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慧

摘 要 解困新聞學自2014年呈現發展之勢至今,已有許多外國傳統媒體引入此理念并成功踐行。對解困新聞學進行概念界定、了解其興起背景、探析其特點,有利于國內新聞借鑒、運用此項新概念,尋求新發展。
關鍵詞 解困新聞;傳統新聞SJN;普利策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8-0036-02
互聯網新聞的出現與流行對傳統媒體造成了侵略性影響,對于紙媒來說尤其如此。紙媒想要脫困脫貧,除了向技術融合——與互聯網接軌之外,在內容方面也應該進一步探索,發揮自身深度報道的優勢。從2010年開始,《洛杉磯時報》在公眾心目中的信譽下降到有史以來最低程度,在裁員、縮版之后,連經濟新聞專版都陷入取消的境地。2016年,《洛杉磯時報》憑借對圣伯納迪諾槍擊事件的持續深度報道獲得了普利策突發新聞獎。而2015年普利策公共服務新聞獎項頒給了年發行量僅8.5萬份的《查爾斯頓信使郵報》。這兩份報紙的獲獎與“解困新聞學”相關。
1 “解困新聞學”的概念及興起背景
《洛杉磯時報》對于此事件的報道方式符合新聞界近兩年來興起的“解困新聞學”的報道方式。“解困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最早由《紐約時報》專欄作者,The 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網站創始人大衛·伯恩斯坦提出,其概念為“嚴格而令人信服地報道對社會問題的回應”的新聞①。通俗化地理解為媒體要同時報道社會問題和人們對此的反應②,新聞不僅應當發現事實,而且應當關注什么樣的方案是有效的,并且運用數據或其他證據證明這種方案為何有效。
解困新聞學的概念之所以能夠在2014年得到關注并普及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大眾“審丑”疲勞。媒體人Ulric Haagerup說:“數十年來,媒體度負面新聞的過度強調,已經污染了誠信、倫理、世界觀及編輯部里的空氣,人們對媒體呈現的負面印象早已厭倦。”從國內來看,也是如此。互聯網新聞從2008年開始迅速發展,不止新聞門戶網站大受歡迎,人人網、微博、微信的開發與流行使每個人都成為公民記者。新聞行業競爭力劇增,同時亂象叢生。標題黨、以引人注目為目的、煽情、夸張成為互聯網新聞的“特色”。疾病、災難、暴力、娛樂、社會惡性事件成為大多數新聞的主題詞,在互聯網新聞中更是如此。甚至在一些大型的新聞網站中,只注重用夸張的標題吸引受眾,但是具體內容卻毫不清晰。受眾對此產生的“審丑”疲勞給解困新聞發展帶來發展機會。
其次,在于媒介融合大趨勢的影響。互聯網、移動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十分巨大,傳統媒體求得繼續生存的方法之一就是媒介融合,尋求同新媒體的合作,許多優質的傳統媒體都開辦了網站版,例如國內的《澎湃新聞》、國外的《洛杉磯時報》。紙媒固有的深度報道優勢結合互聯網新聞的大規模推行能力,使傳統媒體能夠在互聯網上展示新聞
觀點。
再次,在于解困新聞學的成功實踐。2008年大衛·伯恩斯坦第一次提出“解困新聞學”概念,2011年,大衛·伯恩斯坦創辦The Solution Journalism Network(SJN),該網站同多家媒體合作,致力于報道優質解困新聞、探索其他媒體發表的優質文章、同自愿加入的記者展開探討。20多家媒體以及300多名記者對解困新聞學進行實踐。對2014年至2016年三年的普利策新聞獎進行統計可以發現,解困新聞在普利策新聞獎中開始興起并且逐漸占有重要地位。
2 “解困新聞學”的特點
解困新聞學應當包含幾個特點。
其一,在于解惑先行,解困為主。解困新聞雖然強調怎樣行之有效,但是新聞的基本要素還是要交代清楚的。提供的新聞事實清楚,受眾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閱讀接下來的新聞。解困新聞中,新聞的5W不是最重要的,how才重要。提出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并且說明此方案為何行之有效是解困新聞學的特色也是優勢。