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東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從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現狀和幼兒體質研究現狀兩方面進行梳理分析,論述了我國幼兒體質研究的側重點和疏忽點,提出了鄉村幼兒體質入學準備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促進教育的公平。
關鍵詞 幼兒 體質 入學準備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59
Abstract The article adopts literature research to sort out the analysis from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arly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and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It discusses the emphasis and negligence points of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proposing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studying rural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of early school readiness to prompt the fair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hildren; Physical fitness; School readiness
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為每一位幼兒的終身學習發展和進步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界定了幼兒園各個年齡階段幼兒健康領域教學的目標、教學要求及指導要點,為幼兒園健康領域的活動開展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2016年3月1日試行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強調促進幼兒身體和心理和諧發展以及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等問題。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引發了學者審視和思考幼兒體質與幼兒入學準備的內涵及關系,以及促進當前幼兒體質相關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思考
1.1 幼兒入學準備的概念及內容的思考
有關幼兒入學準備的概念界定至今沒有得到統一,面臨著不同的誤解。一些家長或教師把入學準備理解為是幼兒認字、寫字、算數等學習程度上的準備;有將入學準備局限于大班5、6歲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運用各種方法促進幼兒為適應學校生活做準備;還有混淆了入學準備與幼小銜接的關注對象、研究視角和各個年齡階段的認知發展特點。蔡軍老師從社會背景、準備內容、關注階段與影響時效、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幼小銜接和入學準備的不同關注點。目前學者較多引用和認同的入學準備的概念是吉爾伯特·格瑞爾德提出的,他認為學齡前兒童的入學準備是為了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做準備,進而為了能夠從正規的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發展和準備相關的能力特征或基礎知識儲備。基于吉爾伯特提出的幼兒入學準備的觀點和實踐調研,美國教育部目標工作委員會(NEGP)從人類生態發展學的角度出發將兒童入學準備分為三個方面,即兒童個體的準備狀態、學校的準備狀態以及家庭和社區的支持。
簡言之,幼小銜接更多關注的是5~6歲兒童這一階段為進入小學而做的學習和社會方面的準備,只關注幼兒期的某一點;而入學準備則關注的是0~6歲幼兒這一長期階段所需要具備的接受正規小學教育的相關能力和品質,其重視的是面,是幼兒期整個發展過程。
1.2 兒童個體入學準備的研究現狀
有關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在我國已成為熱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吉爾伯特·林瑞爾德提出的入學準備概念中的“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既包括個體的,也包括環境的,然而目前我國學者更多關注的是幼兒個體的入學準備研究,而較少涉及環境方面的入學準備研究。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兒童的入學準備存在嚴重城鄉差距;缺乏環境背景支持;過度重視一般知識和言語學習,忽視情緒情感和學習品質能力培養等三方面的問題。有學者比較研究了城鄉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研究發現農村兒童在除發音控制運動以外的動作技能發展領域優于城市兒童,但在一般性的基礎知識認知、學習方式、言語和社會性發展領域、情緒情感調控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兒童。張麗,王燕,鄭孝玲,裘指揮等從數與運算、量、幾何空間和關系四個方面對346名大班幼兒的數學入學準備現狀進行測查,研究發現幼兒在進行分類、按量和大小排序、加減運算等方面的發展相對較早,而在數的守恒概念及邏輯推理認知等方面的發展相對較晚;城市幼兒則在排序、分類、加減運算、序列、邏輯推理等維度方面的表現顯著高于鄉村幼兒。劉焱,秦金亮等人對浙江、江西和四川三省108所幼兒園中的1359名學前一年幼兒進行了入學語言準備狀況測查并比較了城鄉差異,研究發現城鄉學前一年級語言發展普遍存在不同步、不均衡現象。
2 幼兒體質研究現狀思考
2.1 幼兒體質健康的現狀研究
