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璐
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中音樂的運用與形態
●袁野璐
南岳衡山為我國“五岳”之一,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以佛道共存一山著稱于世。擬以2013年以來南岳地區全真派道教“早晚課”儀式音樂為研究對象,對儀式所用音樂“南岳韻”進行記譜與分析,旨在對南岳地區道教課誦儀式音樂進行全面的描述與分析,并由此管窺南岳地區道教音樂的特點。
南岳;道教;道教音樂;早晚課儀式;儀式音樂
道教作為宗教正式進入南岳的是上清派,晉太康年間,其開派始祖魏華存潛心修道于南岳,并著有《黃庭經》。她是中國第一位正式出家的女道士,道家稱南岳夫人,仙逝后,歷代帝王多次為她賜額修觀。著名詩人李白有詩云“尋仙向南岳,應見魏夫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全真道譚教清參訪南岳,他在半山亭購地建觀,重振南岳道統。南岳仍是道教在江南的主要傳播基地和活動中心,在道教圣地的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中,南岳有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三福地和南岳衡山洞。
(一)南岳“早晚課”儀式
南岳地區的道教科儀最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基本成形,其全真派科儀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全真派科儀并無區別,只是會在使用時加入一些地方民俗特色的儀式,如南岳的圣帝朝科格式與別處大同,只是內容為朝奏贊頌南岳圣帝。①南岳坤道學院孟誠亮道長口碑。
由于多數宮觀多為近幾十年來復建,道士人數不足和道教經典的缺失,目前南岳一些宮觀除每日必行的早晚功課外,其余科儀法事已經很少做了。如今主要的科儀活動大多集中在規模較為完整的南岳大廟舉行,或者聯合幾個宮觀和南岳道教學院的學生一起在某個宮觀舉行。②筆者于2013年3月26日參加的太上老君祝壽法事,就是由南岳大廟道士、玄都觀道士以及道教學院學生在玄都觀聯手共演的。南岳大廟的常用科儀有早晚壇功課、祝壽科儀、玉皇朝科、三元朝科等,由于一些科儀有特定的舉行時間,故本文選取在南岳大廟舉行的日常科儀做調查與分析。
“早晚課”儀式,即早晚壇功課,全稱《玄門日誦早晚課》,又叫早晚壇經。閔智亭《道教儀范》中說:凡住廟道士,必按時上殿誦經,定為必行的功課,所以早晚壇經,又叫做早晚功課經,是為了行日用之修持。功課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走過場”,天天把兩本經溫習溫習,是有其深刻的用意。教門規矩卯時早課,誦清靜、普化者,乃是分輕清之義也;酉時晚課,誦救苦、升天、拔罪等經,是有濟陰凝之義也。③閔智亭:《道教儀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6頁。
南岳道教“早晚課”科儀繼承全真派玄門日誦早晚課精髓,住廟道士每日按時上殿焚香誦經,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無比虔誠。大廟張法益道長告訴筆者:“早晚課”是道士修行的一部分,功課中的經文不僅要能熟練念誦,還需要領悟理解其內涵,如此方能在課誦之時達到修持自身的目的。
(二)南岳道教儀式中使用的音樂
當今道教音樂可分為“正一道樂”和“全真道樂”兩大道樂流派,南岳各宮觀屬于全真派宮觀,在科儀法事中所用的科儀為全真科儀,故其使用的音樂也為全真道樂,或稱“全真韻”。由于流傳地域的不同,“全真韻”可分為通行全國的“十方韻”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方韻”,如北京韻、嶗山韻、廣成韻、武當韻等。南岳地區所用的全真韻“屬十方韻體系,由于地域關系所以亦略帶地方特征”①閔智亭:《湖南全真正韻譜·序》,南岳道教協會編。。
