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瑾 袁穎華 黃建芳 黃海濱 度 堯 馬 瑨 吳纓芳 謝德勝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上海200240
1982例成人急性腹瀉病例病原譜檢測分析
楊瀟瑾 袁穎華 黃建芳 黃海濱 度 堯 馬 瑨 吳纓芳 謝德勝▲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上海200240
目的了解成人腹瀉病流行特征和病原譜分布,為臨床制訂防控及治療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收集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成人24 h腸道門診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急性腹瀉患者糞標本1982份,送上海市閔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細菌培養和病毒檢測。結果1982份糞便標本中,感染任一致病菌282例,感染率為14.2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最高(8.48%)。感染任一病毒160例,感染率為8.07%,其中諾如病毒感染率最高(5.20%)。本研究顯示,無論細菌或病毒感染,均呈現比較明顯的季節性高峰,夏秋季以細菌性腹瀉高發,而病毒性腹瀉多出現在冬季。結論本研究急性腹瀉患者中病原譜較廣。副溶血性弧菌、非傷寒沙門菌為細菌性腹瀉的主要致病性病源菌,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為病毒性腹瀉的主要致病性病原病毒,應根據不同病原的流行情況,在不同季節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急性腹瀉;病原譜;監測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同時也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一種重要疾病。據現有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億例腹瀉病例,在各國均有流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死亡病例甚至高達200萬例以上[1-2]。腹瀉按照病因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及非感染性腹瀉,其中,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因為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感染[3-4]。細菌性腹瀉常見致病菌為沙門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耶爾森菌等[5-6]。病毒性腹瀉常見致病病毒為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等[7]。急性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臨床上還常伴發熱、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8-9]。因此,系統地檢測腹瀉疫情和病原學情況,了解本病在上海市閔行區居民中的分布情況以及臨床特征,是控制和降低腹瀉在本地區居民中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基礎[10]。
1.1 一般資料
標本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4 h成人腸道門診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間就診的急性腹瀉患者,共1982例。
1.2 診斷標準
腹瀉診斷標準:根據WHO指導原則,在24 h內,排便次數≥3次,大便性狀改變(呈稀便、水樣便或糊狀便等)。排除確診其他疾病,如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肺炎等。另外,符合成人腸道門診就診標準,年齡≥14周歲且時間≤14 d。
1.3 標本收集
采集新鮮糞便≥6 g,分別置于Cary-Blair培養基底及病毒采集盒,均室溫下當天送檢。標本統一送至上海市閔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4 監測項目及結果判讀
細菌檢測項目包括霍亂弧菌、志賀菌、傷寒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非傷寒沙門菌、腸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彎曲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細菌陽性標本定義:送檢樣本中分離出致病菌。
病毒檢測項目包括星狀病毒、腸道腺病毒、札如病毒、輪狀病毒(A、B、C組),諾如病毒(GⅠ、GⅡ)以及其他病毒。病毒陽性標本定義:樣品中檢測到致病病毒核酸。
1.5 檢測方法
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訂的腹瀉癥候群檢驗技術方案和標準流程進行分離培養[11]及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法檢測致病病毒的核酸。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監測結果及主要病因分類情況
我院24 h腸道門診共監測采樣腹瀉患者1982例,全部進行了病毒和細菌檢測。檢測出442份陽性標本,陽性率為22.3%(442/1982);其中,細菌占63.80%(282/442),病毒占36.20%(160/442)。細菌陽性率高于病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37,P<0.05)。
2.2 細菌性病原分類情況
