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標題是總結新聞內容并對內容表達見解的文字,構思新聞標題,就是對文章“畫龍點睛”,但近年來標題黨突起,只顧噱頭不講理解。我們可以運用關聯理論解讀新聞標題的修辭手法,分析修辭在標題撰寫中的作用、要求及現存問題,并進行實例分析,從而說明采用修辭手法可提高標題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關聯理論;修辭;新聞;標題
“題好文一半”。構思新聞標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吸引讀者,合理使用修辭方法,創作出生動形象、富有文學韻味的標題,但在運用修辭格修飾標題時,還要注意運用關聯理論,給受眾傳遞恰當適合的信息,提升感染力和藝術趣味,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1986年斯波伯和威爾遜提出的一種交際和認知理論。關聯理論認為,所有話語之間相互關聯,受話人對話語的接受理解就意味著明確話語之間的關聯關系,找出話語之間的關聯,話語就會具有語境效果,受話人也就會明確理解發話人的發話意圖[1]。斯波伯和威爾遜還在關聯理論中說,衡量關聯程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語境效果,二是處理能力。在語言交際中,話語的關聯度取決于交際語境效果及受眾處理的努力程度。受話人在大腦中儲存的對話語世界概念及表征的舊有認知,利用其處理新的話語信息,這就是語境。語境效果取決于舊有認知和新信息、新知識的關聯程度及方式,有三種形式:一是舊有認知與新認知相結合產生新的語境含義,二是新認知加強了舊有認知,三是相互矛盾、相互否定,新認知否定舊認知。
處理的努力程度即認知語言環境所消耗的腦力活動,耗費大,處理努力大;耗費小,處理努力小。新聞撰寫者話語中包含字面意義的詞語信息或相關的百科知識,受話者看到后迅速進行邏輯演義,根據自己的努力豐富語境信息,推斷出邏輯結論,從而把握新聞撰寫者的真實意圖。
二、運用關聯理論解讀新聞標題采用修辭手法的要求
標題修辭的關聯度與新聞標題語境成正比例關系,與受眾處理的努力程度成反比例關系。關聯度越強,作者話語就越直接,認知所耗的腦力越小,給受話人帶來的認知負荷就越小;關聯度越弱,作者話語就越隱含,消耗的腦力越大,受話人的認知負荷也就越大。
(1)遵循“修辭適應題旨情境”的要求。《修辭學發凡》一書中,陳望道先生明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2]的要求,好修辭應當與題旨情境相關聯。根據關聯理論,新聞種類不同,修辭手法就不同。需要增強語勢表達強烈情感的新聞,可以采用排比、反問等修辭;對于娛樂新聞來說,主題幽默輕松,可以采用諧音雙關等修辭;文藝新聞可以采用翻新、仿詞等修辭,文雅別致。切不可張冠李戴、不倫不類,沖淡甚至歪曲新聞意旨。
(2)遵循“修辭立其誠”的要求。孔子在《周易·文言傳》中說“修辭立其誠”[3],要求情必中正,心懷敬畏,要講真話,不亂放厥詞。新聞的特點是真實,概括的標題也必須是確鑿可信的。所以在對標題使用修辭手法時,切勿言過其實、憑空捏造,使受眾的語境效果與新聞的真實意圖大相徑庭,從而以訛傳訛,后患無窮。
(3)遵循“文以載道”的要求。宋·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4]。文是手段,道是內容強調,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新聞標題展示了文章的綱要,一看便知新聞大概內容。所以新聞標題要重視新聞價值,符合該新聞消息的主旨,要貼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適應當今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
三、標題與修辭互不關聯問題現狀
(1)做標題黨,尋求噱頭。某些寫作者一味追求“賣點”,為提高點擊率,故意夸張、大肆渲染,故作驚人之標題,導致題不對文。如“車床暴野十余年〓狐貍借做安樂窩”,乍一看,是批判不愛惜公物,導致狐貍做窩,實則是車床加工前,必須暴野,風吹日曬,自然“淬火”。
