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瀚文
[摘 要]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農村人口脫貧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水利基礎設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固定資產和生產能力,對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大金融對農業水利設施的投入,對拉動內需、調整產能供給側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通過論述加大水利基礎設施金融投入形成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提供了可能,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水利基礎設施;金融扶持;農業金融服務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76
廣西是農業大省(區),農業發展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農村人口脫貧的一個重要的基礎。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廣西農業發展面臨著水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水利基礎設施陳舊、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等日益突出的問題。進一步研究加大對廣西農業基礎水利設施的投入,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對推動廣西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廣西水資源自然制約和投入不足現狀
1.1 水資源分布不均,豐欠懸殊,旱澇交替
廣西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但降水量時空分布差異大。東興、昭平和永福是廣西3個多雨中心,中心附近年均降水量在1900毫米以上,其中東興高達2755毫米。以百色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隆林、西林和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為少雨地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下,形成了廣西著名的三大農業干旱區:桂西北旱片、桂中旱片、左江右江旱片。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70%~80%的降雨量集中在春、夏兩季,秋、冬兩季總降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20%左右。農業用水受到時間、地區來水量的制約,也因此極易發生大澇大旱且往往澇旱相連。
1.2 水利設施薄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較少
廣西山高坡陡,耕地分散,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條件差,水土分布極不協調。2013年,廣西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43.07萬公頃,僅占耕地總面積的35.12%,約2/3的耕地還在依靠老天定收成。廣西80%的甘蔗集中在桂中旱片、左江旱片、桂西北旱片等干旱貧瘠的坡地,糖料甘蔗生產基本上“靠天吃飯”,具備灌溉條件的蔗地不到20%。
1.3 水資源污染問題依然嚴峻
工業廢水、養殖排泄物、農村生活污水等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還沒有得到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還很嚴重。近年來,廣西境內江河受工業礦山廢水污染的事故時有發生,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廣西Ⅰ-Ⅲ類河道長度32761.25千米,Ⅳ-Ⅴ類河道長度3462.654千米,劣Ⅴ類河道長度970.3千米,分別占河道總長度的88.08%、9.31%、2.61%。
1.4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不足
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計算,近十年在財政、銀行、農戶的農業總投入中,財政平均占17%,銀行平均占61%,農戶占22%,三者總投入平均增長20.6%,其中財政占7%,農戶占17%,銀行占76%。
據了解:廣西“十二五”期間,自治區政府加大了對涉農水利投入,但是,相對于農業水利建設巨大的金融需求,和前期欠賬太多,現有農村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仍難以有效滿足發展的需要。見下圖。
2 加大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
2.1 是加大實施農村綜合改革,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的基礎環節
按照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部署要求,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為核心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試點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村土地要素資源得到盤活,生產力得以釋放提升。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已有300多萬家,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8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萬家。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大、實力強、與市場對接程度高,將極大增強農業生產的實力,豐富農民增收的渠道,有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2 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是加強農田灌溉與排水工程建設。統籌骨干工程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既要突出抓好病險水庫治理和主干渠道的修建完善,更要強化末級渠系的建設完善,形成灌排溝渠成網,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增加和恢復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旱澇保收能力。二是加強農用地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沃土工程,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實施土地復墾、整治工程,加大整治后耕地的保護力度。三是加強農村道路、電力、廣播電視、通信設施建設。著力完善城鄉對接的農村公路網絡,抓好通村通屯公路的改造硬化。完善田間道路系統,優化田間道、生產路的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載標準和通達度,充分滿足農業機械作業要求。
2.3 是加強農業生態系統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是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強化森林生態功能。不斷推進珠江防護林建設、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注重發揮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功能,保護好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二是開展礦山礦區生態恢復重建的工程建設,重點推進大型礦山礦區的生態治理。三是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物措施,結合農村生態能源建設、坡改梯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對石漠化土地實施綜合治理,推進生態恢復及堤岸整治工程,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四是推進農田林網工程建設,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提高農田防護林比例;實施坡改梯、堤岸防護、坡面防護和溝道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增強農田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2.4 對督促關鍵政策落地生效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政府把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重大舉措,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在加大各級公共財政投入、強化農田水利規劃對各類涉水項目和資金統籌整合,出臺了關于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的條例、辦法等法規,以及投資補助、金融支持、價格稅收優惠、風險補償和農業節水激勵約束等政策措施,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投入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與運營。比如,民間資本和信貸資金、抵押補充貸款以及過橋貸款等支持政策,調動了社會各方參與農田水利建設運營的積極性。
