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杰/
糧食主產區支持政策思考
文/鄭 杰/
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主要是黑龍江、河南、山東、吉林、江蘇、安徽、四川、河北、湖南、內蒙古、湖北、江西、遼寧等13個省(自治區)。這些地區無論是氣候、地理等條件,還是農業生產技術及機械化水平,相對其他省份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其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6%左右,商品糧數量占全國的80%以上。除了自身糧食需求外,主產區每年都有大量的糧食銷往全國各地,滿足各地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在市場上的占比較大,其糧食生產甚至直接關系著我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當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的作用和地位顯得更加重要,但其在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承擔著過重的糧食收儲和財政壓力。在實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對糧食產區進行支持,對增強產區發展糧食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后勁具有重大意義。

2011年~2015年主產區糧食產量單位:萬噸
(一)確保農民利益得到補償。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在農民的土地利用和產出中,種植糧食品種比較效益很低,而糧食問題又涉及國家安全問題,不能不種。因此,必須由國家層面來制定政策,直接對種糧農民給予相應的補償。一是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從2004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提高了91.7%,粳稻提高了106.7%。這項政策已經實行多年,對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低收購價已經沒有了提高的空間,也越來越不符合市場規律。只有讓糧食價格回歸到市場價格上來,在價外對農民實施直接補貼,才能既保障農民利益,又不對市場造成干擾。二是要提高補貼標準。2016年各地開始實施農業“三補合一”,即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但是即使是這三項補貼加起來大多數地方也不足100元/畝,并不足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仍有待大幅度提高。補貼標準要合理,除了考慮生產成本以外,利潤空間不能太小,要能彌補或縮小種植其他作物或是外出務工帶來的差距。三是改變補貼方式。當前的糧食補貼主要是以初始承包土地的多少或者說是土地承包證上的畝分數為依據的,通過土地流轉后真正種糧的農民并沒有拿到補貼。應該改變這種補貼方式,按農民銷售數量進行補貼,確保誰種糧,誰拿補貼。四是加大主產區新型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智力補償的方式,為主產區農民提供無償的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向種糧農戶和糧食企業提供種糧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農民種植糧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抵御種糧風險的能力。
(二)對糧食主產區給予區別對待政策。一是要充分考慮糧食主產區對國家糧食安全所做的貢獻,對糧食主產區不再進行GDP指標考核,并應對糧食生產給予獎勵;二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產區政府財力;三是減少糧食主產區政府配套資金比例。在中央補助地方的許多資金中都要求地方配套相應的資金(例如糧食風險基金),應該減少甚至取消主產區政府在糧食生產方面的資金配套,完全由中央政府給予支持。四是中央要繼續完善對主產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科技含量,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倉儲物流設施投入。五是完善主產區金融、保險政策。國家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進入農村保險市場,積極發展農業再保險。加快主產區普惠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以服務農村地區為主的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三)推進主產區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由消費需求決定種植結構的調整,要從“產什么供什么”轉變為“需什么種什么”。目前我國糧食已不是供給過剩的問題,而是結構性不合理的問題,必須通過市場的導向作用,來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推進以暢通糧食物流渠道、強化糧食品質、發展現代糧食服務業、加快主食產業發展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提升優質、特色、有機糧食產品供給水平。二是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在目前價格倒掛的情況下,沒有政策支撐,加工企業經營十分困難。要研究考慮扶持糧油加工企業的有關政策措施,讓企業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延長糧食生產產業鏈,提高糧食生產附加值。積極吸引企業投資,能降低糧食的運輸成本。
(四)建立主銷區對主產區的補償機制。一般來說,主銷區大多是經濟比較發達的省區,財力相對比較雄厚,國家應該考慮各自的功能不同,建立平衡機制。一方面,國家可以建立產銷銜接補貼基金,要求省級政府落實配套資金,省級政府配套資金比例應按照糧食對外依存度大小確定,從而實現產區與銷區共享補貼利益。另一方面,國家可以統籌產銷兩區“互幫結對”,實現互利共贏。主產區政府支持當地企業到主銷區通過建倉設庫、異地存儲等方式進行合作。積極開展對口援建,幫助主產區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低產田的改造、農民科技培訓等,確保主銷區糧源充足,實現“誰投資誰受益”。
(五)增強糧食產銷平衡區的作用。糧食產銷平衡區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的邊疆地區、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包括山西、廣西、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糧食產量占全國總量的20%左右。但是,目前這些地區大多已不能實現糧食產銷平衡,自給率達到90%以上的已經不多了。不應該忽視糧食產銷平衡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應大力支持糧食產銷平衡區的糧食生產和流通,特別是對于特色糧油產業的發展要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措施,這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降低糧食主產區壓力和發展糧油產業經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應該著力把發展平衡區糧食生產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盡可能保持本地區產銷基本平衡的格局。
總之,對于糧食主產區的支持既要著眼長遠,又要兼顧當前,中央、產區、銷區、平衡區共同努力,建立起既能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又可以有效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從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作者單位:貴州省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