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富貴+郭保生



[摘 要]項目施工投標是一項充滿風險的事業,作為承包商要在投標的過程中,善于分析風險因素,正確估算風險大小,認真研究風險防范措施以避免風險或減輕風險。將投標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文章通過層次矩陣的方法來規避或減少承包方施工投標中的風險,建立良好的投標風險管理機制,實踐證明已在工程投標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
[關鍵詞]施工投標;承包方;層次矩陣分析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53
1 引 言
工程投標是指具有合法資格和能力的投標人根據招標文件要求,提出實施方案和報價,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交標書,并參加開標,中標后與招標人簽訂承包協議的經濟活動。工程招標、投標實質上是一種市場競爭行為。招標人通過招標活動從投標人中選定報價合理、工期較短、信譽良好的承包商來完成工程建設任務。而投標人則通過有選擇地投標,競爭承接資信可靠的業主的建設工程項目,以取得較高的利潤。在目前我國投標的過程中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理論分析的方法,筆者通過建立層次矩陣評標模型來分析風險的大小,從而達到規避投標風險的目的。
2 項目施工投標中規避承包商風險的層次矩陣分析法
2.1 投標層次矩陣分析法的理論與步驟
投標層次矩陣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確定評價目標,再明確方案評價準則,然后把目標、評價準則和行動方案一起構造一個層次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目標、評價準則和行動方案處于不同的層次,彼此之間有無關系用線表示。我們將投標過程中的評價目標、準則、行動方案和風險因素用層次矩陣分析法來分析和規避承包商的風險,建立了層次矩陣投標模型,用層次矩陣評標模型來分析風險的大小,從而達到規避投標風險的目的。
層次矩陣分析法的信息基礎是判斷矩陣。根據判斷矩陣,利用排序方法,可以得到各個風險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層次總排序即在單準則排序的基礎上,計算同一層次所有因素對于最高層(目標)的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稱為層次的合成權數。這一過程是自上往下進行的。
層次矩陣分析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定義問題,確定要完成的目標。
第二步:從最高層(管理目標),通過中間層(判斷準則)到最低層(方案)構成一個層次結構模型。
第三步:構造一系列下層各因素對上一層準則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第四步:在第3步里建立判斷矩陣所需要的n(n-1)/2個判斷。
第五步:完成所有的兩兩比較,輸入數據,計算最大正特征值,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
第六步:對各層次完成第3,第4,第5步的計算。
第七步:各層次合成計算。
第八步:如整個層次綜合一致性不通過,要對某些判斷作適當的改善,例如修改做成對比較判斷時所提的問題。如一定要修改問題的結構,則即要回到第2步,不過只要對層次結構中有問題的部分作相應修改則可。
層次矩陣分析法的基本計算問題是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與此對應的特征向量。
2.2 層次矩陣分析法在項目施工投標中規避承包商風險的應用
2.2.1 建立判斷矩陣
通過進行專家咨詢,統計綜合后可得到下一層因素相對與上一層因素的判斷矩陣,在此給出建設工程項目承包商風險評估的層次判斷矩陣。
2.2.2 進行層次矩陣單排序
計算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應的特征向量(或權重)W,并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以表1 A承包商風險評估比較矩陣為例計算方法如下:
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R遠小于0.01,表明該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模型是可靠的。對于向量Wb中的五個數從評價目標“風險評估”的角度,其大小順序即代表了它產生風險的大小,由此可判斷產生風險的各因素的順序。
同理可計算表2承包商自身方面的原因B1判斷矩陣各指標的權值,并檢驗矩陣的一致性指標。
2.2.3 進行層次矩陣總排序
層次矩陣總排序就是用上一層的排序數值對下一層各有關因素單排序權值進行加權,得到下一層對上一層的總排序權值,對于最高層的主層次,其層次單排序也就是層次總排序。
各項指標對總目標的權值計算結果為:
承包商的風險評估:
對于向量 Wc中的 n 個數從評價目標“風險評估”的角度,其大小順序即代表了它產生風險的大小,由此可判斷產生風險的各因素的順序。
2.3 承包商風險評定等級和標準
具體見表9。
3 結 論
承包方首先可分析各種風險因素的來源,然后通過投標層次矩陣分析法來確定各種風險的大小,從而可以作出正確的決擇,達到規避投標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PMI Standard Committee.PMI Annual Report 2002.PMI,PA,USA,2002.
[2]Kris R.Nielsen.Risk Management: Lessons form Six Continents.J.Mgmt.in Engrg,2006:22-61.
[3]Gerard F.Conklin.Risk Management Issues of Branch Engineering Offices.J.Profl.Issues in Engrg.Educ.and Pract,2005:13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