3 加大金融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的思路
3.1 充分有效發揮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支持農業水利基礎建設
農業基礎水利工程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經濟快速發展給生態保護帶來巨大壓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具主體,改革和發展的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1)要強化與地方各政府合作,積極探索、重點推進通過公司類客戶支持農業發展的信貸模式。結合農業項目特點和國家、地方有關政策,分別采用委托代建購買服務、政府特許經營、企業自營等項目融資模式。
(2)要因地制宜、因項目制宜,為農業項目量身定制融資方案。努力創新金融產品,研發符合農業產業特點、與農業生產周期相匹配的信貸產品,延長中長期貸款期限,實施優惠利率,開展風險可控的農業項目權抵押貸款業務等。
(3)要提高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水平,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辦貸效率,加快貸款投放,對農業主管部門推薦的優質項目和國家重點工程,開辟綠色通道,在信貸政策上予以傾斜。
3.2 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向農村市場開展業務
加強與政府各職能部門溝通協調,充分掌握國家各項惠民政策措施,提供配套金融服務。
(1)提高金融產品使用效率,提高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參與普惠金融建設的積極性,實現國家惠民政策與自身業務拓展同步推進。
(2)把金融服務與信貸資金支持結合起來,通過信貸資金支持推動金融服務的落實,激發農民主動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提供金融服務為貸款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滿足客戶差異化、特色化服務需求。
(3)把握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的結合點。當前發展普惠金融,既缺商業性的中小型金融機構,也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更缺合作性金融機構來支撐普惠金融的實現。所以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三種形態都應發揮作用,形成合力,優勢疊加、功能互補并落到實處,才能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農村信用社要發揮自身網點優勢和業務優勢,加快電子商業匯票、手機支付、電子現金等新型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推廣工作,把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業務優勢,積極借鑒吸收完善,在農村做大做強,占領農村市場。
3.3 大力發展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
充分利用國家的鼓勵政策,大力發展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截至2009年年末,銀監會共核準全國共組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30家,其中開業172家,籌建58家。同時,制定了“東西掛鉤、城鄉掛鉤”的雙掛鉤政策,明確提出實行百強縣(或大中城市轄內)與中西部地區1∶1與國定貧困縣1∶2掛鉤政策,引導各類社會投資者到中西部和農村地區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1)支持鼓勵地方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機制靈活,在服務小企業和“三農”方面具有優勢,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意愿強,可將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與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施準入掛鉤。
(2)調整村鎮銀行有關政策。為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在實施機構間的有效風險隔離、設立嚴密“防火墻”的基礎上,允許資產管理公司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可將村鎮銀行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由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調整為10%,對單一集團企業客戶的授信余額調整為15%。
(3)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管理模式。為提高主發起人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鼓勵支持主發起人通過新的管理模式規模化地推進機構組建。“允許西部除省會城市外的其他地區和中部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地(市)為單位組建總分行制的村鎮銀行”。同時,加強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合理配置監管資源,切實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指導、服務和監管。
3.4 建立和發展農村資本市場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下和互聯網時代,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資源約束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將面臨著許多新挑戰和新問題,農村對多元化、多層次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對照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趨勢,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的任務仍然艱巨。建立和發展農村資本市場應當從三個方面推進改革。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于農村金融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15年11月2日國務院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2015年11月10日國務院發布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貫徹執行,使好的政策接地氣,落地生根。
(2)提供規模化、多元化、長期化的金融支持。在金融服務創新上,積極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組合運用信貸、租賃、期貨、保險、擔保等工具,創新供應鏈融資等金融服務,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規模化、多元化、長期化的金融支持。
(3)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支持農村金融發展。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圍繞分散現代農業規模經營風險、盤活農村產權,對農村金融組織、供應鏈金融服務、擴大農業貸款抵質押擔保物范圍、優化農業保險產品等進行探索。
3.5 把握多方力量,改善外部金融環境
發揮現有擔保公司的作用,針對農村合作組織達不到信貸支持門檻的問題,聯手擔保公司,根據使用組織的融資需求,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信用擔保的基礎上進行金融支持。促進新擔保機構的建立和完善。積極促進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包括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的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財政資金支持的擔保基金、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互助擔保機構等,盡可能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信用擔保的合理需求。要促進優惠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爭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減免政策、利息補貼政策和營業稅減免政策等。
參考文獻:
[1]廣西自治區農業廳規劃二處.廣西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R].2015.
[2]財政部.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J].財金,2014(76).
[3]葉國全.對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思考[J].中國縣域經濟報,2015(4).
[4]劉磊.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6(12).
[5]白紹松. 農村合作金融風險的測度及其防范探究[J].中國市場,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