“體質”指人的身體質量,即人體機能和形態相對穩定的特征。它不僅包括身體外部和內部系統的生理機能,也包括心理素質。體質的形成是由遺傳變異和后天鍛煉相互作用發展而來。幼兒期的體質發展狀況、及健康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是幼兒一生健康體質水平和良好運動鍛煉習慣形成的關鍵期。研究了解全國不同地區以及城鄉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體質發展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科學地指導幼兒的健康體育活動開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顯示:幼兒體質發展的總體水平呈上升趨勢,身體形態相關的指標項目的增長最顯著,然而身體素質發展與身體形態發展卻不同步,呈現不和諧、不均衡的特點。例如:男孩上、下肢力量發展不協調,男孩在增強下肢力量時,上肢力量和身體的平衡協調能力在下降;而女孩則在增加肢體力量、運動速度、動作協調平衡等素質指標時,身體的柔韌性呈下降趨勢。李健分析論述了我國3~6歲幼兒體質研究現狀,2000年全國國民體質調研指出3~6歲幼兒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部分身體素質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張瑩,許劍等對建國以來我國3~6歲幼兒體質健康促進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資料和數據統計分析,研究發現針對農村地區幼兒體質健康的研究較少。目前幼兒體質健康的研究多集中于現狀描述研究,如對北京市、天津大學幼兒園、浙江省及其潮州市、海島區、湖北土家族、福建省、河南省等3~6歲幼兒體質現狀的研究。劉霞,郭卉菁,田美萍等按照《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的測試要求,對廣州市4362名3~6歲幼兒的身體形態指標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廣州市鄉村幼兒體質整體水平顯著高于城區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體重狀況出現“雙峰現象”,即正常體重兒童比率下降,超重和低體重兒童比率上升, 6歲組幼兒身體素質出現明顯下降的現象;鄉村幼兒標準體重方面的指標優于城區幼兒;鄉村兒童在走平衡木、10米折返跑、坐位體前屈等方面的單向身體素質指標結果為“較好”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城區幼兒。
2.2 幼兒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楊慧君首先測試了武漢市城鎮幼兒園707名3~6歲幼兒的體質健康狀況,并從幼兒看護人的角度分析影響幼兒體質健康的因素,而后運用實驗研究法對某一個幼兒園中的中班幼兒及其看護人進行體質健康干預。調查發現武漢市城鎮3~6歲幼兒身體體態方面分別有17.3%和4.9%的男性和女性處于肥胖狀態,超過50%的幼兒看護人對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頻率認識不足,對營養健康知識缺乏了解,不足25%的看護人會經常帶孩子一起參與體育鍛煉。王歡分析幼兒各項身體素質并沒有隨著身體形態的提高而全面提升,反而下降的原因,有可能與電子信息技術等相關的室內娛樂方式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和戶外活動種類單一或安全隱患等因素相關。
3 幼兒體質與入學準備的關系思考
入學準備是0~6歲幼兒在這一長期、縱向發展的年齡階段所具備的能夠接受正規教育的綜合能力,它不是指在某一年齡階段突然被動的大量接受基礎知識和認知技能,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兒童個體的入學準備不僅包括兒童個體外在的身體體態的發展還包含兒童運用身體進行運動能力的發展,生理的發展動態與心理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良好健康的身體形態素質和協調、連貫的動作運動發展能力是幼兒早期發展和學習的基礎。幼兒身體和運動發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幼兒身形體態的增長率(身高、體重)和身體對外界的適應性(耐力、靈活性及肥胖程度)。第二,幼兒各項操作能力,精細運動的操作能力、感覺運動技能的發展、口部運動技能的發展。第三,大運動技能的發展。然而目前幼兒兒童入學準備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兒童語言、數學等認知方面,對兒童入學準備身體和運動發展的研究較少。
通過上述對兒童體質研究的梳理發現,我國兒童的身體形態發展整體上升,但是身體素質與身體形態的發展不成正比;我國對兒童體質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兒童的測量,具體針對鄉村地區兒童的研究較少;部分學者進行了城鄉兒童體質研究比較,結果發現鄉村幼兒的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都優越于城市兒童,但是研究者都沒有深入分析為什么鄉村幼兒的體質要優于城市幼兒?城市幼兒能否借鑒鄉村幼兒發展體質的方法?又該如何借鑒和進行實證研究?促進城市和鄉村兒童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的均衡、和諧發展,為兒童入學準備的認知、言語、社會性、情緒情感表達、學習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發展準備提供健康的體質。
參考文獻
[1] 張麗,王燕,鄭孝玲,裘指揮.大班幼兒數學入學準備研究[J].心理學探析,2014(6):565-570.
[2] 劉焱,秦金亮,潘月娟,石曉波.學前一年幼兒入學語言準備的城鄉比較研究[J].教育學報,2013(5):90-97.
[3] 李金霞.3至6歲幼兒體質最棒[N].中國體育報,2015-11-27.
[4] 張瑩,鄭秀英,許劍.我國3-6歲幼兒體質健康促進的研究現狀與發展策略[J].青少年體育,2012(1):107-108.
[5] 劉霞,郭卉菁,田美萍.廣州市3-6歲幼兒體質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育導刊(探索與研究),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