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利率、負利率已經成為了世界貨幣的主流。當然,在這方面,相對而言中國還是顯得較為謹慎,為了不對經濟造成太大影響,中國降息降準的兩把大刀都還沒有頻繁的使用,但是和我們的CPI也就是居民消費品物價指數相比,我們已經生活在負利率的時代了。負利率的影響也日漸顯現。
負利率帶來了三大負面影響
從目前加入負利率俱樂部的央行現實表明,負利率的實際“藥效”并不大,相反還給整個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體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扭曲了銀行、企業和居民的正常市場化行為。
首先,負利率扭曲了銀行放貸行為。
負利率扭曲銀行貸款行為的機理有兩方面:其一,政策利率下調將帶動貸款利率下跌,作為極低利率和零利率的延續,負利率促使市場平均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導致銀行放貸意愿下降,從而在供給端抑制了信貸規模;其二,負利率壓縮了銀行的利潤,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能力不足,受資本充足率限制,銀行的貸款能力也將下降。
現實的變化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歐元區實行負利率兩年來,金融機構對私人部門貸款幾乎沒有任何增加,貸款余額長期保持在12.7萬億歐元上下波動。今年以來日本央行實行負利率政策,對于實體經濟的貸款余額同樣沒有明顯的改善,今年二季度末銀行對制造業貸款余額為55.3萬億日元,較去年末還出現了大幅下滑(參見下圖)。
其次,負利率進一步加劇了商業銀行的經營困境。
負利率不但對實體經濟效果不大,還給銀行業自身經營帶來了較大壓力。歐洲央行實施負利率以來,歐洲銀行業經營雪上加霜,市場悲觀情緒主要來自對銀行凈利息收入下降的擔憂。
一方面,負利率意味著歐元區央行對接近7000億超額準備金收取0.4%的管理費,這將直接使得歐元區商業銀行的凈利潤下降28億歐元;另一方面,存貸款利差收窄導致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盈利能力下降,2015年三季度以來歐洲商業銀行盈利指標在下降,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區銀行業凈利潤大幅下滑20%,包括借貸、交易等主要銀行盈利來源下滑至180億歐元。
負利率政策,已經成為本已陷入困境的意大利銀行業“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樣,日本銀行業在負利率實施后經營形勢更為嚴峻,其平均存款利率已經低至0.1%以下,利息成本已無下降空間,而存貸款利差收窄將使得銀行業利潤受到更大沖擊。今年上半年,日本銀行業盈利已經降至四年來最低點。
最后,負利率政策扭曲了居民和企業的資產配置。
目前,央行對金融機構的負利率政策已經開始向普通企業和居民存款業務蔓延。8月以來,歐元區國家的愛爾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旗下愛爾蘭阿爾斯特銀行已經向居民普通存款和少數大公司客戶實行0.1%的負利率,即儲戶向銀行繳納0.1%的存款管理費,德國合作儲蓄銀行存款管理費用更是達到了0.4%,該銀行把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成本完全轉嫁給儲戶。
這一趨勢造成了兩大后果:一是保險柜暢銷,德國最大的保險柜生產商Burg-Waechter KG今年上半年家用保險箱的銷售量同比大漲25%,保險柜生產商的產能利用率已接近極限;二是企業部門大規模持有現金,目前歐元區非金融企業持有現金規模在經歷前幾年穩步下行后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4370億歐元,日本2015年第四季度企業的現金與存款達到246萬億日元,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負利率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
中國央行雖然沒有實行負利率,但正如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的說法:中國的CPI將近2%,一年期存款利率1.5%,中國已經負利率了。負利率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一是持有現金就是讓錢變紙