在《洛杉磯時報》的官方網站搜索“san bernardino”時,自動出現的搜索詞有“san Bernardino shooters”“san Bernardino attack”“san Bernardino investigation”等十條不同的關鍵詞,點擊“san Bernardino shooting”后,顯示有1 810條結果(包含新聞、圖片和視頻),關于此事件的報道從12月2日事件發生之日開始,更新至2016年6月1日,內容不僅涉及受害者家屬的態度、對嫌疑人身份的探索,還包括嫌疑人在殺害了14人之后,是否有機會獲得保障金、穆斯林團體對嫌疑人的態度和幫助以及受害者的朋友對于此事件的應對行動等。可以說,對于這次槍擊案,《洛杉磯時報》并未過多聚焦于受害者親友悲傷的面孔、現場描述以及祈禱,而是長期堅持跟蹤事件的后續發展,并從多方面解讀事件,帶領受眾獲得更多更全方位的信息,并探討如何解決事件引起的問題。
其二,在于新聞報道聚焦社會負面新聞,立足傳遞正能量。觀察SJN的解困新聞可以發現,其核心內容圍繞疾病、犯罪、社會公共安全威脅、就業、教育等展開。解困新聞所聚焦的社會負面新聞同現如今互聯網快新聞所追求的負面新聞在目的上有所區別。解困新聞以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為目的,對社會問題進行揭露調查,針對現實情況做出分析,通過提出實際方案打消公眾疑慮和恐懼,說明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通過詳細的案例解析向相關責任人或部門提供可行的建議。例如SJN的合作伙伴之一《西雅圖時報》在山體滑坡致43人死亡的新聞案件中,對導致山體滑坡的自然原因及人為原因做出詳細分析,向公眾證明此類自然災害可以避免,并引導公眾向政府追責,推動事件得到實質性解決。SJN的合作新聞機構有公共的特點,即注重事件的后續報道,各新聞機構對自己搶先報道的新聞具有高度關注度,時刻報道事件最新動向,后續報道十分出色。新聞將解決方案作為報道中心,有利于獲得公眾信任,也有利于建立透明和諧的社會。這很大程度上在于解困新聞能夠調動公眾積極性,將公眾由被動的旁觀人群變為主動參與人群,即公眾從受驚慌的被動新聞接受者向積極主動參與事件解決的群體轉變。
其三,在于解困新聞不是倡導式新聞,注重采用案例和數據。解困新聞務實,在探索社會事件解決方案時,盡可能多地獲得專家意見,援引相關事件解決方案,注重數據搜集整理,力求客觀全面可行。需要明確的是,解困新聞提出的方案并不一定總是奏效,其只能盡力追求方案的客觀。在方案中,同時兼顧多方群體的意見,在新聞報道之后,嚴格審視方案執行效果,用事實說話并填補證據庫。這與國內普遍存在的倡導式新聞不同。在相關主題的新聞報道中,國內媒體注重新聞時效性,在第一時間報道事件實況。但是后續報道持續時間短,以“和頤酒店女子遇襲”為關鍵詞,通過百度指數進行搜索可以發現,媒體指數在經歷了事件初發時的爆發期后已經趨于平緩。在此新聞事件發生后,主流媒體基本上聚焦于案情的進展,對如何解決此類案件并未提出實際可行的方案。在一些災難新聞中,媒體發表的大都是“眾志成城”類的倡導式新聞,與新聞事件解決沒有實質關聯。
3 小結
在傳統媒體面臨發展危機的今天,引入解困新聞學理念進而擺脫困境的新聞機構逐漸增多。解困新聞學作為新聞發展新理念,應當廣泛運用于新聞實踐當中。
注釋
①http://solutionsjournalism.org/2015-annual-report/.原句為critical and compelling reporting on responses to problems.
②http://solutionsjournalism.org/2015-annual-report/.原句為reporting on both societys problems and how people are responding to them.
參考文獻
[1]于泓洋.讓媒體解困的“解困新聞學”——基于美國“解困新聞學網絡”報道內容的分析[J].新聞記者,2016(1):50-55.
[2]王君超.新聞報道的“解困”之道[J].中國報業,2014(19):88-89.
[3]楊建宇.方案新聞及其在《西雅圖時報》的實踐[J].當代傳播,2015(3):66-67.
[4]史安斌,盛陽.社交媒體時代的“正能量敘事”——“解困”型新聞分析[J].青年記者,2015(28):80-81.
[5] A Year in Review: 2015 Annual Report.[EB/OL].[2016-06-21].http://solutionsjournalism.org/2015-annual-report/.