作品宣揚社會的真、善、美與社會正能量。
3.3lP電影市場有泡沫化現象
由于IP市場蛋糕大,盡管風險高、投資成本大,依然有很多人想要擠進來,企圖分一杯羹。某一IP引發的熱潮,使得與之相類似的、有一點知名度的IP在極短時間內被影視公司買斷版權。比如說隨著由音樂IP改編成電影的《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獲得不錯的電影票房以及群眾反響后,老狼《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李春波《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等經典的音樂IP已被一些影視公司納入拍攝計劃,甚至有些已經緊鑼密鼓的進入拍攝制作當中。
實際上,不少所謂的優質IP背后的粉絲數量并不屬實。如電子書城上顯示的圖書銷售量,其實有不少是商家夸大的,也就是說實際銷售量與網站上顯示的銷售量是有出入的。不是所有的IP都能夠給制作方帶來效益,大制作未必會有大產出。2014年,同名綜藝電影《爸爸去哪兒》給中國電影類型添加新的一筆且最終獲得不菲的票房成績。而后綜藝電影這一類型像雨后春筍般出現,《奔跑吧兄弟》《極速挑戰》相繼在春節檔期推出綜藝同名電影。然而主要依靠著粉絲數量撐起的綜藝電影,其中IP價值的價值重量仍有討論空間。
4.1lP運用需要完整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來保障
由于現今關于網絡作品的著作權法不夠完善,許多IP的版權問題糾紛不斷。如近兩年最引人關注的抄襲事件:徐崢執導的電影《港囧》涉嫌抄襲好萊塢電影;隨著楊洋、劉亦菲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男女主角定妝照發布,唐七公子再度被指抄襲。這些代表性事件中一些被告的作者無法為自己找到申訴的證據,而原告也因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所有的問題表明中國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不完善。
美國的文化產業之所以這么發達。與文化產業在美國被稱為“版權產業”有密切關系。在知識產權立法上,我國并不是沒有為之做出努力:2002年8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實施條例》公布,2005年4月30日《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2006年5月18日公布《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盡管如此,知識產權的相關法規并沒有細化,也未與時俱進地根據互聯網時代下知識產權的發展做出相應補充和完善。令人驚喜是,在2015年12月22日,國務院通過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將強力加大在知識產權方面上的保護,到2020年底,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領域中取得關鍵性的成果,基本形成界限明確、分工合理、法制保障、責權合一的知識產權法律體制機制體系。另外該文件在規制濫用知識產權方面上作了明確規定。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有效、完善且具有權威性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制度作為法律支撐。在開發IP電影前更是要理清IP版權的相關問題。
4.2lP改編要有“度”
1)IP不能直接當劇本來使用。盡管一些原創IP作品已是成熟的臺本,但仍需要在內容形式上創新。尤其是將一些優質IP改編成電影,前期的劇本修改到拍攝制作再到后期特效的添加,會比IP創作者所要消耗的精力以及時間會更多。以超級IP《西游記》為例,從196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大鬧天宮》開始到現在,《西游記》這個超級IP被改編成不同的形態,有網游、手游、動漫、電視劇、電影等等。至今依舊存在很多的挖掘價值。在改編作品中,劉鎮偉導演的《大話西游》和周星馳編導的《西游記降魔篇》最為引人注目,但其中后現代主義手法和符號的運用又讓不少原著迷多少有些遺憾。2015年暑假上映的由田曉鵬執導的《大圣歸來》又再次讓眾人看到《西游記》IP的價值,《大圣歸來》從一個全新角度再次闡釋一個田曉鵬眼中的“西游記”。盡管仍存在情節銜接、喜劇色彩濃厚、好萊塢色彩略重等問題,但在劇本的再創新問題上仍讓人眼前一亮。
2)購買IP不如創造IP。大多數電影制作者只注重挖掘原創IP的價值,盲目抬高IP市場價值,脫離了作品本身,最后造成IP泡沫。與其盲目地購買、開發IP,不如自己創造IP。在IP潮流的熱風暴中,實際上,原創才是電影發展的根本。在IP電影的夾擊下,以《我是路人甲》《煎餅俠》為代表的原創電影都獲得不錯的口碑和票房。但原創電影反映的畫面與情節更傾向于人們現實生活。吳京自編自導自演,以現代軍旅為題材的《戰狼》獲得了不少軍迷的熱捧。在中國電影市場中,以描述中國軍人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軍旅題材的電影還較為稀缺。盡管影片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但是最后影片中隱含的《戰狼2》故事依舊讓不少影迷期待。在此之前,吳京主演的《殺破狼》電影系列,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大陸來說,都獲得不錯的口碑。由此可見,原創電影經營得好也能發展成為優質IP。
值得注意的是,在購買IP的時候,還需思考:購買的IP是否適合改編;IP背后的粉絲群體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男性居多還是女性居多,年齡分布情況。
