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亞東/
直面夏糧收購中的新挑戰
——關于如皋市夏糧收購的實踐與思考
文/劉亞東/

做好糧食收購工作,是保障地方糧食安全和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地方糧食部門的主要職能。今年以來,受糧食高庫存、連續陰雨及非現金結算等多個層面多種因素的影響,夏糧收購工作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給糧食部門帶來新挑戰。做好今年的夏糧收購工作,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以來,面對倉容不足的嚴峻形勢,江蘇省如皋市糧食部門通過加快儲備糧輪換、返租內部承包庫站用于儲備糧移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多種措施去庫存、擴倉容,特別是策應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要求,緊緊抓住永友糧油集團落戶如皋港的機遇,將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通糧麥業公司46.5%的股權計1100.19萬元的資產,轉讓給永友糧油集團,組建通糧麥業國有控股公司,并成功地將通糧麥業國有控股公司如皋港庫9.3萬噸倉容申報為托市收購點。到目前為止,共騰出13萬噸有效倉容用于托市收購,倉容量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年的夏糧托市收購量,完全可以做到夏糧敞開收購,應收盡收。
糧食部門的職能之一是方便農民買糧賣糧,不僅要買得進賣得出,方便快捷也是題中之義。今年如皋市夏糧收購共設置了6個托市收購點,地理位置分布上較均衡,但在倉容量上,主要集中在如皋港,北部和中部倉容量較少。在今年如皋小麥大幅減產、質量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賣糧,減少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保障農民最大收益,或者說是把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國有糧食企業簡單地坐地收糧是遠遠不夠的,不斷提升服務理念,改進工作作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是時代賦予糧食人的光榮使命。如皋市開展了全方位立體式宣傳,不僅把今年托市收購的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同時承諾只要是質量達到要求的糧食敞開收購,應收盡收,讓農民吃上定心丸。針對倉容量不均衡的問題,不僅公布了托市點,而且把每個托市點的倉容量也一并公布,提醒農民及早收割整曬、就近賣糧。為服務好農糧大戶,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在農委的支持下,對全市種植面積超過100畝的87家新型種糧主體全部對接到位,并由三個國有(控股)企業與他們簽訂定向銷售意向協議書,協議服務面積8.9萬畝。協議不僅對種糧大戶賣糧按地理位置和倉容量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而且還承諾免費技術指導、免費上門取樣檢測、成本價提供烘干服務、電話預約收購等服務內容,獲得了種糧大戶的普遍贊譽。
今年小麥生產后期到收獲期間的連續陰雨,造成如皋市小麥產量大幅下降。據該市農委提供的數據,去年該市小麥平均畝產量達到425公斤,而今年只有325公斤左右,減產超過20%。更為嚴重的是,今年的小麥質量十分令人堪憂。據如皋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提供的數據,今年小麥的不完善率普遍達到30%左右,赤霉病高發,嘔吐毒素超標普遍。糧食質量大幅下降引發了三個新問題:一是無糧可收。該市小麥質量達到托市收購標準的僅為20%左右,國有糧食企業面臨著無糧可收的窘境。6月3日江蘇省啟動托市收購以后的10多天時間里,該市托市收購量不到千噸,而去年同期收購量已逾萬噸。儲備小麥的及時輪入可能都難以保證。二是不敢收。如皋是優質紅小麥產區,該市國有糧食企業與廣東、福建等省大型食品企業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但由于今年小麥質量大幅下降,合作單位已派人來考察市場,明確表示今年的小麥不符合他們的質量標準,自營業務暫停。三是不會收。國有糧食企業的職責是對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應收盡收,對等外糧沒有硬性要求。但全市幾萬戶農民的不合格小麥賣不出去,農民的利益嚴重受損,極易引發不穩定事件。受制于一無收購資金,二無收購作價標準,三無銷路,糧食人的“糧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嚴峻的形勢之下,如皋市糧食局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把保證農民增產后增收調整為保證農民受災后減損,把做好份內事調整為份內事份外事一起抓,即一手抓托市收購,一手抓不合格糧的(代)收購。首先,把三個國有(控股)企業的部分職工分工到相應的村組,加強對農民整理小麥的指導,盡可能讓更多的小麥達到托市收購的標準。其次,發動三個國有(控股)企業跑飼料市場,目前已聯系福建省飼料公司、雙胞胎飼料、溫氏飼料、廣東南寶集團、廣東海大飼料等多家大型飼料企業,由他們提供收購資金,委托如皋市糧食企業代收飼料糧。凡是農民到國有(控股)企業來賣糧的,合格的進行托市收購,不合格的糧食,尊重農民意愿,按相關指標以質論價作為飼料糧代收。再次,向市政府提出了加大農業保險理賠力度、對受災農民給予財政補貼、降低收割費用等種糧成本等建議,得到市政府的高度認可。目前,市政府已召集農委、財政、農發行、農機、發改委、物價、市場監管局等多個部門專題研究,農民損失有望進一步降低。
今年的夏糧收購中,中儲糧總公司在去年東北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全面推行“一卡通”收購結算。對于“一卡通”收購結算無需懷疑它的作用和好處,但如何把好事做好,讓農民稱心滿意,還有一個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如皋人多地少,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地。盡管近年來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迅速,但規模種植面積僅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不到10%。換言之,種田還處于小而散的狀態,且種田的基本都是老人。為了保障農民增產后增收,近年來,如皋市不斷加大國家托市收購政策的宣傳力度,農民直接到國有糧食企業交售糧食的比例越來越高,去年該市多個托市收購點連續十多天都有數百人排隊賣糧。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新矛盾、新問題開始出現:有的農民忘記帶身份證或銀行卡,不得不返家去取,來回一折騰,幾個小時都沒賣得出糧食;有的年齡大的農民不會使用銀行卡,對非現金結算心存疑慮,根本不愿意接受銀行卡;有的農民到工商銀行分支機構辦理銀行卡,而鄉鎮工商銀行網點很少,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凡此種種,都會引發農民的不滿情緒,甚至在收購現場造成不同程序的混亂,引發不穩定事件。
因此,筆者建議:一是要簡化或取消單筆結算金額3000元以下的審批程序;二是對所有銀行的銀行卡一視同仁,不但不要對使用哪家糧行的銀行卡作硬性規定,而且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鼓勵使用農商銀行卡、郵政銀行卡。三是要制訂應急預案。在某個托市收購點出現排隊賣糧情況下,一旦發生機械或軟件運行故障、停電等狀況,只要超過一定時間不能恢復,必須啟動應急預案,即不使用“一卡通”收購結算,確保農民當天糧當天能賣得出。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