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左瓊
22歲的小劉是西安思源學院大四學生。今年他在陜北老家進行貧困生建檔立卡登記后,按照規定可申請6000元助學金生活補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學校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情況證明表》在村子里蓋章后,回到學校審批時,卻被學校以“購買筆記本電腦不算貧困生”為由,不給發補助款。(2016年9月21日《華商報》)
雖然關于貧困補助的發放和貧困生的篩選條件的爭議一直存在,莫衷一是,但貧困生的認定,總不能以“有無電腦”一道杠決定,而是需要科學合理地運用“精準扶貧”的理念,對在校貧困學生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而2007年制定的《陜西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暫行辦法》中“購買電腦不算貧困生”的條款,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伴隨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不斷創新,以及電子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電腦的價格不斷降低,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更何況,對于如今很多大學生來說,電腦已是必備的學習工具,所以,不能剝奪貧窮大學生使用電腦的權利。
然而,要做到“精準扶貧”,高校必須要建立一套細化的貧困生認定和評價標準,并通過公開的審核以及對造假者的嚴厲追責,關聯個人信用檔案、接受監督和舉報等等來保證貧困補助發放的相對公平,避免貧困補助被冒領。
當下,相比以“有無電腦”認定是否貧困,考察學生的日常消費習慣、家庭實際情況、老師和同學的日常反饋等更為合理。
此外,物質上的“扶貧”固然重要,精神上的貧弱也不能忽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也是重要的一課!
教育2016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