南岳各道教宮觀中所用的韻腔被當地人稱為“南岳韻”。筆者認為,“南岳韻”同“北京韻”“嶗山韻”“武當韻”一樣,是一種具有南岳地域文化特征、受南岳方言、南岳民間音樂影響的獨具當地特色的道教韻腔②此處借鑒劉紅:《試論“武當韻”——兼談道教音樂的哲學蘊含》,載《黃鐘》1990年第1期。文中提到:只要形成一定獨特風格色彩,并具有一定影響的地方性道教音樂,就應視為一種地方韻。。“南岳韻”一詞在南岳衡山地區流傳已久,就連南岳大廟中年紀稍長的高道也說不清是何時開始用該詞來稱呼他們所稱之的韻腔。但“南岳韻”經南岳的歷史性地位而影響著湖南全省,卻已有很長時間了。明清時“南岳韻”曾遍及湖南全省,這幾年又發現江西、福建等省也有“南岳韻”流傳。抗日戰爭時期,南岳的道教徒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南岳失陷后,寺院宮觀損失極大,使得許多教徒流失他方。南岳道教一度低落,南岳韻也隨之在南岳瀕臨滅絕。自1988年起,經長沙羅永曦老道長及南岳李圓益道長傳授,“南岳韻”又回到了南岳諸觀,許多經韻已經失傳,僅留38首。湖南省道教協會長黃至安道長注意到“南岳韻”所面臨的嚴峻問題,便邀湖南音樂界專家李憲光、傅力時對羅永曦、李圓益二位道長進行錄音記譜,并且全部錄制成唱片,整理出版了《湖南全真正韻譜輯》一書,將南岳韻48首經韻以簡譜配“當請”譜的書面形式保留下來。③任宗權:《南岳全真正韻考》,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cf721010007ie.html2002年,武漢音樂學院道教音樂研究室與湖南省道教協會在南岳共同攝制《薩祖鐵罐施食科儀》并出版發行,完整的記錄了南岳“施食”科儀的過程與所用經韻,為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音像資料。
2005年,中國道教協會在湖南南岳開辦了“中國道教學院南岳坤道班”,如今南岳大多數年輕道士均畢業于此。在道教學院中,教授的是便于交流和學習的全真“十方韻”,而到宮觀修行后,又隨師父學習“南岳韻”,所以在南岳多數道士能夠在“南岳韻”和“十方韻”之間自由轉換。一般日常的修行功課使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南岳韻”,而大型法事上由于人員結構復雜,為了配合,則統一采用“十方韻”。而“南岳韻”與“十方韻”相互交融,也成了南岳道教音樂的一大特點。
(一)儀式時間
南岳“早晚課”儀式的時間較為固定,早課在早飯之前,于6時開始,持續40~50分鐘,時間長短根據當天道士念誦語速為準;晚課時間通常為晚飯后的18時左右④晚課開始時間各個宮觀都有不同,如衡山半山亭玄都觀為晚飯前進行晚課。,持續時間為30分鐘左右,南岳大廟對游客開放的時間為早上7點至下午17時30分,而大廟內早晚功課均在游客未到來或散去后舉行,所以時間上不受游客影響。
(二)儀式過程與音樂的運用
儀式開始之前,一位身著大紅色經服的道長站在經臺前發鼓三通,每通鼓之間間隔約10分鐘,此時道眾會陸陸續續進入大殿,一部分道士進入木欄內更換經服,從經臺下面的柜子里取出各自的法器,將《玄門日誦早晚課》一書置于前額對三官神像鞠躬,另一部分則站在木欄外圍等待。通過筆者的采訪得知,站在外圍的道士一般是新來的或者對經文法器不太熟悉,所以不便進入內場,以免出錯驚擾神仙。還有一些晚來的道士也會自覺地站在外圍,不打擾其他人。隨著經師最后一通鼓聲落下,功課正式開始。早晚課所用的法器有鼓、鈴、引磬、镲、大木魚、小木魚、磬、鐺子、懺鐘。
每天參加早晚功課的人數是不固定的,這是因為南岳大廟為香火廟,平時各類事務較多,一些道士由于忙于公務或者由于身體的原因可以不參與功課。⑤南岳大廟溫理行道長口碑。
早、晚兩場課誦儀式均是由發鼓三通開始,大致結構相當,分別借由[澄清韻]和[步虛]兩首韻曲達到肅清雜念、三業清凈的境界,為課誦儀式奠定基調,再誦經、咒語和各類寶誥,最后以皈依道、經、師三寶結束。儀式程序見表1。