(2)用字冷僻,難以讀懂。新聞標題面對的是各階層民眾,文化水平相差較大,而有的標題不考慮受眾的知識水平,語言用字冷僻,受眾難以讀懂。比如,某省級報紙寫“清水河邊來了很多浣衣女”,“浣”字雖不生僻,但也不多見,直接寫成“洗衣”即可。
四、運用關聯理論分析新聞標題使用修辭的實例
(1)比喻。比喻在新聞標題中的使用頻率最高。關聯理論中,比喻就是根據本體——人們不熟悉不常見的人或物和喻體——人們所熟悉常見的人或物之間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使抽象變具體,使深奧變淺顯,強化表現力,喚起讀者豐富的想象。而對比喻的話語認知理解過程就是將對喻體的認知轉移到本體的關聯過程。例如:
29億人次出行 惡劣天氣添亂
中國交通迎戰春運“大考”(《參考消息》2016年2月2日)
每年中國的春運都是重大國際焦點問題。今年春節前后約有30億人次出行,但是中部出現罕見降雪,個別機場關閉,航班陸續延誤或取消,高速公路出現交通阻塞或封閉。在這則標題中,新聞撰寫者把“春運難題”比喻為“大考”,讓受眾產生一系列關于“大考”的假設后,不知不覺地將這些喻體特征轉移到春運上,把中國交通擬人化,將春運難題形象地說成是迎接“大考”。即:
①考試就是檢測,是一種鑒定方法(百科知識);②大考就是期末考試(百科知識);③大考讓人心里很緊張(百科知識);④要想考出好成績必須付出努力(邏輯信息);⑤中國春運是年末的一項重大活動(百科知識);⑥春運面臨問題眾多(邏輯信息);⑦春運就是一種考試(邏輯信息);⑧春運需要通力合作眾志成城共同面對(邏輯結論)。
根據關聯理論,比喻的話語不是直接呈現的,受眾要通過表面產生遐想、理解一系列隱含意思,該標題語境中的①-④是喻體“大考”的內涵及要求,受眾看到“大考”二字就會下意識地把這些信息關聯到本體“春運”上,產生一系列的自我解讀⑤-⑦,進而得出最關聯的邏輯結論⑧。受眾大多經歷過“大考”,對于“大考”的心理緊張程度、重視程度的理解可能遠遠超過“春運”帶來的各項問題,但這些正是新聞撰寫者所追求的效果。
(2)擬人。擬人指為了表達需要,把物當作人,人物交融,把沒有生命的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語言、動作、特點及思想等。根據關聯理論,標題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所產生的語境效果,就是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產生新的語境意義的方法。
隴海快速路被施工拖累成“慢性子”(《大河報》2016年2月17日)
該標題說的是鄭州的隴海快速路投入使用后,因為要重新加裝隔音墻,而且加裝工作放在白天進行,導致快速路上車輛排隊,車行緩慢,造成大規模擁堵,10分鐘的路程走了一個小時。隴海快速路本來沒有什么性格特點,但是標題把它擬人化,說成是“慢性子”。根據關聯理論,受眾在讀這則標題時,思維路線是這樣的:
①路沒有性格(百科知識);②但路上可能會擁堵(百科知識);③走在路上速度會很慢(邏輯信息);④擁堵原因很多,大多是人為造成(百科知識);⑤施工維修會造成擁堵(百科知識);⑥施工維修等盡量錯時進行,減少擁堵(邏輯結論)。
標題的內容似乎與受眾的背景知識語境相悖,但因為①及②的知識信息,可以產生新的理解,即③的內容,這樣可以逐漸推導出標題的真實意圖即⑥的邏輯結論。這個推斷是由施工維修造成擁堵關聯而成。在這個推斷中,受眾頭腦中的百科知識、交際語境不斷變化、不斷擴展、不斷產生,既有舊有信息,也有由舊有信息推理演繹的信息。從標題所形成的效果來看,受眾在頗具趣味性的標題指引下,層層推導,最終得出最具有關聯性的邏輯結論。
(3)雙關。雙關是利用詞的多音多義性,特意使語句有多重含義,旨在言此而意彼。根據關聯理論,受眾閱讀標題時,對同音雙關和多義雙關尋找詞匯信息與語境效果最佳關聯的過程,從而使語言表達達到含蓄委婉、輕松幽默、加深語意的效果,給人以深刻印象。
生命不能承受之“醉”(《名人網》2015年12月28日)
這是一則酒駕慘禍的新聞標題,屬于同音雙關,受眾的解讀過程如下:
①酒精麻痹人的神經(百科知識);②醉酒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百科知識);③酒駕是很危險的(百科知識);④酒駕造成的交通事故最多(邏輯信息);⑤酒駕交通事故造成的慘烈災禍最多(邏輯信息);⑥酒駕醉駕要追究責任(邏輯信息);⑦這種“醉”是難以承受的“醉”(邏輯信息);⑧酒駕醉駕是一種罪(百科知識);⑨這種罪因自己而起,波及家人及他人,實在是一種罪過(邏輯信息);⑩醉酒造成各種慘禍之“最”,是一種“罪責”(邏輯結論)。
根據語境的詞匯信息,受眾看到標題,首先聯想到①與②,深層思考,拓寬語境,根據關聯理論,該標題會引起以下邏輯信息:一是酒后駕車,造成的較大交通事故最多,造成的慘烈災禍最多,這幾個“醉”屬于生命難以承受的“最”,即③、④與⑤的關聯信息;二是醉酒駕車造成的后果極其嚴重,這個“醉”確實是人一生都難以承受的“罪”,即⑥與⑦的邏輯信息;三是醉酒駕車觸犯刑律,肯定要受法律的懲戒,給司機及受害者的親友造成痛苦的煎熬,這個“醉”是生命難以承受的“罪”。即⑧與⑨的邏輯信息——“醉”代表三個字表達三種含義,言約意深,引人深思,耐人琢磨。
(4)夸張。夸張手法,就是借助想象,對新聞標題中所反映對象品質或特性的某個方面進行明顯的擴大或縮小,以加深或擴大受眾對這些反映對象的認識,匪夷所思,瞠目結舌,印象深刻。
冬滅一只蛹,春少萬只蛾(《網易新聞》2015年1月14日)
這是一則反映市民集體挖蟲卵的新聞,受眾看到這則標題時,理解的思路過程如下:
①一只蛹不會產生萬只蛾(百科信息);②即使滅掉一只蛹,明年春天也不一定少萬只蛾(邏輯信息);③冬天滅掉一只蛹,明年的蛾子也不一定會少(邏輯信息);④這是號召滅蟲卵的新聞(百科信息);⑤滅蟲卵可以大量減少來年的蛾子(百科信息);⑥大家應當積極參加這種活動,免得深受蟲蛾之害(邏輯結論)。
根據關聯理論,②和新聞標題的內容是相悖的,這顯然不是新聞撰寫者的意圖。但根據④與⑤,該標題的意圖顯而易見,至此,受眾可以推導出⑥的結論。夸張這種修辭手法與事實情況有偏差,但就是這種不符合事實的偏差,會引起受眾的好奇心,勾起受眾繼續尋求答案的興趣,這種自我積極主動的尋找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對標題的效應目的確信無疑,從而積極響應,這也正是新聞撰寫者的意圖所在。
(5)反語。反語通常運用含有貶義的語言描述產品,通過這種說話方式,表現出幽默、真誠的一面,拉近撰寫者與受眾的距離,更能吸引人,從而得到他們的信任。
八寶粥中多“一寶”竟是尖銳玻璃碴(《鄭州晚報》2004年4月28日)
這則新聞反映的是一名市民在春游時購買某品牌的八寶粥,吃時咯牙,最后竟然發現是玻璃碴。新聞標題中說是多“一寶”,實則為“一害”。閱讀此標題,受眾有以下語境效果分析推理:
①玻璃碴不是食品(百科信息);②食物是有益身體的(百科信息);③八寶粥里一般有至少8種有益于身體的食物(詞匯信息);④玻璃碴誤放到食品中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百科信息);⑤玻璃碴會給身體帶來危害(百科信息);⑥八寶粥中有玻璃碴就是一大危害(邏輯結論)。
受眾根據①、②與③的生活常識,把“寶”和“玻璃碴”相聯系還是匪夷所思的,這樣就會關聯到④與⑤,最后推導出6的結論,名為“寶”“實為害”。發語者寫這則反語手法的新聞標題,目的是警示商家提高產品質量,也是提醒消費者注意,用善意的幽默口吻達到良好效果。
(6)仿詞。仿詞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替換詞中的某個字,隨時仿造出另一個全新的詞語,創造出新的意義。標題中采用仿詞的修辭手法,就是新的詞匯信息和舊的詞匯信息相互作用結合產生新的語境的過程。
小米空氣凈化器身陷“質量門”
上游生產制造環節存短板(《鄭州晚報》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14日,上海質監局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空氣凈化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其中小米空氣凈化器因為“固態污染物潔凈空氣量”和“噪聲”兩項指標不合格,被上海質監局標示為“質量問題嚴重”。根據關聯理論,當看到該新聞標題后,受眾首先想到的是采用了擬人修辭手法,但其實還有一個仿詞手法的運用。看到這則新聞標題,受眾的思維鏈條如下:
①“門”用于新聞源自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水門事件(百科信息);②受眾比較關注的統稱為“某某門”(百科信息);③質量有問題的可以稱為“質量門”(邏輯信息);④小米空氣凈化器質量有問題(百科信息);⑤小米空氣凈化器身陷“質量門”(邏輯結論)。“水門事件”引申演變出了很多新詞匯,統稱為“某某門”,代表新近發生的、極具轟動效應、公眾廣泛關注和感興趣的爆炸性丑聞或新聞。此處仿擬“某某門”,創造出小米空氣凈化器歷經的“抄襲門”到“造假門”,再到“質量門”。
(7)借代。借代是不直接指明要說明的某人或某物,而是用與之密切相關的一部分或其他人或物替代的修辭手法。受眾根據字面意思,找出相關聯系,從而關聯到實際代表的人或物。
羊肉哥新年再送羊肉(《鄭州晚報》2016年1月4日)
①羊肉僅僅是肉(百科信息);②人有各種職業(百科信息);③古來有以職業取名的傳統,如庖丁、優孟等(邏輯信息);④現代也有以職業命名的,如快遞小哥等(邏輯信息);⑤敬重別人尊稱為“哥”(百科信息);⑥賣羊肉的尊稱為羊肉哥(邏輯信息);⑦羊肉哥是個賣羊肉的好心人(邏輯結論)。“羊肉哥”一詞違背常理,但受眾根據①與②的生活常識,進而推理關聯到③與④。由此聯想到職業和命名之間的聯系,進而有了⑤與⑥的信息推理,用其職業替代本人。得出⑦的邏輯結論。此文的“羊肉哥”是指在鄭州市豐慶路與國基路交叉口附近開售賣羊肉小店的孫合理。說的是多年來孫合理給殘疾人送溫暖,憑借殘疾證,即可領取一斤羊肉。同樣的好心人河南戲劇名家王寬收養孤殘兒童,深深受益,帶領收養兒童到派發羊肉的現場傾情演唱,表達感激之情支持之意。
(8)諧音。諧音是利用字詞的同音或近音現象替換個別字詞,可以使語言生動風趣、含蓄幽默。
埃呀,神啊
1850萬歐元埃神轉會上港
創中超轉會新紀錄(《鄭州晚報》2016年1月19日)
①“埃呀,神啊”沒有任何意義(百科知識);②人遇到不可思議的事情時不由自主地發出驚嘆語(百科知識);③“哎呀,神啊”是表示極度驚訝或恐懼的詞語(邏輯信息);④“埃呀,神啊”和“哎呀,神啊”諧音(邏輯信息);⑤“埃神”和“埃森”諧音(邏輯信息);⑥“埃森”轉會費高得離譜驚人(邏輯結論)。
看到該標題,尤其是“埃呀,神啊”,不明就里,會誤以為生造詞語。產生①的語境效果,但很快會關聯到②及③的信息,繼而聯想到④及⑤,最后推出⑥的結論。新聞中講到廣州恒大俱樂部與上海上港俱樂部正式簽訂了巴西前鋒埃爾克森的轉會合同,埃爾克森以1850萬歐元(約1.3億元人民幣)的身價轉會上港,“埃”與“哎”、“森”與“神”諧音,表達了作者的驚訝。是表示驚嘆的諧音修辭運用。
修辭與新聞標題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運用修辭手法可以大大增加新聞標題的感染力,但新聞撰寫者要注意新聞內容與標題之間的關聯度,遵循使用要求,構思新聞標題,使受眾合理聯想,理解意圖。
(本文為河南省科技廳基礎與前沿技術項目研究期間產出論文,項目名稱:基于方差分析和聚類分析的就業質量評估四維體系研究,主持人:康勇,項目編號:162300410078;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研究期間產出論文,項目名稱:新聞標題修辭手法運用研究,主持人:段秋月)
參考文獻:
[1]馬苑馨.從關聯理論視角分析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對白中的言語幽默[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3.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鄭洪峰.周易全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為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副教授)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