曾記否,在余額寶最為紅火的2013年,剛剛面世的余額寶就用它接近5%的年化收益率獲得了大多數人的青睞,可以說那個時候的余額寶可以說是現金類理財產品的翹楚,你既可以擁有隨時用錢的流動性,又可以擁有遠高于銀行的資金收益。
但是三年過去了,我們看現在的余額寶,只有2.3%左右的收益水平,真心有點沒臉見人了。余額寶可以說是中國負利率的縮影,在這個負利率的時代最慘的就是將現金持有在手中或者將現金存銀行活期的人,他們可以說是用一己之力承擔了自己錢的貶值。
二是理財成為了一種難事
在P2P最為紅火的2015年,市面上似乎隨處可見收益在10%以上的理財產品,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也爆發了類似于e租寶、泛亞這樣的風險事件,但是不得不說2015年的理財是一個相對容易的時代。在當時,招財寶等類似P2P產品的常規收益都在6%左右,這種風險不大的理財產品也都能保證一個較為不錯的收益水平。
但是進入了負利率時代之后,財產逐漸縮水,居民開始將銀行存款往理財產品里面搬家,但是理財市場的收益率依舊極低,平均收益只有4%左右,超過5%的產品都成為了珍稀保護動物。并且,隨著人民銀行降息降準的壓力更大,理財產品的收益下降將成為一種長期趨勢。
三是房地產市場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房地產市場一輪又一輪的暴漲,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象,多少沒買房的白領感嘆,房價一漲幾年的辛苦工作都白干了,等于給房子白白打了幾年的工。
房價暴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負利率,因為錢越來越不值錢,居民都不會愿意存款,為了避免自己的財富縮水,在中國二十余年的市場發展中,只有房地產依然保持著相對的穩定的保值增值比例,所以多余的資金除了房地產似乎無處可去。
但是,這種投資也有著其針對性,所以我們看到經濟基礎與發展潛力較高的一二線城市成為了房價上漲的主力軍,三四線城市在經濟不景氣的今天,更加難以在負利率時代收益。
負利率是一種財富再分配的工具
國內居民儲蓄存款的負利率,實際上是一種不動聲色的社會財富大轉移,錢存銀行,就是補貼富人,會進一步拉大社會貧富差距。
窮人
存款遭受損失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在銀行存款實際利率為負數的情況下,存款越多,賬面無形損失越大。存款負利率會迫使銀行存款流出來,要么“被迫消費”,要么“被迫投資”。
然而,還有相當部分銀行存款是趕不出來的,那就是中低收入者的“強制性儲蓄”,它們不能也不敢消費,更不能、也不敢轉化為投資,尤其是廣大農民,因為這些錢是為養老、保命所攢,或是隨時應急所需,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結果就是他們將遭受巨大損失。
購買力下降
“負利率”意味著通貨膨脹率高,對民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物價的不斷上漲,包括食品類價格、水電油氣價格、甚至房價等。
嘉豐瑞德理財師表示,食品類價格上漲就會直接使得市民在飲食上的開支會增加,在從負利率時期,市民需花比之前更多的錢購買同樣的商品,也使得民眾對食品類產品購買力以及購買欲下降,生活質量也大打折扣。
富人
籌資成本降低
負利率時代,其實受到影響最小的應該是富裕階層,他們的收入多來自于資本利得,并且一般其負債都較高,因此,受到負利率的沖擊最小。
在我國,進行貸款的多是國家大中型企業及為數不多具有較強競爭大的民營資本。
而作為銀行的主要貸款客戶,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是負利率的最大受益者,對它們來說,利率越低越好,這意味著籌資成本的降低。
開始投機,抬高物價
負利率時代,存錢不如花錢,但是,花錢也會有度,對于富人而言,花不完的錢就只有用來投資了。
目前,中國投資渠道單一,投資市場狹小,炒股風險較大,基金也存在虧損狀態,公司債券更是空白,除了炒股,就只剩下炒房、炒菜、炒茶、炒礦、炒黃金了。負利率條件下,通脹預期不斷增強,物價趁機節節攀升,富人的腰包越來越鼓。
可見,負利率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物價問題或通脹問題,貨幣面值所代表的購買力并不穩定,需要通過當時所能購買商品的價值來衡量。如果資金不能通過投資等方式獲得持續且較大的收益,那就意味著財產在不知不覺地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