表1 早晚課程序
此外,每逢初一、十五神仙圣誕時,在三皈依后加念祝壽文。在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南岳道教“早課”儀式是按照經韻、神咒、經文、寶誥、經韻的順序進行;“晚課”儀式是按照經韻、開經偈、經文、寶誥、經韻的順序進行,這些都與閔智亭道長所著《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注》①閔智亭:《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中所記錄的內容與順序一致,這說明南岳“早晚課”儀式與其他全真派宮觀早晚功課經儀式應當是相當的。
南岳大廟的早晚課儀式與同為道教全真派的北京白云觀②張之良:《北京白云觀早晚壇功課經音樂解析》,《中國道教》,1996年第1期。與武當山③史新民主編:《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版,轉引自胡軍:《當代正一與全真道樂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6頁。早晚課儀式過程相較基本相同,但又有細微差別,以早課為例(見表2)。

表2 三地早課儀式比較
在上表中可以看到,南岳早課儀式的過程與北京白云觀和湖北武當山基本相同(在記錄儀式過程時筆者將南岳的小啟請與提綱共同記作提綱),都是由[澄清韻]起腔,經過神咒、經文、寶誥最后經由[中堂贊]、懺悔文到[小贊],神咒、經文以及寶誥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南岳和武當山的經文為4部,白云觀只有3部,寶誥在白云觀和武當山都只念誦12部,在南岳去掉南極寶誥,增加了觀音、司命、圣帝3部寶誥;整場儀式中,白云觀比南岳多出了祝圣文、土地咒和大皈依,而武當山則是在[小贊]之后就結束了早課。值得注意的是,在白云觀的記錄中,有[太極韻]這一曲牌,而我們通常把道教音樂中的“曲牌”看做是器樂音樂,所以,在白云觀的早課儀式中是有樂隊存在的,武當山沒有明確記錄,但是在南岳各個宮觀中沒有樂隊,即儀式過程中只有人聲和法器聲,沒有絲竹管弦音樂,這也是南岳早晚課儀式的一大特點。
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音樂可以分為音樂性較強的詠唱類型和音樂性較弱的念誦類型。詠唱型經韻旋律起伏明顯,有明確的節奏和調性,會用全套的法器加以伴奏,在聲音效果上較為輝煌,一般是一位經師開頭,提示調高和經文內容,再由全體道眾共同完成。節奏為規整方正、四平八穩的2/4或4/4拍,速度稍慢,多采用宮調式,顯示出莊嚴肅穆的氣氛。一字多音和一字一音的腔詞組合相結合,慢中有快,穩中有變,曲調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念誦類音樂無明顯旋律起伏、無明確調性、無節拍劃分、無明顯樂音組合規律、不帶情感、近似說話。按照句幅、音調和節奏還可細分為朗誦式和吟誦式兩種,其中朗誦式是一種按照經詞的韻律,以自然的語言音調來朗誦的類型,有較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每句經詞之間會有換氣和停頓,一般會用木魚、引磬和鈴來伴奏。吟誦式則旋律性較弱,句與句之間無明顯分隔,往往一篇經文一氣呵成,語速較快,只用木魚來控制節奏。
本文主要以詠唱類型音樂為對象進行形態分析①本文中所有的南岳韻譜例均為南岳大廟道眾演唱,筆者記譜;十方韻譜例摘自武漢音樂學院道教音樂研究室編:《全真正韻譜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版。,以窺探南岳道教音樂的特征。
(一)旋律形態
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中使用的音樂被稱為“南岳韻”,音樂特征總體上與“十方韻”相當,而不同于“十方韻”的最大特點在于部分段落節奏更為緊湊、音符短小,例如在[彌羅誥][斗姥誥]和早晚[三皈依]中都有一段一字一音、節奏稍快的段落,這在十方韻中是很少見的。
譜例1三皈依(片斷)
南岳韻:

十方韻:

由此可以看出,在同樣一段經詞的處理上,南岳韻選擇的是加快經詞速度,第一句與后面的樂句形成速度上的對比;十方韻則處理為不緊不慢的一字一小節,四段經詞用同一旋律。在音高方面,十方韻最高音到了小字二組的c音,而南岳韻一直保持在中音區,大廟曾高清道長告訴筆者:“十方韻適合乾道演唱,乾道中氣足,聲音高亢,而坤道氣息較弱,唱久了容易累,‘南岳韻’選擇一字一音,兩小節一換氣的旋律,也正是契合了坤道氣息的特點。”
除此之外,縱觀早、晚兩場課誦儀式,當中使用的經韻除了早課的中堂贊和小贊外,其余均為早晚相呼應:

以上四組經韻中,每一組在體裁、內容和功能上都是相同或相似的,雖然音響效果并不完全一樣,但通過譜面分析,可以發現每組經韻在旋律進行上也有著互通之處。以下為每組經韻在旋律上的對比分析,由于篇幅關系,本文僅選取其中個別旋律進行舉例。
首先,早課第一首[澄清韻]與晚課第一首[步虛]。
譜例2
散起:

上板第一句:

散落:

以看出,這兩首經韻在頭尾散板時的旋律非常相似,中間部分旋律的走向及骨干音也保持一致。上板后的[澄清韻]和[步虛]旋律幾乎可以看做是對同一旋律的擴充或壓縮。
其次,兩首《吊掛》,早課吊掛為[雙吊掛]韻,晚課吊掛為[下水船]韻,雖然使用的韻不同,但二者在形態上也有相似之處,如結尾旋律。
譜例3

二者除了第三、四板稍有不同外,其余旋律完全一致。
再次,[彌羅誥]和[斗姥誥]是早晚課中分別唯一詠唱的誥類經韻,二者中間同有一段一字一音帶有唱誦性的剁板旋律,在結構上就趨于一致,都是由一字多音的慢速部分①此處慢速和快速是指聽覺上的速度,由于經詞稀疏則感覺慢,經詞密集則感覺快。實際速度不變。和一字一音的快速部分兩者組成:
譜例4
慢速部分:

快速部分:

除了起音不同和[斗姥誥]快速部分中在第一句旋律第三板后加入六板,其余均與[彌羅誥]保持一致,譜例為快速部分中相同結束句。
最后,早晚課的[三皈依]與上述兩誥情況相似,不同之處僅僅在于晚課[三皈依]的第三段經詞后加入兩句剁板旋律,而早課中則沒有這一部分。
在調性上,早課六首韻腔的調式分別為宮——宮——商——徵——徵——宮,晚課四首韻腔的調式分別為宮——宮——商——宮,除去[中堂贊]與[小贊]兩首徵調式的韻腔,其余韻腔的調式同樣呈現出一一對應的特點。
(二)節奏形態
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音樂的整體曲調略顯活潑,節奏型較短小,音符較多,以帶十六分音符的、這三種節奏型最為常見,下表通過對儀式使用的音樂中這三種節奏型出現頻率進行統計(見表3)。