3)不盲目跟風制作IP電影。從2014年刮起的IP風暴直至2016年IP熱度仍持續不減,一些還未出版的網絡小說,不少影視公司就已聯絡作者進行版權洽談,一些影視公司為購買最終版權更是將價格一而再再而三的抬高,網絡文學改編授權金更是以百萬元“起跳”。如近五年最火的網絡小說之一的《余罪:我的刑偵筆記》還未出版就已談妥影視版權;小說《清明上河圖密碼》由國內兩大影視巨頭阿里影業和光線影業聯手購得,而其天價版權費更是創下歷史紀錄。另外,近幾年綜藝電影的相繼出現,究竟是因為綜藝電影有可挖掘的價值,還是僅為在電影方面撈上一把金,這些現象仍讓人質疑。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觀眾不僅僅看重的是IP的知名度,最為關鍵的仍是后續面世的電影質量的高低。
4.3lP電影不僅要跨界還要跨國
1)電影IP輸入與輸出。隨著中國與各國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少國家都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在拍攝進入中國市場的電影時,加入了中國元素。如許多好萊塢大片頻繁起用中國演員,添加中國元素或在中國取景,試圖縮小文化差異,使中國觀眾獲得更多的文化認同感。在這一方面上,韓國對中國電影輸出的例子數不勝數。在2015年的電影中,就看到不少中韓合作的作品,如《第三種愛情》《重返20歲》《壞蛋必須死》等。《重返20歲》改編自韓國電影《奇怪的她》;《分手合約》改編自韓國電影《禮物》。文化輸出一來可使經濟利益擴大化和市場國際化,二來推動了本國的形象宣傳和弘揚。因此,電影IP不僅僅要做到跨界更要跨國。
2)深度挖掘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文化的開發利用上我們卻一直處于弱勢。在我們國人聲討韓國、美國“盜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制作出《大長今》《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優秀的作品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反思為何我們擁有著眾多文化資源卻不懂得如何運用。
與我國不同的是,韓國對于IP概念的解讀更傾向于“一源多用”。所謂的“一源多用”又被稱為“OSMU”(One Source Multiuse)模式。這種模式在文化輸出上有極大的優勢。“一源多用”又指在影視開發和制作方面上,一個影視作品展示的不僅僅是原定劇本中的人物性格、矛盾沖突、情節發展等,還有對本國傳統文化、服飾、飲食、風俗習慣甚至是時尚潮流的展示,將一系列代表本國的特色文化融入在劇中。2009年風靡全中國的韓劇《大長今》,不僅讓國人對于韓國的傳統食物泡菜產生興趣,還會選擇到韓國濟州島進行旅游;又如2012年影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讓炸雞啤酒的搭配紅火了中國每一個城市,成為了一種時尚潮流。這些都是“一源多用”下帶來的文化輸出效應。
對于優秀的模式我們要借鑒學習。在注重優質IP選取的同時,IP再改編以及內容創新上要更多加入和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積極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014年互聯網BAT巨頭相繼進入電影產業,使得2014年成為“網生代”元年。顛覆了傳統電影產業中制作銷售傳播系列的模式。在觀影群眾主要集中為“80后”“90后”的今天,互聯網將它的優勢在年輕一代的審美及消費行為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熱現象更多需要的是要回歸理性的思考,“互聯網+電影”的模式給人眼前一亮,但論其根本還有著許多不足的地方。互聯網電影需要優質的內容生產,但如果后期的開發不充足,這是優質內容也無法彌補的漏洞。因IP熱的火爆導致一些互聯網企業的盲目進入與哄搶的亂象需要警惕。不管是IP開發還是IP購買都要注重度的原則。互聯網企業在注重IP商業化模式探索的同時,也要注重文化意識,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盡管IP熱給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助力,但在2015年中美簽訂的新的《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議》,預示著我國將在2016與2017兩年中進一步打開電影市場,在未來兩年將會有更多的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給中國本土電影帶來巨大的沖擊。屆時,IP電影是否能抵抗住好萊塢大片的洶涌來襲,時間將會給出一個公正清晰的答案。
注釋
①董雪梅.《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第一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0.
②陳少峰,徐文明,王建平.中國電影產業報告2015.北京:華文出版社,2015:56.
③期待視野: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美學家姚斯提出的一種美學思想,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的各種經驗、素養、審美趣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水平和欣賞要求,在具體閱讀活動中,表現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
[1]陳少峰,徐文明,王建平.中國電影產業報告[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5.
[2]董雪梅.文化產業知識產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尤解平.互聯網+影視:打造多屏時代的影視生態圈[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4]吳學安.影視“IP熱”難掩原創乏力困局[N].金融時報,2015(009).
G2
A
2096-0360(2016)18-0105-04
張麗君,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