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娟,耿 楊,付融冰
(1.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 200233;2.河南華美龍置業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16)
企事業建筑物周邊停車位生態型改造設計初探
康麗娟1,耿楊2,付融冰1
(1.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 200233;2.河南華美龍置業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16)
隨著汽車保有量增加,企事業單位停車矛盾突出,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亦如此,為緩解停車難問題,擬將原有路面改造為停車位。為使停車的負面環境影響降至最低,本著安全第一、生態優先、多功能集合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停車位生態型改造技術進行了討論。根據場地特征,建議改造區域選擇滲透性鋪裝,在垂直尺度上,從上至下依次為鏤空植草磚面層、水泥砂漿結合層、碎石基層和滲透性混凝土墊層。在平面上,以條石將停車位區隔,植草磚鏤空處種植地錦、漆姑草等禾本植物。為滿足車輛在停車區域內不發生滑溜和場地排水的需求,停車位坡度控制在0.2%~0.5%。本項目為改造工程,對生態型停車位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生態型停車位;改造;透水鋪裝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占地10 000 m2,共有職工385人,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加,停車設施的配建供給與停車需求之間的矛盾加深。為緩解停車難,主體建筑周邊路面開辟了路面停車位。為使路面停車對環境的惡性影響降低,擬對建筑物周邊停車位進行生態型改造。
研究區域地勢平坦,如圖1所示,主體建筑后依次為綠化帶、路面與附屬建筑。在保障消防與出行安全的基礎上,擬將部分路面改建為固定停車位。擬改建停車區域為L形,總面積135 m2。經勘察,擬改建區域下方有電纜、消防信號水管、自來水管、變頻泵水管和消防水管等管路。為保證管路安全,與原有路面相比,該區域垂直可改造深度為0.30 m。
擬改建區域土壤為黏土,取土樣風干,過40目篩,以截面半徑為15 cm的有機玻璃柱進行測試,其穩定滲透系數為9.1×10-7m/s?,F場以雙環滲透儀測定,土壤入滲的空間變異較大,大部分樣點穩定滲透系數在5.4×10-5m/s左右,滿足綠化土壤入滲率的要求[1]。

圖1 研究區域示意圖
2.1安全第一
首先停車位的改造不能影響周圍路面及建筑物的安全。其次不能影響原有的排水安全,不能因為路面改造為停車場地而增加積水風險。再者停車位的生態化改造不能影響其正常功能,不能因為生態建設影響停車位的結構安全。另外區域內的各類市政管道、設施、植物必須統籌安排,保證其正常使用,植物必須保證有必要的生長空間。并且停車位與其周邊的道路、建筑的位置關系必須滿足城市交通安全要求。
2.2生態優先
盡可能創造條件進行綠化,將植物面積和綠量最大化,通過植物、工程措施等將停車位氣、聲、光、水等污染的負面影響最小化。不裸露土壤,采用透水性強的鋪裝材料,盡可能增加場地對地表徑流的滲透和其污染物的生物攔截作用;通過綠化植物的種植設計,緩解車輛停放引發的溫度上升、尾氣排放等問題,盡可能營造無公害、無污染、無噪聲及美觀實用的停車位。
2.3多功能性
企事業停車位是很容易被本單位及外來人員感知的景觀特征,生態型停車位展示給人們的不僅是停車的便利,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停車位不僅能夠起到展示單位風貌、美化環境的作用,還能夠作為科學研究的載體,為停車場地生態型改造提供技術支持,并起到教育展示的功能。
2.4以人為本
將路面改造為停車位解決了單位停車難問題,為駕駛者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使用者對通行和景觀的訴求,因此在停車位的生態型改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受眾類型,通過景觀營造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生態型停車場就是以生態理念指導的,對環境惡性影響降低到最小,符合生態安全要求,同時滿足城市使用、安全、衛生、景觀等方面的要求,功能完善、環境健康、景觀優美的現代停車場[2]。生態型停車位設計的目標就是通過植物和工程措施將停車位的負面影響最小化。
3.1車位設置
本停車區域主要停放本單位職工通勤的小型車,受原道路寬度制約,該停車位依照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3],原雙向通行道路改為單向通行,主體建筑后方停車位設置為斜列式30°停車,主體建筑側面停車位設置為垂直停車位。
3.2面層材料
常用的地面停車場面層材料有石材、混凝土、瀝青等,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地表徑流總量增加、熱污染、尾氣污染、輪胎磨損及油品滲漏導致的地面污染和景觀單調化等。生態型停車場常用面層材料有草坪磚、草坪格和超級植草地坪等[4],主要特點是高綠化、高承載,透水性能好,草坪成活率高,綠地面積大。本研究中,面層材料須滿足硬度、孔隙度、滲透性的要求。滲透性強的面層材料能促使攜帶空氣中的污染物和地面污染物的城市雨水滲透進入土壤,利用土壤自凈功能對場地雨水徑流進行凈化,并且起到補給地下水的作用。而將滲透性鋪裝與綠化相結合能降低鋪裝的熱輻射。因此結合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透水磚等面層材料特征,本場地面層的主體材料選擇鏤空植草磚。此外,植草磚花色、樣式繁多,便于提供獨特的鋪裝圖案,創造視覺趣味。