監測時間內共檢測出細菌282株,其中副傷寒弧菌168株,陽性率為8.48%(168/1982),占細菌總檢出數的59.57%(168/282);非傷寒沙門菌104株,陽性率為5.25%(104/1982),占細菌總檢出數的36.88%(104/282);腸致瀉性大腸埃希菌10株,陽性率為0.50%(10/1982),占細菌總檢出數的3.55%(10/282),其中,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檢出6株,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檢出4株。未檢出霍亂弧菌、志賀菌、傷寒沙門菌、空腸彎曲菌、小腸結腸耶爾森菌。
2.2.1 細菌性腹瀉病原季節分布細菌檢測陽性率以5~9月最高。2014~2015年細菌檢出282株,其中,5~9月細菌檢出252株,占全部細菌總陽性率的89.36%(252/282)。2014~2015年檢出副溶血性弧菌共168株,5~11月各月均有檢出,而6~9月檢出率最高,占總檢出副溶血性弧菌的88.69%(149/168)。細菌性腹瀉仍以夏秋兩季最為高發。見表1。

表1 2014~2015年我院腸道門診病例標本各月細菌病原檢測情況[n(%)]
2.2.2 細菌性腹瀉病原年度分布2014年檢出細菌91株,細菌陽性率為15.80%(91/576);2015年檢出細菌191株,細菌陽性率為13.58%(191/1406);2014、2015年細菌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014年,副溶血弧菌共檢出59株,陽性率為10.24%;2015年,副溶血弧菌共檢出109例,陽性率為7.75%;2014、2015年副溶血性弧菌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4年副溶血弧菌陽性率高于2015年。2014年,檢出非傷寒沙門菌23株,陽性率為3.99%;2015年,檢出非傷寒沙門菌81株,陽性率為5.76%;2014、2015年非傷寒沙門菌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5年非傷寒沙門菌陽性率高于2014年。2014年檢出腸致瀉性大腸埃希菌9株,2015年檢出腸致瀉性大腸桿菌1株。見表1。
2.3 病毒性病原分類情況
監測時間內共檢測出病毒160株,其中,諾如病毒103株,陽性率為5.20%(103/1982),占病毒總檢出數的64.38%(103/160),諾如病毒GⅠ型15株,諾如病毒GⅡ型88株;輪狀病毒33株,占病毒總檢出數的20.63%(33/160),全部為輪狀病毒A組;札如病毒15株,占病毒總檢出數的9.38%(15/160);星狀病毒7株,占病毒總檢出數的4.38%(7/160);腸道腺病毒2株,占病毒總檢出數的1.25%(2/160)。見表2。
2.3.1 病毒性腹瀉季節分布結果顯示,2014~2015年病毒檢出160株。從時間分布上看,病毒陽性檢出率在2014年2月、2014年12月、2015年2~3月共出現3個高峰。提示病毒性腹瀉仍以冬季最為高發。見表2。

表2 2014~2015年我院腸道門診病例標本各月病毒病原檢測情況[n(%)]
2.3.2 病毒性腹瀉年度分布2014年檢出病毒80株,病毒陽性率為13.89%;2015年檢出病毒80株,病毒陽性率為5.69%;2014、2015年病毒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4年病毒陽性率高于2015年。2014、2015年居病毒感染病原首位均為諾如病毒GⅡ型,2014年諾如病毒GⅡ型共檢出49株,陽性率為8.51%;2015年諾如病毒GⅡ型共檢出39株,陽性率為2.77%;2014、2015年諾如病毒GⅡ型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4年諾如病毒GⅡ型陽性率高于2015年。2014、2015年居病毒感染病原第2位的均為輪狀病毒A組,2014年輪狀病毒A組共檢出17株,陽性率為2.95%;2015年,輪狀病毒A組共檢出16株,陽性率為1.14%;2014、2015年輪狀病毒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4年輪狀陽性率高于2015年。見表2。
本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市閔行區成人急性腹瀉病病因中細菌性腹瀉及病毒性腹瀉比例接近,且細菌性腹瀉患病率高于病毒性腹瀉。其中,2015年細菌性腹瀉病例總體感染率較2014年下降了2.2%,優勢病原菌和2014年基本相同,略有差異。2015年副溶血性弧菌陽性率低于2014年,2015年非傷寒沙門菌陽性率高于2014年。近年來,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已由過去的志賀菌轉變為副溶血性弧菌以及沙門菌[12-14]。另外,上海為沿海地區,飲食習慣以進食海產品居多,而副溶血性弧菌多通過帶菌海產品感染,因此這也是在本次監測中,大比例檢出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因素[15-16]。本次監測提示現有細菌性腹瀉病原譜可能發生改變,需要長期監測,不斷更新和驗證[17]。
2014~2015年監測結果均顯示上海市閔行地區諾如病毒為病毒性腹瀉的優勢病毒。相較我國其他地區(如北京、寧波、天津、廣州等)的病毒性腹瀉以輪狀病毒為優勢病原的監測結果略有差別[18-22]。本次監測結果與上海市寶山區及浦東新區(2011、2012年)的監測結果相似[6-7]。本監測醫院毗鄰上海市閔行開發區及多所高校,監測病例中男性青壯年占很大比例,因此出現較多諾如病毒感染病例可能與此有關[8,12]。
從監測結果分析,急性腹瀉在不同季節的發病數量顯著不同,其發病病原亦不盡相同。夏、秋季多見細菌性腹瀉,而病毒性腹瀉則全年均有發生,但以春、冬為高發季節。此結論與寧波、天津等地報道的季節分布特征相似[5,10]。
通過以上數據和結果分析,上海市閔行區成人急性腹瀉病的發病形勢不容樂觀,細菌病原以存在于海產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為感染首位,病毒病原以諾如病毒GⅡ型以及輪狀病毒為主。另外2014、2015年監測結果顯示,轄區內未出現霍亂病例,提示現有對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完成較好。因此,應廣泛開展由點到面的病原監測并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切實降低上海市閔行地區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率,為創建健康文明的國際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23]。
[1]楊煥章,嚴育忠,范慧清,等.544例急性腹瀉門診病例糞便的細菌菌譜及藥敏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12):1682-1683.