表3:節奏型出現次數統計
上表顯示,在南岳“早晚課”音樂中,短小音符組成的節奏型在曲目中運用十分頻繁,多占韻腔的一半以上,且早課該種節奏型略多于晚課,除此之外,XX和XXX的節奏型也經常出現,而時值較長的二分音符以及四分附點音符除偶爾在結尾出現之外,并不多見。這些短小的音符構成的節奏型,使得所唱的音符增多,讓南岳“早晚課”音樂呈現出高低起伏、富有韻律的特點。
(三)結構形態
“早晚課”儀式音樂結構可以從韻體和句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韻體結構
所謂韻體結構,是指整首韻腔的結構形式,南岳道教“早晚課”音樂的韻體結構有散起散落、散起整落、整起整落三種形式。
“散”是指散亂無序、節奏上沒有規律的自由狀態①劉紅:《蘇州道教科儀音樂研究——以“天功”科儀為例展開的討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頁。,在節拍上以散板標記。“整”是指節奏規整有序,有一定的節拍規律的節奏形式,在節拍上以2/4或4/4標記。在韻腔中“散”和“整”的劃分是以法器中木魚和磬的擊節為標準的。“散”的部分無論多長,只擊一次,即一板,或者一音一板,速度加快;“整”的部分則是韻腔一拍擊一板,間隔時間相同。從“散”進入“整”稱之為“上板”,即合上板眼,聲音行為上為一人領唱“散板”,“上板”后眾人接唱。
散起散落的韻體結構顧名思義是指韻腔開頭和結尾處為散板,這樣的韻腔有[澄清韻][步虛]兩首。散起整落則是開頭自由,中間部分直到結束部分都為規整的節奏形態。這樣的韻腔有[彌羅誥]一首。整起整落是指韻腔開頭和結尾均呈整齊有序的狀態,全曲都在均勻的擊板下完成,這在早晚課音樂中占大多數,如[小贊][中堂贊]、早晚[三皈依]、早晚[吊掛]等。
還有一種結構是整首韻腔都呈現出自由散漫的節奏特點,如[提綱]。
2.句式結構
句式結構是指樂句與樂句、樂段與樂段之間的結構關系,可分為方整型樂句、非方整型樂句兩種類型。方整型樂句是指上下樂句之間句幅長短一致,如[中堂贊]上下兩樂句均為五小節,為對稱結構。非方整型樂句是指上下樂句之間句幅長短不一致,或上句長下句短,或上句短下句長,如早課吊掛上句為八小節,下句為九小節;[步虛]第一句為八小節,第二句為八小節,第三句為十小節,前兩句是方整樂句,后兩句是非方整樂句。在南岳韻中,非方整型樂句占多數。
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音樂是存在于湖南南岳地區的道教音樂中的一種,儀式采用的是全真派的科本儀范,在總體結構上與全國其他地方的全真宮觀有著共同的特征,但是在儀式項目的選擇上,由于各地宮觀取舍不同,所以存在細微差別。
在音樂方面,南岳課誦儀式所用音樂被當地道人稱為“南岳韻”,該韻是通行全國的全真“十方韻”體系下,帶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韻”。音域較為低沉、節奏緊湊、旋律豐富,帶有南方委婉溫潤的特征,相較于“十方韻”更加適合南岳獨特的坤道文化。
雖然“南岳韻”是全真正韻與南岳方言、民間音樂結合的產物,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符合南岳獨特的道教文化,但是由于近年來道教學院對年輕道士的統一教學與管理,使得“南岳韻”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由于交流的方便,越來越多的道士選擇學習“十方韻”。在湖南,“南岳韻”使用主要集中在衡陽市和長沙市的部分宮觀,岳陽市的全真道觀已經全面采用“全真正韻”②岳陽市道教協會會長劉圓誠道長口碑。。即使在南岳地區,一些年輕道士由于接受的是道教學院的“全真正韻”教學,在進入宮觀后很難轉變原有的演唱方式,即使是跟隨師父學習了“南岳韻”的韻腔,在演唱上也難免夾雜上“正韻”的因素。最重要的一點,筆者認為,現在的道教宮觀不僅僅局限于當地人修行,一個宮觀往往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道士,平時用普通話交流,誦唱經韻時也多用普通話,這就使基于本地方言而形成的“地方韻”慢慢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不可否認的是,在文化大交融的環境下,“地方韻”的“十方”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要使南岳道教音樂走出去,是保護還是發展,有待道內人士和學界進一步商榷。
袁野璐,女,武漢理工大學與武漢音樂學院聯合培養藝術學理論2015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