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摘 要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數詞具有特定的模糊性。數詞的模糊性表達可傳譯精確語言無法完善表達的深邃思想。本文從數詞的模糊性出發,進一步討論了英漢語言中的模糊現象,并詳細地分析了模糊性數詞的語義模糊及語用模糊,并對模糊性數詞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進行了探討和歸納。
關鍵詞 數詞 模糊性 語義模糊 語用模糊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9.065
Fuzzin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umeral Words
WANG Yanhua
(Heihe University, Heihe, Heilongjiang 164300)
Abstract In the specific language environment, with specific fuzzy numerals. The expression of fuzzy numerals can be translated to improve the precise language expression of the deep thought. The from the Numeral Fuzziness of fuzzy phenomen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is further discussed,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uzzy numeral semantic fuzziness and pragmatic fuzziness, and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the induction of fuzzy numeral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Key words numeral words; fuzziness; semantic fuzziness; pragmatic vagueness
所有的語言都具有模糊性,自然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數學中數字用來描述和計算數目,通常用來表示精確的數目與數量,要求極其精確嚴謹,是實數;然而,數詞本身也有著一定的模糊性,在語言的使用中有著不確定性,這些數字通常并不表示確切的數量概念,它們泛指數量多、難度大、時間長、范圍廣、距離遠等概念,是虛數,在句子中往往起著抒情達意、渲染氣氛、突出形象和增強語勢的作用。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人們的語言交流中,當人們無法用特別精準的數詞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時,數字的模糊意義便產生了。正是因為數詞的模糊性才促進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更加順利,更能走進人們的生活,從而使得語言文化具有更加豐富的色彩。正如趙文君在家書中所述:“一別之后,二地相懸。直說是三四月,卻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這些詩句中很好地運用了數詞的模糊性特點來更好地表達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
1 漢語數詞的模糊現象
1.1 語義模糊
在數學中,像一、三、九、十、百、千、萬等都具有非常精確的含義,可以單純地表示數量或者次序,而在語言中,這些數字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處的“三”并非指數學中精確的數字“三尺”,而是在表達想要取得某種成就并非是在很短時間之內所能實現的;再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里的“三”不是在指確定的數字,而是指時間之長,此處的“三”就體現了數詞的模糊性;此外,“九死一生”表示接近死亡次數之多,“九牛一毛”表示多數中的極少數,與數詞“三”一樣,這里的數詞“九”也具有模糊概念。例如,在夸獎某個女孩長得漂亮的時候常用到“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這些句子中的數詞在更深層的思維中表示的是一種模糊語義。
1.2 語用模糊
語言從出現開始就一直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在漢語中原本表示精確概念的數詞在很多語用中其意義是具有模糊性的,這種模糊性在一些文學作品、成語或諺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正如我們所熟悉的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其中的“七八”和“兩三”都不是指精確的數目,而是將數字模糊化,將其非常巧妙地運用在意象中,若要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對文中的數字進行嚴格追究,就失去了字里行間所滲透出的那份自然、和諧的意境之美。
此外,漢語數詞的模糊性通常還與夸張的修辭手法相結合。例如,我國古代詩人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中的“三千”和“九”表面上指的是精確的數字,而實際上卻表示相當模糊的概念,充分地運用了數詞的夸張作用,使詩句變得更具靈動性,為讀者創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同時也開拓了詩歌的唯美與獨創意境。
2 英語數詞的模糊現象
2.1 語義模糊
與漢語類似,英語中的某些數詞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意義。常見的這類詞有ten, twenty, forty, hundred, thousand, million 等,例如:(1)They have told her twenty times. 他們給她講過好多遍了。(2)…if he took a hundred guesses … 盡管他猜想過很多回。例(1)中的“twenty”并不是在指精確的數字概念,而是形容講的遍數多;例(2)中的“hundred”也不是在指精確的“一百”,而是在表達多的模糊性的含義。
2.2 語用模糊
英語中精確數字表達模糊含義的現象常見于一些特殊的結構與用法中。當兩個相鄰的數詞用and,or或to等詞連接時,便將一個精確的數量意義轉化為模糊意義。如:“It is ten to one that she will be late.” 可譯為“十有八九她會遲到”,“Ive got one or two jobs to do this morning.” 可譯為“今天上午我有幾件事要做”。由此可見,兩個精確的數詞連在一起使用時,可用來表達模糊的意義。除此之外,數詞的復數也可表示模糊意義。如,“He is in his twenties.” 中的“twenties” 表示人的歲數,譯為“二十多歲”,再如,“Hundreds of people flew to the square.”其中的“ hundreds”也是表示模糊的數量,譯為“幾百號人,成百上千的人”,以上的兩個實例都是數詞的復數形式表達模糊意義的體現。