[2]張靜薇,呂艷,黃杰.1388例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分析[J].西部醫學,2015,27(1):125-127.
[3]孫海潮.676例糞便輪狀病毒抗原的測定結果[J].醫療裝備,2016,29(1):151-152.
[4]章溢峰,柏品清,傅靈菲.上海市某三級醫院310例食源性腹瀉病例檢測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5,27(11):715-717.
[5]楊天池,趙鳳敏,李巧方,等.2011年~2013年寧波地區居民急性腹瀉病原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26(4):559-564.
[6]茅儉英,向倫輝,沈雋卿,等.2014年上海市寶山區腹瀉病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6,23(2):215-218.
[7]傅益飛,孫喬,葉楚楚,等.2012年上海市浦東新區急性腹瀉門診病例病原譜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4,29(5):349-353.
[8]傅益飛,孫喬,朱渭萍,等.2011年上海市浦東新區社區居民急性腹瀉病病原譜監測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3):246-250.
[9]陳惠芳,胡婷婷,姚月嫻,等.廣州地區5歲以內兒童病毒性腹瀉病原及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4):336-339.
[10]高璐,孫忠,王成武,等.天津市居民腹瀉癥狀發生情況及就醫行為調查分析[J].天津醫藥,2016,2(4):231-234.
[11]景懷琦,黃留玉,段招軍,等.腹瀉癥候群病原學監測與檢測技術[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12]劉瓊.夏秋季散發感染性腹瀉發病原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17(1):2-3.
[13]度堯,吳纓芳,陳云天,等.708例腹瀉患者糞標本病毒檢測及臨床特點[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12):740-743.
[14]張曉宇,蔡正華,李一航,等.2005年西安市細菌性腹瀉病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06,9(21):470-471.
[15]崔恩博,陳素明,吳麗,等.2009~2013年我國16省市社區獲得性細菌性腹瀉病原菌分布及臨床耐藥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4,27(3):143-147.
[16]徐宇仙,焦建中,陳美華,等.蘭州地區683例細菌性腹瀉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縫隙[J].武警醫學,2010,21(6):488-490.
[17]王毅,程周祥,劉麗芳,等.蕪湖市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病原學結果分析[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5,21(2):92-94.
[18]胡江,陳道利,夏峰.細菌性腹瀉171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7,32(5):616-617.
[19]侯淑敏,李傳霞,李紅,等.細菌性腹瀉468例藥敏結果與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2,33(7):115-116.
[20]羅友軍,肖嬡,譚轉歡,等.2012年1876例腹瀉患者輪狀病毒的檢測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6):44-46.
[21]李君梅,黃玉蓮,帕力旦·吾孜克,等.新疆克拉瑪依市夏季細菌性腹瀉病監測分析[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5,30(6):19-20,48.
[22]賴華基.韶關市腹瀉患兒腸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4):41-43.
[23]Li J,Hu J,Wu F.Etiological surveillance for diarrhea in Shanghai from August 2013 to July 2014[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15,36(10):1099-1103.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ic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1982 patients with acute diarrhea
YANG XiaojinYUAN YinghuaHUANG JianfangHUANG HaibinDU YaoMA JinWU YingfangXIE Deshe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Diseases,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 features and pathogen spectrum distribution of adult diarrhea cases,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 A total of 1982 sto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arrheal patients in Enteric Diseases Clinic of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during January 1st,2014 to December 31st,2015.The sto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bacteri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detections in Minhang Distric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Shanghai.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bacterium was 14.23%(282/1982).The detection rat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8.48%)was higher than any other bacterium.The positive rate of virus was 8.07%(160/1982).The detection rate of Norovirus(5.20%)was higher than any other virus.It was suggested that bacteria or virus infection all showed obvious seasonal peak.The prevalent seasons of bacterial diarrhea were summer and autumn and viral diarrhea was winter.Conclusion The pathogen spectrum is w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arrhea.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nd Salmonella,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viral infections are Norovirus and Rotaviru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pec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based on different seasons and various pathogens.
Acute diarrhea;Pathogen;Surveillance
R378
A
1673-7210(2016)07(b)-0060-04
2016-04-14本文編輯:程銘)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科研課題計劃(2016WYYJ02)。
楊瀟瑾(1983-),女,博士;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消化道傳染病、結核病。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