改造后車位為固定車位,建議分區鋪裝,車位間以條石進行分隔,單個車位內鋪設植草磚。分隔車位不僅能起到規范停車、合理利用停車空間的作用,還能夠減少司機對植草區域的踩踏,并便于雨天及穿高跟鞋的司機通行。
3.3垂直結構
該停車區域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環境,因此在其生態化改造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體現生態理念。車位垂直結構如圖2所示,從上至下依次為植草磚/條石面層、水泥砂漿結合層、碎石料基層和透水混凝土墊層。

圖2 停車位垂直構造示意圖
雖然該停車位車輛駛入駛出頻率不高,但為了保護其下方管道系統及防止車位碾壓變形,并減少不透水路面,增加雨水下滲,最下層設計為滲透性混凝土。參照《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CJJ/T 135—2009)及相關研究[5],墊層高度100 m m,強度等級C30,透水系數1.00 m m/s以上。
墊層之上為粒徑10 m m左右的碎石料基層,基層厚度100 m m。基層雨天向下滲透雨水外,在極端降雨條件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結構內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并起到對入滲污染物的攔截與降解。另外碎石料具有較大的剛度,可以提供良好的荷載分布和抗剪強度,可以減輕車輛作用下的轍槽。
面層采用植草磚與條石分區鋪裝。植草磚自身鏤空及塊體間的接縫可滲透雨水,塊體之間的嵌鎖作用可擴散荷載,抵抗一部分的永久變形[6]。但植草磚面層整體性差,表面接縫多,若平整度不好,將不利于車輛順暢行駛。因此結合層的選擇非常重要。黃沙施工簡單,造價低,且有利于雨水下滲及污染物的攔截,但是雨水會使沙子流失,造成結合層不平整。建議結合層選擇M 10水泥砂漿,且水泥砂漿應使用粗砂以保證其透水性能。
3.4排水性能
地表透水鋪裝和植被能夠降低地表徑流流速、提高水質,但是同時,停車位因為其交通功能決定了降雨時需要迅速排水。本停車場地采用表面排水、滲透排水和蓄水型排水相結合的方式。一般降雨條件下,降雨應盡可能從滲透性鋪裝面層入滲進入土壤,透水面層和碎石料基層也能提到一定的蓄水作用,同時地表植被也能對降雨滲、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極端降雨條件下,為防止積水,應為超量雨水設置雨水口。為避免地面侵蝕,地表水膜徑流的深度不應超過25 m m,速度應控制在0.8~0.9 m/s[7]。為滿足車輛在停車區域內不發生滑溜和場地排水的需求,停車位坡度控制在0.2%~0.5%。
3.5植物選擇
在停車場中,植物可以達到屏障、組織交通、改善小氣候等多種功能,能減少停車給人們帶來的壓抑感,營造景觀。停車位綠化作為場地綠色系統的一部分,在植物的選擇上首先要與場地大環境的綠化風格統一。其次,植物選擇應該以鄉土種為主,選擇生命力強、耐瘠薄、耐踐踏、抗污染、耐旱等優點的植物種類。另外,植物配置時還需要考慮陽光對人活動的影響,該停車位距離主體建筑不足3 m,為保證樓宇光線充足,不建議選擇高大常綠植物。結合場地總體綠化情況及相關研究成果[8],建議在植草磚鏤空處種植地錦、漆姑草等。
本研究中車位生態型改造區域受場地特征限制,在垂直深度上,僅能改造300 m m,從上至下依次為植草磚/條石面層(80 m m)、水泥砂漿結合層(20 m m)、碎石基層(100 m m)和透水性混凝土墊層(100 m m)。在平面上,以條石將停車位區隔,植草磚鏤空處種植地錦、漆姑草等禾本植物。為滿足車輛在停車區域內不發生滑溜和場地排水的需求,停車位坡度控制在0.2%~0.5%。
[1]DG/TJ 08-231—2013,園林綠化栽植土質量標準[S].
[2]陶小燕.機動車生態型地面停車場建設基礎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3]DG/TJ 08-7—2014,建筑工程交通設計及停車庫(場)設置標準[S].
[4]王艷梅,黃濤.生態停車場面層材料系統初步探討 [J].綠色科技,2013(3):96-99.
[5]王培新,黃洪財,桂苗苗,等.道路透水混凝土材料的影響因素及力學性能研究[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14(3):1-4.
[6]趙亮.城市透水鋪裝材料與結構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0.
[7]尼古拉斯·T·丹尼斯,凱爾·D·布朗.景觀設計師便攜手冊[M].劉玉杰,吉慶萍,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76.
[8]闕彩霞,胡永紅,秦俊,等.上海市嵌草型鋪裝的初步調研[J].北方園藝,2010(20):123-125.
U491.7
B
1009-7716(2016)09-0099-03
2016-05-30
滬環科(2015-09)
康麗娟(1979-),女,河南長葛人,博士,高級工程師,從事水污染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