3 數詞模糊用法的翻譯方法
英漢語言中數詞都具有著一定模糊性,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若是想要呈現原文中所要傳遞的語言的美,以使譯文也能夠如原文的表達一樣,給讀者創造廣泛的聯想的寬度,同時讓讀者感受到語言的這種模糊的美感,譯者就要適時地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來達到這樣的目的。
3.1 保留數字直譯
英漢互譯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這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之間的互動。誠然,英漢這兩種語言所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它們在思維表達上也都有著各自的特質,然而它們之間卻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這便為翻譯時保留原來的數字直接翻譯創造了可能性,即原文中的數字在譯者翻譯的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并且直接被翻譯過來。例如:(1)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擊二鳥(2)A cat has nine lives. 貓有九條命。例句(1)中“two”和“one”的確對應著翻譯為數學中的“二”和“一”,即便這樣,這個習語在表達時卻承載著比喻含義,即用來比喻人們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想要取得兩種效果。該習語所蘊涵的語意與漢語中的一石擊二鳥有著同樣的妙處。針對此種情況,我們便可以保留原文中的數字,直接把數字在譯文中翻譯出來,文中的“two”和“one”,及譯文中的“二”和“一”,雖被作者著翻譯者用來指示確定的、精準的數字,但是這兩個數字所蘊藏的比喻之義卻給讀者以更大的想象的空間,能夠讓讀者在閱讀時體會語言的模糊之美。例(2)中的數詞“nine”和“九”也都是一種模糊含義的表達,原文和譯文中的數詞都傳達了一種信息,即貓的生命力是如此之頑強,這種數詞的模糊性也都體現了這兩種語言的模糊的美感。
3.2 省略數字意譯
英語和漢語在表達中雖然有著相同之處,但是這種相同的表達在這兩種語言中僅僅占有很少一部分,而同樣意思卻使用不同表達才占有絕大部分。在此種情況下,通常采用省略數字意譯的方法來翻譯,即翻譯時要考慮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當原文數字的表達不能在譯文中找到相同的表達時,可將數詞省略,用譯文中的符合目的語習慣的表現手法式來代替,從而展現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如:(1)“Two can keep a secret if one is dead.” 此句可以被翻譯為 “沒有不透風的墻。”
(2)“過去幾天,他越來越六神無主。可被譯為“For the past days,he had become increasingly restless.”在例句(1)中, “two”和“one”在原文中都是實際的數字,但是在譯文中,翻譯者在處理時卻省略了原文中這兩個數字,但所表達的意思卻與原文相同,即“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模糊性含義;在例(2)中,數字“六”是也是確實的數字的實指,“六神”出自道家學說,道家認為人的心臟、肺臟、脾臟、腎臟和肝臟以及膽,這些臟腑器官都是被神靈所主宰的。但是在原文中,此處作者并不是意欲表達“六神”的真實的意義,而作者在此處真正想傳遞給讀者的是人的驚慌不知所措,情急之時沒有了主見,不知道怎樣應對當下的情況,由此,譯者在翻譯時便靈活地把數字六省去,而用“restless”來表達同樣的含義,這樣既保留了原文的美,又使讀者體會到了譯文的惟妙惟肖。
3.3 改變數字改譯
從歷史文化淵源的角度來看,中西方語言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原文中所包含的一些數字若想在譯文中找到對應的、貼切的翻譯方式實屬難事。因此在翻譯時很難把原文中的數字用最直接的方式翻譯出來,而是要遵循譯文語言表達習慣,用譯文語言中其他的數字來表達,即改變原文中的數字,用譯文中其他的數字來替代。
如英文中的“at sixes and sevens”可譯成“亂七八糟”。此處的“sixes”與“sevens”并非精確地指代“六”與“七”這樣的數字,而是一種虛指的表達,在這里作者想表明一種極其喧鬧嘈雜的場面”,而在漢語中能表達此種含義的卻是 “亂七八糟”一詞,我們要說譯者的這種處理方式很是妥帖周到。在此句中,英漢語在表達時都使用了兩個虛指的數字,但是卻體現著各自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但是此處的對稱卻也有著幾乎相同的含義,把兩種語言的“混亂”都真實而靈活地表現了出來。再如,“一個巴掌拍不響”可譯成“It takes two to make quarrel”,此處的“一”被翻譯成“two”,雖然改變了原文的數字,卻沒有改變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此處譯者結合了原文和譯文的不同的數字含義,但是卻表達同樣的模糊語義,即“事情并不都是某一方面而引發的”,這樣的翻譯方式不僅體現了譯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掌握和了解,也再現了兩種語言的模糊表達。
4 結論
數詞在言語交流和翻譯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數詞具有特定的模糊特征。數詞的模糊性表達可以解讀和傳遞精確的語言所不能完全表達的深刻含義、它可以逾越英漢兩種語言所特有的文化實質,從而實現翻譯的美妙和吻合。只有更加充分了解不同語言體系中數詞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內涵,才能準確地進行翻譯。可以說,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首先要完成的是對原文文化背景地理解和挖掘,翻譯時既要呈現原文的文化內涵,又要對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進行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漢語數字的模糊語義與翻譯[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7(3).
[2] 康文茹.數詞模糊性及其英漢互譯[J].畢節學院學報,2009(10).
[3] 劉在良.試論翻譯的模糊性[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
[4] 黎千駒.實用模糊語言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 劉峰.數詞模糊性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